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山腔的保護離不開彝族特有的生活場景和文化空間,在探討文化傳承視域下五山腔的保護和利用問題,不可回避的是保護問題,保護什么,怎么保護。作者認為文化的保護應當保證其生存的文化環(huán)境和條件,喪失了其生活的場景,文化的保護便毫無意義。所以,保護問題的探討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探討開發(fā)的合理性。
關鍵詞:彝族五山腔;保護措施;開發(fā)利用
所謂“觀念決定行為,行為決定音聲, 音聲影響觀念”①,筆者認為在通海彝族五山腔保護及利用問題上,應當對該理論加以運用。對于通海彝族五山腔的考察研究, 不能脫離音樂形態(tài)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和民族文化背景,對五山腔保護和利用問題的整體研究,應盡早確定音樂在其中的形態(tài)、功能和作用。開展相關民俗活動的跟蹤調查, 建立完善音樂檔案,重塑民俗文化完場是較為正確的保護和利用問題的途徑。
一、通海彝族五山腔音樂文化綜述
彝族是通海縣內人口較多,耕地最廣的民族之一,歷史文化深厚的一個世居民族。 漢晉時稱叟人,唐宋時稱爨人、烏蠻,元、明時期,自稱為倮倮。
通海葬族有多神崇拜,也崇拜祖先。如祭龍山、祭密林, 祭溝頭溝尾, 青苗會等,即是多神崇拜的反映。對山神特別崇拜,崇拜山神與崇拜祖先有關。彝族認為人的靈魂是永存的,要使祖宗的靈魂不受惡鬼和野獸的驚擾, 就要借助山神的神力來保護, 因此,人死后要看風水,擇墳地。彝族對龍是十分崇拜的,各村寨都有古老蒼勁的“龍樹”(大樹),山泉水為“龍?zhí)端保磕甏汗?jié)后第一個屬龍或屬牛之日都要舉辦隆重的“祭龍”活動。
關于通海縣彝族歌舞跳樂的記載早見于元代,清代有“阿哩”的記載,通海彝族音樂分民間曲調和彝族花燈兩種。而今日彝族歌舞傳承人口中的五山腔、三腔、三拌四、白話腔稱為正弦調。另外,在彝族民間曲調中占大部分的是雜弦調,又稱跳樂調。彝族花燈曲調是隨明清漢文化的傳入,廣泛學習吸收漢族小調、時令,按彝族語言、習素特點融合成為古老的音樂藝術,至今流傳較完整的曲調尚有64首,1987年已編印成冊。
彝族“煙盒舞”由石屏縣引進后融合本地音樂,經(jīng)先輩的繼承發(fā)展而定型。在通海的高大、里山兩鄉(xiāng)極為普及,正弦調為引子,“三步弦”是正弦的代表。
綜上,通海彝族五山腔融合于如此的“禮樂之邦”,為五山腔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氛圍。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通海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逐漸增多,傳統(tǒng)文化正不知不覺地改變,彝族五山腔其音樂文化依賴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被改變,同時,與現(xiàn)在主流媒體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彝族五山腔正慢慢喪失其文化價值。那么,通彝族五山腔保護和利用問題已經(jīng)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命題。
二、通海彝族五山腔保護現(xiàn)狀
(一)現(xiàn)有保護措施
在田野調查過程中,筆者走訪里山鄉(xiāng)政府、里山文化站,向文化站工作人員詳細了解近年來關于里山彝族文化復興繁榮及彝族五山腔傳承的具體工作。
自2012年起,縣政府逐漸開始重視民族文化建設的工作,也給予了一定資金和人力的投入,2015年至今是扶持力度較大的四年,具體的保護措施有以下幾方面的體現(xiàn):
1、對于傳承人的重視
開始重視傳承人的價值,為傳承人搭建較為規(guī)范的傳承平臺,自2019年初開始,有意識加大對縣級傳承人的認定,通海五山腔發(fā)源地大黑沖村新一批認定了彝族五山腔縣級傳承人6人,這些縣級傳承人年齡分布在40-60歲間,年齡層面上,政府相關部門也偏向發(fā)展、鼓勵和培養(yǎng)中青年民間藝人。
