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朝鮮族長鼓作為傳統打擊樂,其節奏特征和演奏方式細膩、抒情、悅動,自古以來就承載著朝鮮民族豐富的人生情感和悲歡情結。長鼓表演形式發展并傳承下來的有坐勢表演和立勢表演。坐勢是坐著演奏的方式,立勢是將長鼓掛于奏者腹前,移動著演奏的表演形態。坐勢表演發展成為節奏性強的四物打擊樂、長鼓獨奏及民樂合奏中的節奏樂器等以技巧表演為主的音樂形態,立勢則發展成為背著長鼓移動著,形象地進行演奏表演的形式,這樣的表演逐漸形成當今《長鼓舞》這一新的舞蹈表演方式。
關鍵詞:鼓舞;傳承
一、朝鮮族長鼓舞的由來
目前,還沒有關于朝鮮族長鼓舞的由來和創始人及具體年代的明確記述記載或研究結果。但是將其他相關歷史資料和人物研究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推理,可以得知長鼓舞是大約在四十年代初,由崔承喜始創的新舞蹈的產物。
這是因為,首先,在朝鮮民族舞蹈的集大成者、傳統舞蹈大家韓成俊地從30年代開始的舞蹈作品上找不到長鼓舞的痕跡。其次,在韓國的舞蹈史學家成慶麟執筆的《韓國傳統舞蹈》一書中,將長鼓舞分類到新舞蹈當中。新舞蹈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在朝鮮半島形成的新的舞蹈思潮,在30年代進入成熟期。但是這一時期的舞蹈創作和表演活動仍然找不到長鼓舞的痕跡。
在崔承喜的40年代末的舞蹈影像資料中,保存著崔承喜在《節奏與舞蹈》的伴奏音樂下表演的《長鼓舞》作品(1942年編舞)。作品以長鼓演奏為主,附加舞蹈動作進行表演,這可以視為以傳統立勢表演為基礎創作的新的舞蹈形式。尤其,伴奏音樂的題目為《節奏與舞蹈》,可以推斷崔承喜的長鼓舞是從傳統的立勢演奏表演方式向舞蹈表演方式進化的過程。今天我們所說的長鼓舞,是根據崔承喜的新舞蹈意識,從40年代初開始在舞臺上表演的新的舞蹈形式。
長鼓舞與傳統的立勢長鼓表演有形式上的區別。長鼓的立勢表演側重節奏的身體表現,長鼓舞是將長鼓與舞蹈動作融合一起,側重情緒表現的形象表演。因此立勢長鼓表演屬于傳統舞蹈的范疇,長鼓舞是基于傳統舞蹈創作的新的舞蹈形式,屬于新舞蹈范疇,在其進化的過程中逐漸發展成為獨特的舞蹈方式,并已經延續傳承了70多年。
二、長鼓舞在中國的傳承和發展
40年代初,由崔承喜始創的《長鼓舞》形式,50年代初在中國得到傳承和發展。延邊文工團的民俗舞蹈藝術家梁尚浩將長鼓舞扎根在朝鮮族的藝術舞臺上,并逐漸發展成為朝鮮族舞蹈的代表性舞蹈類型,而且得到多樣化的創作和發展。
朝鮮族代表性的長鼓舞作品如下:
朝鮮族長鼓舞的代表作品一覽表
創作年代 形式 題目 編舞者 演出者
1954年 女子群舞 長鼓舞 梁尚浩 延邊歌舞團
1957年 女子獨舞 長鼓舞 趙得賢 李錄順
1961年 女子獨舞 長鼓舞 梁尚浩 李錄順
1973年 女子獨舞 豐收的田野上的長鼓聲 崔玉珠 崔美善 李錄順 李錄順 崔美善
1980年 男女雙人舞 新春 樸蓉媛 崔虎旭 崔美善
1992年 女子群舞 長鼓舞 樸蓉媛 延邊藝術學校
2001年 女子群舞 長鼓舞
李承淑 延邊歌舞團
2009年 男子群舞 呃兒西咕 金姬 延邊歌舞團
2009年 女子群舞 長鼓樂 金英花 延邊大學藝術學院
從圖表上可以得知,中國朝鮮族長鼓舞至今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傳承過程中,創作出獨舞、雙人舞、群舞等各種形式和內容,并逐漸發展成為蘊含多種文化要素的藝術舞蹈。長鼓舞的發展過程具體可劃分為萌芽期、成熟期、發展期等三個階段。
(一)萌芽期(50年代-60年代)
朝鮮族長鼓舞的萌芽期是50年代初。這一時期,隨著民族自治政權的成立,民族文化藝術得到發掘和恢復,以趙得賢的農樂舞為榜樣,創作出了很多民俗舞蹈。
在這樣的社會文化氛圍的推動下,1954年延邊歌舞團的民俗舞蹈藝術表演家梁尚浩在中國首次創作女子群舞《長鼓舞》并搬上舞臺。整個舞蹈集演奏與舞蹈于一體,實現了人、鼓、樂的高度協調,并在結尾以劇烈地旋轉動作和造型結束。
梁尚浩對長鼓舞的發掘和創作,開啟了朝鮮族長鼓舞的新紀元。隨后的1957年,趙得賢根據傳統的農樂游戲中的長鼓表演和梁尚浩的女子群舞的特征,創作了女子長鼓獨舞,由李錄順表演。4年后的1961年,梁尚浩在長鼓舞發展成熟的基礎上,繼承趙得賢的獨舞形式,創作了女子長鼓獨舞,仍是由李錄順表演。
綜合此過程即可知,民俗舞蹈家梁尚浩的編舞技能(舞蹈個性)和舞蹈藝術家趙得賢的藝術追求(農樂舞創作技法)相互結合滲透,奠定了朝鮮族長鼓舞的基礎,并在李錄順的表演中得到了體現。70年代,李錄順創作并出演的長鼓獨舞《豐收的田野上的長鼓聲》,體現了梁尚浩舞蹈的民俗個性特征和趙得賢的審美意識。這就是構成中國朝鮮族長鼓舞根基的民俗審美特征和藝術形象性。
