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音樂史》是音樂專業類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課程以歷史史實為基礎,構建音樂專業類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成為音樂專業學生不可或缺的專業基礎課。
關鍵詞:微時代;教學改革
目前音樂史論教學,在給除音樂理論專業以外的學生教學時,基本圍繞兩個中心:一個是以教師講授為中心,一個是以教材為中心。這種教學的優勢在于能將史論知識較為系統化、理論化、條理化,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模式。但這種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中遇到了瓶頸。由于授課對象是非理論專業的學生,這類學生的特點是具有較強的感性實踐基礎,對音樂音響、技術操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但在理論思辨上需要引導。因此單純的“一言堂”式的課堂顯然對他們缺乏吸引,歷史史料與史論思維成為了被描述的“別人的故事”。
高校音樂專業理論教學的地位一直比較尷尬。它既是專業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在實際教學中又常常遭受學生的冷遇。然而,實踐告訴我們這種困境所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它甚至會使得一部分音樂人才變成簡單的技術復制機器。同時由于這種“單純的復制性”會讓音樂藝術及其創造者們一步步失去自身的話語權。如何挽回這一局面,從教育改革入手是根本手段。在《中國音樂史》課程中實現引導式教學、辨析式研討,是對這一理論課程的一次教學探索。
《中國音樂史》課程的改革,以提高高校音樂藝術專業理論教學質量為目的,提高高校音樂藝術人才培養為主旨,結合信息網絡技術,對已有的傳統專業基礎課程進行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改革嘗試。通過對教學資源的再次整合,教學手段的實踐性改革,完成教學科研的互動式促進。從而讓以學習“術科”為主的學生,通過該課程的理論研習,具備發散式的理論思維能力。“引導”與“啟發”考驗了教師在備課中的“設問”能力。新媒體、新技術以及新觀念的介入是《中國音樂史》這一傳統教學所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目前,對歷史學科的教學改革已有多種嘗試。這些嘗試基本以解決史論課程中“教”與“學”的互動式實踐為目標,希望通過新的視角、新的教學手段以及新的課堂設計最終獲取在理論教學中的良好教學成果。如Stephen D.Brookfield、Stephen Preskill編寫的《討論式教學法》①,用幽默詼諧、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學生從早期的討論準備,至末期的評價意義,并提供了許多意見來實現討論式教學法預期目標。在此教學法的啟發之下,高校的歷史學教學改革全面啟動,期間不乏通過新的觀察視角、新型信息手段、新的教學方式進行的改革,而在音樂史論界這種改革卻顯得有些緩慢。原因有三,其一音樂史作為歷史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其發展本來對“大史學”就有較多的依賴,它需要整個史學教學環境的配合;其二,對信息技術的不熟悉,導致在進行教學創新時,缺乏技術支持;其三,音樂史的學習,特別是對于非音樂史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重視度不夠。通常情況下,音樂專業的學生對于“術科”學習的認識遠比對理論學習的認識要高,導致文化積淀和藝術素養的培養觀念較為薄弱。在此大環境下,《中國音樂史》的教學研究略顯艱難。
一、引導式教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體,以音樂歷史史實為綱要,以陳述式講述為手段。一切知識都以已知狀態存在。學生在學習音樂史知識時只是被動地接受。因此難免會出現“死水一攤”的課堂教學,“死記硬背”知識點的教學結果。而引導式教學則以問題的提出作為課程的出發點,從音樂史料所產生的文化背景入手,采用“設問”的手段激發學生在音樂史學習中的主動性。
此外,“教師群體”授課模式的采用,可以使《中國音樂史》課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通過不同領域的專家的專題研討來進行深化。通過專題講座,藝術實踐,甚至是音樂會的多種模式,用代入式和實踐操作式的指導方式,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音樂史論知識,并形成較為系統的理論思維。讓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各種知識的“濾鏡”,拓寬其理論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改善實踐性較強音樂專業學生的理論素養水平。
二、辨析式研討
研討式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圍繞某個問題進行交流或探討的互動式教學方式,這種方式能使學生在主動學習中掌握知識和技能。《中國音樂史》課程中的辨析式研討是引導式教學的延伸。通過思維的啟發,引導學生對已有的音樂歷史實踐進行思考、反思,并通過教師預設的、具有辨析價值的問題進行研討。教師在課程中合理設置問題和討論手段,極大程度的利用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其延伸至預設的教學重點。這樣的課堂不再是單一的灌輸式的教學,而是更為民主化、更具參與感的課堂。
在新的文化傳播環境下,通過新媒體、新平臺、新手段,將《中國音樂史》的史論教學從原有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教學中的辨析思考能力是當下音樂史論教學中刻不容緩的課題!
作者簡介:潘娜,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