2、五山腔傳習班的創(chuàng)辦
自2014年著手,創(chuàng)辦“通海彝族五山腔傳習班”至今,通海里山共有172名正式學員,在嚴苛的考核標準下,能夠達到標準的人并不多,據(jù)稱,目前達到畢業(yè)標準的僅有10人左右。另外,在通海彝族五山腔的發(fā)源地大黑沖村,正積極籌辦“五山腔文化展覽室”“五山腔傳習班”,足以說明縣政府對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視程度。
3、展演平臺的搭建
彝族五山腔極富音樂表演特性,或許文化站工作者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于是積極組織相關表演活動和賽事,文化站還積極溝通省市電視臺對五山腔的表演唱進行專門錄制,便于推廣,文化站工作人員為此正積極籌備組建五山腔表演團隊,著力于尋覓年青演員加入表演團隊進行打造。
可見,近幾年來,在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的呼吁下,通海彝族五山腔也隨著這股保護傳承的浪潮重新呈現(xiàn)于世人眼前,在調查的中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五山腔文化有所保護、資源能夠得到規(guī)劃、政府扶持也逐漸加大,總體是達到文化傳播推廣的目的。
(二)出現(xiàn)的問題
通海彝族五山腔的保護傳承,各項保護工作確已進入實踐階段。但保護傳承過程中仍然面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不到位
民族的文化現(xiàn)象是反映著這一民族群體獨特的生產(chǎn)生活、民風民俗,思維習慣、藝術特征的一種文化,它與社會環(huán)境和民族文化氛圍緊密不可分,正如該文在引言中提道:“觀念決定行為,行為決定音聲, 音聲影響觀念”。換句話說,五山腔離不開行為,行為脫離不了觀念,民族文化是一種“活”的文化,選擇靜態(tài)的保存方式只會讓它最終文化的消失。所以,開發(fā)與當下的利用除了應當發(fā)揮民族文化獨有的價值外,首先應當作到對文化的保護,對觀念的維持。
2、出現(xiàn)盲目開發(fā)的“苗頭”
目前,通海里山彝族五山腔的各項實施保護工作正在落實階段,但具體工作中,依然出現(xiàn)盲目開發(fā)的苗頭,文化站工作人員報以對文化遺產(chǎn)的繼承創(chuàng)新,隨意刪減和篡改,這極大地損害了文化遺產(chǎn)的“本真性”。
五山腔“出身”自田間地頭,通海彝族人的日常生活和勞作,出自自然的娛樂方式,一味地為表演而表演,將會導致無法彌補的損失。
3、缺乏“文化持有者”的視角和眼光
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具備文化傳承的視野,否則會導致一廂情愿,好心辦壞事的局面。目前,里山鄉(xiāng)彝族文化的復興階段,正著力打造精品的五山腔表演節(jié)目,這里筆者想用“局外人”和“局內人”的視角來看待,“局內人”即“文化持有者”,指五山腔藝人,而“局外人”就不言而喻了。事實是,往往傳承與發(fā)展的呼聲總是高于“局內人”的呼聲,是否真是形成一冷一熱的強烈對比才導致保護傳承不利,當然不是。“局外人”和“局內人”是否都需要冷靜,對于“局外人”不能以自己主觀意愿出發(fā)去引導和驅動傳承保護的“方向盤”,相對而言,“局內人”在傳承和保護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個重要的作用的發(fā)揮不僅僅是角色的發(fā)揮,而是所傳承的文化你想要給“局外人”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我們應該具有“文化持有者的內部眼光”,不要試圖驅動“局內人”來迎合“局外人”的個人審美偏好,而去任意刪減和改變。五山腔藝人被“局外人”一味趨勢,迎合舞臺需要,迎合大眾口味,不堅持自我,或許以后之五山腔不再是今日之五山腔。文化的保護,保護的是什么?保護的是文化的多樣性,保護文化自身的美,保留自身的特質。
