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體察入微的生命意識、沉郁蘊藉的現實抒懷、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三個方面探討了吳奔星新詩中的抗戰主題。
關鍵詞:吳奔星;新詩;抗戰主題
吳奔星(1913-2004)為湖南省安化縣人,1937年畢業于北平師范大學國文系,著名詩人、學者,是中國新詩史上影響最大的現代派代表詩人之一、20世紀30年代現代派詩歌的倡導者和實踐者。著名文學評論家藍棣之認為吳奔星是中國新詩史上影響最大的現代派的“重要詩人”。1936年,吳奔星在北平與詩人李章伯共同創辦《小雅》詩刊,為當時華北五省唯一詩刊。因地處于日本侵略的前哨地區,因而,也較早提出“國防詩歌”的口號,表明抗日救亡的愛國主義情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吳奔星參與抗日救亡運動,以詩歌為武器投身于抗戰,發表大量抗日救亡題材的現代詩,其抗戰題材的詩作集中體現了體察入微的生命意識、沉郁蘊藉的現實抒懷、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三大主題。
一、體察入微的生命意識
吳奔星抗戰題材的詩作集中展現了個體生命在面臨外敵入侵的抗戰時期的生存圖景,以真情實感表現出戰亂年代的生存狀況,濃厚的愛國情懷以及對生命價值的思索。
在抗戰初期的詩作中,吳奔星側重抒發個體生命體驗和審美感知,展現出濃厚的人文關懷與生命意識。如他的《落葉》:“如要了解人生,/無妨檢點落葉;/它能告訴你,/生存在何時毀滅。//拾起一堆將變泥土的落葉,/仔細地檢驗——/一片又一片;/我想在它的中間/追尋呀,/追尋我的生命,/到底經過了多少遞變!”即將歸于塵土的落葉激發了詩人內心敏感的思緒,年青的詩人漂泊北平,艱難的社會生存環境、自身的苦楚、前路坎坷都不能磨滅詩人內心燃起的希望,對生命存在價值的熱切探尋。詩人不僅對自身生命狀態有著敏銳的感知,對他人亦有著體察入微的感受。如《掃葉人》:“剛遭受秋神的貶謫,/又在鐵帚下呻吟了;/沙……沙……的哀歌,/動蕩在他的眉間,發里。//打一個冷噤,猛覺得/弓形的背上有秋神在舞蹈呢!//萬千悔恨涌上心頭——/讓掃攏的落葉一片片自由飛散”。這首詩為我們展示出一個真實生動的生活場景,細致入微地描摹出底層人物的生存境遇,抒發了對掃葉人的真切同情。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吳奔星離開北平回到長沙,之后因為戰亂輾轉于桂林、貴陽、重慶等地。風雨飄搖的祖國,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機感,百姓的苦難,青年人的憂郁、愁恨與悲憤展現于詩行之中,這一時期詩人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充滿了歷史的憂患感,寫出了不少境界開闊的詩作。《湖南人進行曲》《贈給洞庭湖》《保衛南京》《流浪人的日子》《過桂林》《澗之歌》《都市是死?!返仍娮鞫际沁@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如《過桂林》:“我愿各地的山永在,/親切的鳥音永在;/最怕聽到熟悉的鳥音,應和流亡的步子?!兵B音的意象,空寂的意境與流亡的現實處境相互映襯,揭示出生命更幽深層面,抒發出特殊時期的生命體驗和生存困境。
二、沉郁蘊藉的現實抒懷
吳奔星主張詩歌表現詩人個體生命的真情實感,提出“文學是人學,詩學是情學”的論斷。正是基于這一詩歌理論出發,他的新詩創作注重意象和意境選取,充滿對現實的抒懷,呈現出情意蘊藉之美。
抗戰初期的詩歌中雖未有鏗鏘有力的吶喊,但是觸及廣闊的社會視野,即使是寫愛情、友情、鄉情也反映出時代所造成的心境,呼應了歷史所震響的聲音。如《牧童的惆悵》:“牧羊人的心扉呢,/那是掛著漆黑的簾幕的;/懸于夕陽里的一絲希望,/終于隕滅于夕陽里了!”孤獨的意象、希望的破滅折射出了在黑暗的現實處境中的生存困境。