(二)成熟期 (70年代-90年代)
以民俗性和形象性為基礎的朝鮮族長鼓舞進入70年代,在崔玉珠、崔美善、李錄順等新一代舞蹈藝術家的創造下迎來了成熟期。代表作品是由他們合作創作的女子獨舞《豐收的田野上的長鼓聲》。這部作品是編舞家崔玉珠富有魅力的藝術創造個性和崔美善的藝術形象特征以及李錄順的豪放的民俗風格的結合體。作品由舞蹈藝術表演家崔美善和李錄順表演,并壟斷長鼓舞舞臺長達20多年。
本作品以長鼓舞的傳統技藝表現特征為基礎,并以輕快飄逸的舞蹈表演形象地展現出豐年喜悅的場景。在舞蹈動作的創作中,擺脫以往局限于長鼓演奏的方式,在長鼓和舞蹈的融合中,以民俗舞蹈的樂觀的性格特征為底蘊,展現了朝鮮民族舞蹈的獨特性,將長鼓舞的藝術性升華到嶄新的階段。女子獨舞《豐收的田野上的長鼓聲》從1973年首場演出開始便得到觀眾的高度贊賞。此作品不僅普及到了省級、國家級藝術團體,還由崔美善和李錄順在國際舞臺上演出,使其成為中國朝鮮族舞蹈的代表性藝術作品。
進入80年代,朝鮮族長鼓舞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解放的洗禮,開始確立起自身獨有的特征。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有樸蓉媛的男女雙人舞《新春》和女子群舞《長鼓舞》。
以前所未有的男女雙人舞形式創作的長鼓舞《新春》,用抑揚頓挫的節奏和舞蹈的性格差異作為手段,發掘出嶄新的感性舞蹈的藝術表現能力。1992年編舞的女子群舞《長鼓舞》富于抒情和激情,創造了用舞蹈表演奏響長鼓的新的藝術效果。樸蓉媛長鼓舞的這種藝術個性和創造性成果,在朝鮮族長鼓舞的成熟和發展及確立特色方面起到了先導作用。
(三)發展期 (21世紀)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民族文化意識的日益發展,朝鮮族長鼓舞中的成熟表現力和形象功能,從單純的情緒、形式、內容的表現方式中得到升華,向多元化、功能化、藝術化的趨勢發展。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有延邊歌舞團創作的女子群舞《長鼓舞》、男子群舞《呃兒西咕》和延邊大學藝術學院的女子群舞《長鼓樂》。
女子群舞《長鼓舞》以既有的長鼓舞的形象手段和審美特征為基礎,將抒情而又激情的長鼓曲調用舞蹈展現出來,集中體現了長鼓舞本質性的審美特征。男子群舞《呃兒西咕》是首次創作的男子長鼓舞,尤其在以長鼓舞為基本表演手段的同時,還結合象帽舞表演,體現了長鼓舞的形式的擴展和新的發展趨勢。不僅如此,女子群舞《長鼓樂》采用傳統的立勢表演方式,將民俗游戲的文化氛圍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重新挖掘出長鼓舞的民俗文化藝術價值。這樣的新創造,是社會意識和民族文化意識的提高帶來的長鼓舞舞蹈藝術的時代發展,也是朝鮮族舞蹈藝術發展的象征。由于長鼓舞的藝術價值,今天,在朝鮮族舞蹈人才培養中,長鼓舞節奏的技能訓練成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同時長鼓舞已成為大型廣場藝術表演中的主要節目。
三、結語
長鼓的節奏旋律是傳統民族審美意識的結晶,長鼓舞將其所蘊含的民俗文化內涵用舞蹈形式表現出來,并且在很多舞蹈藝術家的創造性努力下,不斷開花、成熟、發展,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性,成為今天能夠引領民族審美意識的藝術性舞蹈表演方式。其特征在與以一種傳統文化為基礎的韓國和朝鮮的長鼓舞比較中鮮明地體現出來。
韓國的長鼓舞是以本土傳統文化為基礎發展來的,完美地保存著傳統立勢表演的民俗特色,以長鼓演奏為主要的表演方式,技藝性的演奏技巧和舞蹈的游樂特色完美結合,具有鮮明的傳統民俗特色。但是朝鮮的舞蹈是以崔承喜的新舞蹈為基礎發展的,在長鼓舞中以舞蹈的形象性作為主要表演方式,突出展現了華麗的藝術性和時代性。
相較之下,中國朝鮮族的長鼓舞在中華文化的生態文化環境下,積極吸納了韓國和朝鮮長鼓舞的優秀性,將節奏旋律和舞蹈動作緊密結合起來,形象地體現出現實生活的意識,使得其民俗文化特征富有藝術性。這是中國朝鮮族長鼓舞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始終貫穿的方式和特征,并成為中國朝鮮族長鼓舞發展的原動力,且在今后仍將繼續產生強有力的藝術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