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琴是一種陶冶思想的樂器,一般用于純樂器性的獨奏,也有彈、唱兼顧的“琴歌”和簫、塤等樂器的合奏形式,是古代文人雅士與自己內心世界、大自然交流的表達方式,通過演奏達到怡情養性、寄情抒懷的目的,從而形成具有音樂美學價值的“和”“氣”“神”的古琴藝術。古琴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典型代表之一,是歷代琴人對內心情感、自然風光、歷史故事以及詩情畫意等方面的創作表達。本文通過對古琴“和、氣、神”的音樂美學闡述,進一步表現古琴的美學價值。
關鍵詞:古琴藝術;和、氣、神;美學價值
一、引言
古琴藝術是我國傳統音樂的一座寶庫,具有音韻兼備、曲式多樣以及文人精神等特點,而琴樂的發展歷史淵源悠久且持續至今,在我國古代就有“高山流水”“對牛彈琴”“焚琴煮鶴”等與琴有關的成語典故流傳。“幽幽古琴聲,泠泠弦上音”的詩文描寫則充分展現古琴在“和”“氣”“神”的美學價值。在古琴美學中“和”我們強調的是“天、地、人之和合”的道家思想,不僅是音色音調上的和諧,也是“人和”“心和”的重要體現,與自然和諧、與人心平和;“氣”則是道家思想中“混沌之氣”,不僅指自然萬物的生氣,也是圣人、鬼神以及人的思想之氣,有生氣、氣息、氣韻以及氣質等多方面意義;“神”是古琴藝術的最高境界,即“神游”,得于弦外,有感而發,意境相合而知其意。
二、古琴藝術的“和”之美
古琴藝術的“和”不僅強調聲和,音調中的高低和諧也強調了心理的“和諧共處”,與“天地人之和合”,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并能夠“狀人情之思,達天地宇宙之理”,就如魏征在《貞觀政要》中所說“樂在人和,不在音調”。在古琴美學一書中“和”首先講的是“弦與指和”,指的是在彈奏古琴時指法要符合琴弦客觀存在的要求,再是講“指與音和”,指的是要求音準合適、節奏清晰明確、層次分明。最后“音與意和” 就是強調 “心和”,將外在的自然環境與平和閑適的內在心境相結合,并借以古琴彈奏抒發情感,從而達到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藝術境界。又有“以琴樂發于心,抒于情,而后發于指,表于琴”的說法。由此可見,古琴演奏時所表達的內心情感特別重要,比如《高山》《流水》的彈奏,表達的是伯牙與鐘子期“鼓琴遇知音”的心細之情,彈奏者可以借此表達自身的友人之情。又比如《鳳求凰》演繹的是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再比如嵇康的最后遺作《廣陵散》抒發的是心中憤懣、藐視權貴、從容不迫之感等。通過古琴彈奏寄情于自然,有感而發,領悟真諦。
三、古琴藝術的“氣”之美
“氣”指的是世間萬物的生氣,有老子言“道生一”,其中的“道”指的是“混沌之氣”,即自然宇宙、世間萬物所生之氣。“氣”與彈奏者本身的藝術文學修養息息相關,而關于“氣”的說法離不開“韻”,就會說韻有氣流轉而生。氣是陽剛之美,韻是陰柔之美,韻是氣的靈動之美,有了氣就有了形,有了形就有了神,從氣中產生情感,再由情感竄動生韻,借以展現古琴的藝術之美。同時,對于“氣”有徐上瀛《溪山琴況》言“氣不肅則不清”,“清”指的就是我們在古琴演奏時所追求的“清雅”之感,琴聲清新淡雅則人心亦清,即心境平和。在一首琴曲中“氣”與“韻”相輔相成才能有“怡情于境”之感,才能“氣”甚遠流長。
四、古琴藝術的“神”之美
“神”是古琴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神”離不開“氣”,所謂“氣聚成形,形聚則神生”,“神”是精神世界情感共鳴的表達,在古琴彈奏中我們追求的不僅是感官的外在美,即彈奏時有樂曲舒暢之感,而是琴曲意境、內心情感以及韻味相合的內在美,借以琴曲而抒發出。《溪山琴況》有言“至于神游氣化,而意之所之,玄而又玄”,“神”本身就是一種抽象的表現形式,所以用琴樂表達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哲理以及想象等。“神游氣化”更是琴樂演奏的最高境界,在“氣韻”的追求中達到了更高一層的水準。古琴藝術追求的不是流于形式的表面華麗,而是內在的情感境界美,不僅是外在感官的愉悅,而且還有內在情感的意蘊。通過古琴可以怡情養性、寄情抒懷,完成自我人格修養,追求更高藝術境界。
五、結束語
中國古琴藝術歷經幾千年的發展變遷,仍舊是我國傳統文化長河中璀璨的一顆明珠,琴作為“琴、棋、書、畫”之首,琴樂不僅寄托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情感,而且因為琴曲悠然淡雅,也有修身養性之意。古琴藝術中“和”“氣”“神”的美學意義密切相關,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再借以“氣”之流動和“神”之情感境界將世間萬物、情感哲理融于琴曲中,借以古琴彈奏抒發出,從而達到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藝術境界。
參考文獻:
[1]趙丹彤.幽幽古琴聲,泠泠弦上音——古琴藝術中
“和”“氣”“神”的美學價值探微[J].黃河之聲,2014
(03):51-52.
[2]張蘭芳.幽幽古琴韻,錚錚弦上音——古琴藝術之歷史發展
探微[J].黃河之聲, 2007(19):110-113.
[3]葉明媚.琴道——古琴藝術的美學反省[J]. 中國音樂,
1988(04):8-10.
作者簡介:丁式掌,浙江省天臺山木雕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