摘要:當前高校美術基礎教育已服務的對象已經從幾個純美術專業的前期技術訓練環節發展為大多數高等院校的通識教育。建構以審美意識的塑造和培養為轉型目標的美術基礎教育是目前高校美術基礎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美術教育;高校;轉型
一、當前高校美術基礎教育的突出問題
目前的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演變為基礎教育,而相應的需要美術基礎教育的高校也早已遠遠不止傳統美術學院和藝術學院。藝考選拔的標準和高校基礎美術教育模式仍然沿用建國初期的體系。甚至在原有基礎上還有不少的簡化,阻礙了高校相關專業的發展。針對這一當務之急,相關部門和高校應及時將對這一“錯位”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并以此為依據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
不可否認,目前美術高考制度演進中已經產生了嚴重的路徑依賴。慣性的力量讓考試偏離了原始初衷且不斷自我強化。固化的考試模式和考試內容,導致了閱卷教師的評分標準一成不變。表現在同一院校單招或同一省級聯考歷年考試在科目和內容上變化幅度甚小。因此就給予一些高考美術教學培訓機構提供了很多“漏洞”,不少考生通過針對性訓練突擊速成,經過3至4個月的單一人物頭像和瓶瓶罐罐、瓜果蔬菜的組合練習,就有可能在考試中取得過關的成績。這樣的培訓忽視了美術教育對教育對象整體素養的塑造,把美術創作降格為技術性的描繪,進一步導致考生過早忽視了文化課的學習。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誤導,最后形成了院校美術類生源文化素質較低的普遍現象。
各省的統一美術招生考試乃至大多數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仍然與80年代初期基本相仿。不同的學科和專業,考試科目驚人的一致,基本以3小時左右的素描和色彩為主,部分專業輔以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的速寫。
同樣的形式和內容決定了相仿的考核標準——即寫實造型能力的高低,為了區別美術學科和其他學科的不同。同類的考題,往往美術學科下專業考試的標準和要求最高,因為牽涉到日后的人才培養。其他學科如設計類與媒體類對寫實造型的要求不高、用處不大,與人才培養的關聯度很低。其要求標準一降再降,美術高考的諸多弊端主要集中在設計學科,可以說非美術學科是“美術應試教育”的主要受害者。
二、轉型對策分析——“回歸本體”技術訓練為目的轉變為審美意識的塑造
當前高校美術基礎教育改革與轉型的核心, 是突出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把受教育者自身人文素養和審美意識的培育擺在首要的位置。美術教育除了關注自身領域的演化發展,還應加強學科間的融合, 促進學科相互滲透, 培養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 力求創建一種學科交叉且相互融合的、多元化的教學新面貌。
以設計類專業為例:設計學美術基礎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能夠通過造型完成表達思想的設計草圖和解決設計項目中的形式美感問題。視覺傳達設計側重圖形創意、環境藝術側重空間感知、產品設計側重構造與形態、數字媒體藝術側重動態構成;以動畫專業為例:動畫專業美術基礎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擁有連續動作捕捉的能力,并強化以線為基本手段的造型能力。擁有不同機位、不同鏡頭下造型關聯度及變形夸張的想象力。這些都不是傳統美術基礎教育可以涵蓋的。
當前高校美術基礎教育的重點在于三個結合——公共性與專業性的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的結合、傳統材料與新興媒介的結合。實現三個結合的目標要結合不同的課程類型,結合各類教學資源的充分協調與運用。美術基礎課程自身的改革須從授課模式、硬件設施、課程體系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設置、課程實施方案進行全面的優化調整。但更為重要的是對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高校基礎美術教師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完備的知識結構。
在專業教育中已經從重技法轉移到與專業意識、創新思維與技法訓練并重。充分利用基礎教育對專業教育的導向作用,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把自主創新的意識培養作為重要的方向。高校美術教育需要向多元化、多樣化轉型使美術教育向更豐富的形式拓展, 擴大美術教育的輻射面和存在價值。規避審美的盲區,豁達地體驗真實與當下;擺脫慣性思維的桎梏,自由地與自我和將來對話;學生將在全新的體驗中感受和掌握藝術創造的核心價值。與此同時,我們也深深意識到,審美的標準會隨時代的發展而演進,形式的創新會被科技的革命而變化。唯一永恒的只會是對真實的追求,以及拓展想象力的無限可能性,這也正是這次研究的最終落腳點和愿望。
參考文獻:
[1]何其慶.視覺文化與當代美術教育[J].美術觀察,2013(04):114.
[2]李都金.高等藝術教育人才選拔芻議[J].新美術,2013,34(07):130-131.
作者簡介:柳執一(1979-),男,漢族,浙江嵊州人,浙江傳媒學院動畫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影視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