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正面臨著顯著的危機。如何有效地保護他們,使他們能在新形勢下的新環境中得到傳承,是一個沉重而需認真思考的話題。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思考與討論
一、引言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已經成為國內社會重點關注的話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歷史交給我們的使命,涉及到政府機關、學校等與社會相關的每一個機構。如何更好地保護、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社會是一個很值得深入研究和討論的問題。
二、保護與傳承的意義
在社會快速發展和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劇的情況下,現代化的步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當下的保護,是為了接下來的傳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消失于世。然而,現實情況卻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這些傳統藝術和具有文化價值的寶藏漸漸被人拋諸腦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民間藝術甚至被社會淘汰,成為真正的活化石。現在,大多數人也都意識到了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性,遇得到了國家、政府部門的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從各個方面逐漸體現出來。
三、保護與傳承的目的
對非物質文化遺傳的保護自然少不了傳承人的付出,因此在保護文化之前需重視對傳承人的保護。繼承者在傳承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或限制,但他們是傳承過程中必不可缺的主題。然而,由于時代歷史等種種原因,有些隨著藝術家的離開而消失,有些則由于缺乏及時的保護而面臨著瀕臨“死亡”的嚴峻考驗。現在更多的年輕人更愿意去學習新科技不太愿意花同樣的時間去學習傳統相關的技能,更別說從事傳承工作了。
四、舉例
就拿四川金錢板來舉例,現在知道這一表演形式的人已經不多了,更不要說能唱的人,如今最有名氣的金錢板表演大師當屬鄒忠新,他對四川金錢板的傳承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鄒老現因為年歲較高,且雙目失明行動不便,已經許久未表演過四川金錢板了,鄒老曾說,他深深感覺到這一藝術正在瀕臨消失,因為就連自己的子孫后代都不愿意繼承這個它從事并熱愛了一輩子的事業,更別說其他根本不了解甚至不知道這一藝術的年輕人了。
另一位金錢板表演大師羅世忠,現在偶爾也在成都具有地域文化的場所表演金錢板,但他的表演方式屬于雜派,就是在純正的金錢板表演中加入了現代藝術,與鄒忠新老師的清派在實質上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在成都還可以看到四川金錢板的表演,但現在它似乎已經消失了,如果沒有一些老成都人提起它,今天的年輕人可能不會知道在這些地方有一種獨特的說唱風格。在過去,人們沒有無線,電視,互聯網和其他娛樂工具,所以餐后,勞動休閑時,喜歡幾個人聚在一起,一邊喝著下午茶一邊欣賞曲藝表演,沉浸在中國曲藝的魅力之中。四川金錢板表演道具十分簡單,說唱內容廣泛,表現靈活,在那時有很多人對民間藝術感興趣,并愿意去學習。
五、傳承人
事實上,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都不愿意眼睜睜地看著文化漸漸流逝。傳承者固然重要,但如果僅以傳統的“師徒傳承”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似乎很難取得有效的突破。然而,我們不應該放棄,而應不斷嘗試和探索,試圖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以四川曲藝為例,首先要找到曲藝藝術發展的正確理論指導,建立科學的曲藝藝術傳承體系。通過專業學術研究機構和一些藝術院校、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大規模的傳承,再請一些老藝術家,到現場講解,使其從理論到實踐,培養更多有曲藝表演能力的學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
然而,“向他人學習”只是一個開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特征及其形式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要使這些藝術真正長久地流傳下去,就必須在藝術產業化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長期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首先反映出審美觀念和經濟效益發生了變化。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在于如何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走進公眾的視野。只要有人欣賞它,它就會有市場。
六、現實意義
雖然現在很多民間藝術已經包括在當地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里,但能真正有效實施的保護和繼承,絕不是通過一個文件就可以完成的。在新時期、新思想的滲透和娛樂文化、網絡文化的沖擊下,使得一些傳統文化面臨的邊緣化風險越來越明顯。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價值上講,是高于娛樂文化的,但通過以上舉例,難免會給人以細想落后的感覺。實際上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逐漸重視,人們通過更廣泛的渠道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我們可以趁著有這樣的勢頭還在,做好宣傳、推廣以及普及工作。如在文化館、社區、集會場所、影劇院、軍營等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是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之一。同時也可以在一些具有地方民俗特色、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旅游景點處設置公開表演。
七、結論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繼承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工作,涉及許多領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團體、部門和相關人員對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最終使無形文化遺產得以健康發展,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楊曉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貴
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012(4):28.
作者簡介:楊小蓉,上饒市廣豐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