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伴奏是一門獨特的表演藝術,藝術歌曲的創作離不開鋼琴音樂的伴奏,隨著藝術歌曲的發展也促進了鋼琴音樂的成熟與完善。 現代歌曲的鋼琴伴奏經歷了一條由簡到繁,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他們的發展體現了藝術歌曲創作的日趨完善,更折射出了鋼琴音樂創作水平的提高。本文一方面從創作技法和審美功能等方面論述了近現代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藝術特征,從自身經驗出發對具體彈奏技術、情緒把握、情感表達、與演唱者的配合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的探討。
關鍵詞:鋼琴;教學;文化;音樂
職業中學在音樂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方面大勇于實踐, 積累了一些以就業為導向的音樂人才培養類型調整機制,多維 度、多層面開展了綜合評價工作,加大了應用型、 復合型鋼琴教育人才的培養力度。然而,不同區域的職業中學因鋼琴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實踐要求、路徑認識上有偏差,大多數學校還停留在推動協同育人上,對機制創新的系統性、整體性思考研究不到位。 還有的鋼琴教育專業設置沒有很好地與就業創業狀況深度對接。同時還缺少創新高校鋼琴教育人才培養機制的氛圍環境。因此,鋼琴教育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的探究不但有助于激發職業中學人才培養的潛力和活力,而且還可以促進職業中學的辦學特色的提升。
一、職業中學鋼琴教育特點
(一)重演奏,輕音樂技術的分析
在職業中學教學中對音樂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鋼琴音樂作品的創造性比較少,鋼琴作品的創作水平是作曲家自身面臨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的鋼琴教學幾乎所接觸的都是外國的東西,鋼琴在演奏技巧、作品創作、教學體制等應該去學習和借鑒他們成功的經驗,但不能是一成不變。 中國鋼琴音樂作品需要更好的演繹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重視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在教學中的運用,有助于促進我國鋼琴文化的發展,選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作為教材,更容易讓學生把握作品的主題思想,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提高和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作力,一些標題性很強的民族作品對學生具有極大的親和力,讓人產生想去了解和學習的欲望,而不是機械的彈奏和背誦,國內的作品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旋律,能夠更好地表現出原作品的神韻,決,給鋼琴音樂注入了新的內容和形式。
(二)重技能,輕文化底蘊
提高學生自身文化素質的教育,有助于培養職業中學的學生對作品進行更高層次的理解。否則,就無法實現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折射出自己祖國的民族文化。鋼琴教學常把技術控制的層面作為音樂學習的全部,很少顧及對文化的理解,這種重技藝、輕文化弊端的形成,與職業中學長期不重視人文學科的建設也有著密切關系。像中外哲學、美學、藝術史、文化史及文化人類學等以往被忽略的課程,應在教育改革中予以重視。由于我國鋼琴音樂作品大部分都是通過對民族音樂改編而成的,反映出各族人民的生活勞動、風俗習慣,這些作品在演奏時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神”韻,從而培養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優越感,要達到這一教學目的,就必須在教學中重視學生文化品位的提高。
二、提高職業中學鋼琴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一)培養學生的音樂解能
音樂分析是以音樂本體作為研究對象的,動人心弦的鋼琴演奏,取決于演奏者的情感體現。除了要更好地掌握和熟練運用彈奏技巧,生動準確的演繹樂曲使聽者真正領悟到音樂作品的美感和價值。鋼琴教學中,一方面我們要注重對作品進行系統、科學的深入分析,體會作曲家的音樂風格,并使學生準確地演繹作品,同時也能為發展其自己特有的音樂風格明確方向。鋼琴教學應當有目的、有系統地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解能,音樂分析是以音樂本體作為研究對象的,對音樂作品用各種分析法進研究分析,把握音樂本體后面,深入分析、了解作品,使聽者真正領悟到音樂作品的美感、意義和價值。對鋼琴教學和演奏是教學者和演奏者的重要基礎,只有得心應手并趨于完美地演繹樂曲。
(二)培養學生深厚的文化素養
鋼琴藝術是關于人的藝術,鋼琴上流淌出來的聲音帶有強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韻味。鋼琴家首先要通過音樂文化和人文科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形成對音樂的感受力及對音樂的控制力,對音樂的表現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直接從對體驗和領中發現其相應的形式和語言,進入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創造。 在音樂作品分析中,應最大限度地使人富有靈感和激情,深厚的文化修養能使我們去觸摸生活和藝術最深邃、最本質的東西。文化素養對鋼琴演奏者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地心積淀,造就其去認識和表現客觀世界和人類的精神,從而能全身心的融會在他的演奏之中。
總之,鋼琴教學是腦力和體力、技巧和感覺、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相結合的綜合性藝術,除了需要具備高超的技術,還要通過自身的文化底蘊作為鋪墊,深刻體會音樂的內涵,才能提高職業中學學生的演奏技巧,逐漸培養他們的音樂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凌云.對職業中學“鋼琴教學法”的教學探討[J].藝術探
索,2004,41-42 .
[2]亨利·涅高滋.論職業中學鋼琴教育[M].人民音樂出版社,
2016年2月.
[3] 李嘉祿.鋼琴表演藝術[J].音樂藝術,2017(11):123-
124.
作者簡介:劉艷霞(1983-),女,漢族,山西保德人,講師,主要從事鋼琴教學研究,保德縣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