全面抗戰爆發之后,吳奔星輾轉于北京、長沙、桂林、重慶等地,目睹和體驗了這塊廣袤土地上的人們苦難深重的生活,深刻領略了戰亂年代的滄桑沉重,他的詩歌創作由個人的抒情和感觸,轉向更為廣闊的描寫和更深邃的詩歌空間,從而創作出一系列優秀的現實主義詩歌作品。如《戰區春晚》《夢著的地帶》《水天一色》《衡桂車中》《桂林的山》等都是這一時期現實抒懷的代表作。如《桂林的山》:“它們藐視、奚落/所謂機械化的/所謂多少磅的/那是孩兒們騎的竹馬、放的爆竹,/它們投之以冷淡!//千萬年風霜所刻畫的額紋,/深藏著世代的憂患。/它們腳踩深藍的巨流,/興起無數個漩渦/奏著民族興亡的戰歌。”詩人由原來的抒發青春的離愁別緒轉向更為廣闊凝重的社會空間,抒發因戰爭而產生的逃亡際遇和深厚的個人體驗,詩歌中更呈現出凝重感、憂患感和慷慨開闊之美。
三、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吳奔星作為土生土長的湖南人,深受湖湘文化的浸潤。15歲時在家鄉安化東坪鎮讀高小的吳奔星就追隨進步教師,參加共青團,投身于湖南農民運動;在北平期間,他參加了“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和詩人李章伯創辦當時的華北五省唯一的詩刊《小雅》詩刊,較早地提出了“國防詩歌”口號;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吳奔星返回長沙擔任教職,曾應擔任浙贛鐵路理事會秘書長的親戚邀請,擔任浙贛鐵路職工巡回教育隊隊長,積極宣傳抗戰,抗戰期間以詩歌為武器投身于抗戰。
湖湘文化傳統中“重經世致用”“重踐履”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也成為吳奔星詩歌創作的突出特點。吳奔星在成長歷程和新詩創作上都同現實社會緊密連接在一起,以寬闊的視野,將個人命運與時代、民族、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將知識分子的抗爭和解放,匯入到民族和社會歷史的洪流之中,以詩歌為武器投身于抗戰,演繹出時代的最強音,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應和深遠影響。如他的《題最新抗敵形勢圖》:“遭受劫掠的土地上,/磅礴著守衛者的呼嘯:/賦予了山河以肺之張縮,/賦予了山河以心之起伏。/于是所有的山岳怒發沖冠,/所有的江河目眥盡裂,/它們不但莊嚴地存在,/它們并且英勇地活著!”詩人賦予了祖國山河闊大的氣勢,呼喚著對國土的捍衛。如《保衛南京》:“聽!陣陣轟隆聲,/看!群群大和兵,/洶洶涌涌,將毀滅我們這‘都城’!/紫金山上白楊蕭蕭,/隱隱約約,地下發出一片呻吟:/‘四百兆’子孫,/起!起!起!死守‘南京’!/南京,堂堂的京城,/‘四百兆’人民,一條心,/咿呀哎!保衛‘南京’!”急促的節奏與簡短的句式,奮力吶喊與激烈抗爭,強烈激發和鼓舞著抗戰民眾。詩人激昂奮進、雄渾悲壯的詩句背后蘊涵著深沉的力量,不僅推動民眾去了解當時的戰局,也深深鼓舞了人民抗戰的熱情,反映出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吳奔星將個人命運與時代、民族、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將知識分子的抗爭和解放,匯入到民族和社會歷史的洪流之中,以詩歌為武器投身于抗戰,演繹出時代的最強音,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應和深遠影響。
其詩作不僅具有較高文學價值,還具有激勵抗日斗志、鼓舞并團結各界抗日人士的現實意義,為抗日救亡運動做出了突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問宇星.試論吳奔星的抗戰詩歌創作[J].新文學評論,
2014,3(04):102-106.
[2]范果.慷慨激昂 情懷家國——讀吳奔星詩歌《湖南人進行
曲》[J].語文學刊,2015(17):49-50.
[3]吳奔星.暮靄與春焰[M].昆侖出版社,2012.6.
[4]吳心海.吳奔星著述年表(1913-1949)[J].現代中文學刊,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