三、通海彝族五山腔保護與利用問題探尋
自引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這個詞后,整個學界的焦點都在精華和糟粕的問題上,所謂“糟粕”的保護與不保護由誰來判斷?當不容易判斷時,應該先保護下來,留給后人來做判斷。
通過對通海彝族五山腔的保護和利用問題針對性考察研究,筆者認為緊緊圍繞里山的地域特性和五山腔的保護現(xiàn)狀以及彝族特色文化進行對策探討。
第一,整理完善、保留原始音像資料,形成五山腔資料庫。
其實,有關“五山腔”的資料整理,音頻錄制,有考于20世紀80年代,通海縣當?shù)氐囊幻褡逦幕ぷ髡甙瓶葡壬烷_始收集當?shù)匾妥迕窀瑁淖阚E遍布通海里山鄉(xiāng)的專科、平壩、象平、芭蕉以及高大鄉(xiāng)的庫南、觀音等村寨,收集并整理出的彝族“五山腔”和“四腔”曲調20多首。
目前,通海里山彝族五山腔亟須形成五山腔資料庫,筆者也提議五山腔的傳承藝人,重視老一輩藝人的價值所在,收集完善第一手資料,收錄這些老藝人記憶中祖輩的五山腔之聲,形成珍貴的音響資料進行保存,這當然其中存在要攻克保守的思想和觀念,對待這些“文化持有者”報以足夠的尊重,讓這些藝人能傾囊相授。
第二,還原五山腔賴以生存的文化環(huán)境。
五山腔賴以生存的文化環(huán)境是諸如“賽歌”“吃火草煙”等完場,五山腔的生存不能脫離這個環(huán)境,應當形成一種“活態(tài)”的傳承。如同彝族敬酒歌,缺了“酒”怎么“敬”,五山腔缺了完場的場域設定就會失去了文化傳承的鮮活性。
第三,在旅游產(chǎn)業(yè)中合理利用開發(fā)。
目前,里山鄉(xiāng)正著力打造的旅游項目很多,其中“里山炊鍋節(jié)”和農(nóng)副產(chǎn)品“竹下天麻”最有市場的潛力,這些項目的推出,吸引眾多游客,除此之外,通海縣城在年節(jié)打造的“花街”和“迎高臺”等地會特色活動,加之通海旅游的天然倚仗,杞麓湖和西山、秀山、南山寺等,如此多的旅游景點和項目可借鑒那些旅游資源中的文化遺產(chǎn),延續(xù)地方的旅游項目,投入資金建設通海傳統(tǒng)文化博覽館,利用3D動畫等現(xiàn)代動漫手段還原場景,彝族五山腔可借此平臺宣傳展示,將五山腔納入到旅游產(chǎn)業(yè)中進行合理開發(fā)。
四、結語
通海彝族五山腔正被人們慢慢“拾回”,其中的“精華”與“糟粕”不由“局外人”決定,不容舞臺篩選,應當深層次挖掘彝族五山腔所依附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內涵,講求在“活態(tài)”中傳承保護。基于三重認知理論模式,就通海彝族五山腔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內涵進行綜述,對五山腔目前的保護現(xiàn)狀、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歸納,從中提煉出彝族人的觀念和行為已深深植入,觀念、行為與音聲之間的必然連續(xù)性仍然在老一輩五山腔藝人身上留存,進一步提出,對于五山腔保護和利用問題應盡確定音樂在其中的形態(tài)、功能和作用,追溯藝人腦海中的文化記憶,還原音聲,重塑民俗文化,讓五山腔文化“活”起來,基于保護為前提的當下利用才是理性的。
參考文獻:
[1]云南省通海縣史志工作委員會.通海縣志[M].云南:云南人
民出版社,2010.
[2]楊民康.音樂民族志方法導論——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為例[M],
中央音樂出版社,2008.
[3]肖曾艷.略述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旅游開發(fā)[J].肇慶學院學
報,2008(01):42-45.
[4]郝慧娟.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旅游開發(fā)與保護分析[J].現(xiàn)
代企業(yè)教育,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