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刺繡是中國古老的工藝之一。原始刺繡的用途,本為裝飾衣服,以表征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輔助作用;后來始逐漸擴充為美化生活的裝飾物,并且普及民間。刺繡具備的藝術性,隨著發展階段變化呈現出不同的特色。本文在廣泛地查閱資料與閱讀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實際,介紹了現代刺繡首飾的現狀及刺繡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探究了將立體雙面繡與珠寶首飾工藝結合進行產品設計的靈感創意、重點難點和制作步驟,希望能夠予讀者以借鑒性意義。
關鍵詞:刺繡;立體雙面繡;創意首飾;傳統工藝;產品設計
我國刺繡的起源歷史久遠,史傳黃帝時代就有彩繪花紋的記載,文獻記載創于虞舜,考古出土遺物目前發現僅到商周。最初將顏色涂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后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繡在服裝上。雙面繡是漢族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始于宋代,在同一塊底料上可以繡出正反兩面相同輪廓的精美圖像。刺繡品與首飾,作為人類的美飾存在和發展了幾千年,在實用的基本需求上發展出美化生活和人類自身的需要。本文以立體雙面繡創意首飾產品設計為例,對傳統工藝與設計展開了探索。
一、現代刺繡首飾的現狀
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刺繡與首飾各自發展,甚少交集:未見刺繡工藝和首飾制作工藝出現在同一件作品上。這兩種工藝產品,從所用材料、制作方法到成品效果、穿戴方式幾乎都不相同。現在,刺繡品與首飾的結合出現了兩種不同方向的嘗試的可能:第一,以刺繡產品為主,將已應用到首飾制作中的材料、技法等明顯具有首飾特征的元素結合到刺繡中去;第二, 是將刺繡技藝效果、裝飾特點、對于體積空間等微妙的表現方式方法運用到首飾的設計與制作中。 現代首飾設計不僅重視外觀與形勢,對于材料的開發與應用也相當積極。商業首飾設計和藝術首飾設計兩大領域都在不斷地嘗試,將出現的新材料運用到作品中。尤其是藝術首飾設計,在日常佩戴需求被弱化的基礎上,無顧忌地使用,更多新材料。 刺繡產生發展了幾千年,并不能稱得上“新”,且刺繡所用到的絲線、布帛等也并不是“新材料”,但是將刺繡技法效果結合到首飾中卻是一種新的嘗試,刺繡對于現代首飾設計儼然就是一種“新材料”。這種嘗試的創作成果是令人滿意的:刺繡的細膩賦予了作品更加豐富的視覺效果,傳遞了更加豐富的情感訴求。
目前在珠寶首飾行業領域中已經出現了金屬工藝與傳統刺繡工藝的結合型首飾,但絕大多數刺繡以平面形式為主。
二、刺繡在其他領域的應用
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其在服裝上的運用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自始至終都保持著新鮮的活力,讓刺繡服裝在國內外舞臺上大放異彩。刺繡的現代應用可謂五花八門、星羅棋布。現代多元化相融合的觀念使得刺繡應用得更加廣泛,不管是在藝術品還是服裝中,都極具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是民族的更是是世界的,是古老的又是現代的,刺繡在融入了多方新活力的基礎上,向人們展示著傳統和時尚、特色和經典。
具有鮮明“中國風”特色的服飾深受外國友人喜愛,眾多著名設計師競相效仿刺繡工藝,將其融入到自己的服裝品牌中,推陳出新。在國際大牌服裝最愛的八大中國元素中,首當其沖的便是織錦刺繡,常見的是將生動形象的刺繡花朵或以鏤空式、或以凹凸不平的刺繡方式在面料的表層上展開,使服裝充滿立體感。可以看到中國刺繡的身影。刺繡已經成為了世界流行時尚界不可或缺的點綴之筆。
三、產品創意的靈感來源及組合形式
在現代刺繡首飾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將平面的雙面繡轉化為立體雙面繡并與珠寶首飾工藝相結合,使整件刺繡首飾更具有立體感,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互相融合,并用琺瑯進行花心部分的點綴,創新的刺繡首飾無論從色彩、工藝及視覺效果等方面來說都會比目前市場上的刺繡首飾款式更為新穎時尚。
四、產品創意的結合重點和難點
(一)貴金屬使用什么材質作為花瓣邊緣的支撐?是S925銀還是S990銀?各用在什么部位合適?如何連接?
(二)花瓣內部使用什么材料作為填充物,既可以保持花瓣的厚度又足夠支撐花瓣不易變形,但又可以做出一定的自然形態?
(三)花瓣與花苞底座如何鏈接?結構如何處理可以使整體花朵結構既牢固又美觀?如何使整件刺繡首飾具有較強的立體感又符合人體工程學可佩戴?
五、產品創意的主要制作步驟
(一)產品創意的主要部分的構思
1.用銀絲彎折出花瓣邊框(花瓣根部用S925銀,花瓣邊緣用S990銀)保持花朵中心硬度使整體結構結實。
2.用綿紙作為花瓣內部填充物,保持花瓣的厚度和柔韌性。
3.將雙面刺繡的花瓣與邊框縫合。
(二)產品創意的主要制作步驟
1.先制作一個紙板模型便于比對外形
2.用套筒做好花瓣,然后折疊成波浪形(或者把鐵絲打波浪后做圈)
3.用s925及s990銀絲彎折出所需要的花瓣外形
六、結語
中國傳統工藝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其巧奪天工的精湛工藝和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對現代文化產品的創意設計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現代文化產品的創意設計,需要更多地考慮到現代人的物質精神需求以及工業化的時代特征,賦予了傳統工藝新的表現形式和新的文化使命,終將會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作者簡介:謝赟怡,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