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世界把音樂分為嚴肅音樂和通俗音樂,二者的發展此起彼伏、對峙交融。然而近年來,嚴肅音樂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這種蘊含無限社會價值的音樂類型,正逐漸被世人遺忘。本文試圖通過對嚴肅音樂概念和范圍以及發展歷史的剖析,探求其美之所在、其逐漸沒落的原因以及未來發展道路。讓嚴肅音樂,再一次美起來。
關鍵詞:嚴肅音;樂美;普及
一、嚴肅音樂,為何物?
音樂的嚴肅性思想產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它體現出有修養的中產階級對于知識的認識。嚴肅音樂思想體現了有修養的中產階級的音樂理念,他們將音樂視為藝術作品予以尊重,并希望以參與音樂活動、聆聽偉大的音樂作品,提高道德修養,獲得知識和真理。這種嚴肅性的音樂思想從19世紀上半葉開始到中葉逐步被系統地定型,并且在歐洲被普遍傳播。
所謂嚴肅音樂是指與娛樂消遣性質的通俗音樂或流行音樂相對應,泛指一切題材、內容嚴肅、藝術形式嚴謹,具有一定的認識、教育和審美意義的音樂。它的范圍很寬,包括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多種多樣的音樂,如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廟堂音樂、18世紀以來的古典音樂、浪漫主義音樂。民族樂派音樂作品、當代專業作曲家以歷史或現實素材創作的各種流派的音樂作品等。嚴肅音樂又稱高雅音樂,它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嚴肅音樂,美在何處?
音樂是聽覺藝術,是用樂音來編織起賞心悅目的藝術樂章。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指出,由于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存在著聯覺的規律,因此使得音樂的音響完全可能引起聽覺之外的感覺,從而在聯覺的作用下,產生進一步廣泛而豐富的聯想。音樂能夠以這種感覺對應關系的方式,表現各種視覺性、戲劇性、哲理性的內容。聽眾可以在聯覺關系的作用下,展開豐富的聯想,在盡情享受音樂的同時,形成自己對音樂作品表現內容的理解,同時得到情感和人格的升華和提高。
交響樂是嚴肅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有人提出,交響樂是最嚴肅的音樂。在音樂歷史的長河中,涌現過諸如海頓、貝多芬、勃拉姆斯、德沃夏克等無數交響樂大師,他們合力構建了交響樂這座富麗堂皇、莊嚴雄偉的殿堂。聽一部交響樂,就如同在音樂的激流中游泳,“耳傾己歇,心靈猶聞”,好似經歷了一場耐人尋味的人生變故一般,絕不是輕松的活動。如果把音樂比作建筑,那么就交響樂這座殿堂而言,你必須緊跟那位建筑師的步伐,同他一道去建筑,直至整個殿堂在你的聽覺記憶中巍然屹立,才算完成。
筆者認為,這可稱為嚴肅音樂美的重要表現。
三、嚴肅音樂,困境重重
“陽春白雪”可稱“雅”,“下里巴人”可謂“俗”。古代的“雅樂”與“俗樂”之爭,與今日嚴肅音樂與通俗音樂之爭如出一轍。如何將“曲高和寡”變為“曲高合眾”,是一個亙古不破的難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音樂工作者做出了大量可敬可佩的嚴肅音樂普及工作。然而30多年過去了,音樂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加上國家意識形態方面的支持,卻并未從根本上轉變嚴肅音樂面臨的困境。隨著通俗音樂的迅猛發展、深入人心,嚴肅音樂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我們不能把嚴肅音樂的困境歸結于通俗音樂的大發展,嚴肅音樂普及工作自身存在的問題與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變化相結合,才是構成嚴肅音樂在困境中越陷越深的社會背景。其根本原因在于,對音樂藝術審美規律認識上的錯誤。周海宏先生將以往音樂普及工作的基本特征概括為“樂曲內容解說”六字。專家們通過講座,試圖讓聽眾從音樂中聽出“樂曲內容解說”的內容。而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根本聽不出那些所謂的“內容”。這讓那些真誠希望步入音樂藝術的大門,熱切希望“聽懂”嚴肅音樂作品的聽眾感到沮喪。久而久之,許多人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音樂審美觀念——必須要“聽出”音樂的變現內容,否則就是“不懂”音樂。
那么嚴肅音樂到底應該走向何方,普及嚴肅音樂究竟有無良策呢?
四、嚴肅音樂,何去何從?
音樂欣賞其實非常簡單:閉上眼睛、打開耳朵,放松的去聽,享受音樂之美,不必顧及“懂”與“不懂”的事。敏感的聽覺,豐富的聯想,是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在音樂的審美活動中,體驗重于理解。理解的對不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音樂中獲得豐富的感受。
普及嚴肅音樂,首先要求決策者提高認識,采取促進嚴肅音樂發展的政策措施;其次必須尊重作曲家、演奏藝術家的勞動,激勵他們多出作品、精品;再次要求各媒體在培養欣賞群體方面予以支持。有一點需要尤為注意的是,在普及嚴肅音樂的同時,不鄙視通俗音樂。相反,要從嚴肅音樂的基礎出發,對通俗音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創我們中華民族音樂乃至世界音樂的大發展、大繁榮。
音樂能影響人的情緒,調節人的行為,減輕精神壓力,改變環境氛圍,甚至影響社會和諧。嚴肅音樂超越了簡單的器官愉悅,能觸發心靈深處的感動和全身心的震撼,是音樂中的精品,是高層次的文化藝術。它的發展狀況與普及程度,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藝術的發展水準,代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
普及嚴肅音樂從源頭抓起,打破傳統的“觀念化”“視覺化”的音樂審美方式,走出用“文學化”“美術化”的內容解釋音樂的誤區,從小培養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只要常聽,音樂審美能力就會提高。只要在適當的條件下,“曲高”一樣可以甚至完全可以“和眾”。
作者簡介:戶文軒,河南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