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民歌豐富多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彝族民歌中由稱謂詞、諧音詞或語氣詞組成的襯詞起著重要的作用,使得歌曲更加具有完整性。具有襯詞的民歌,不僅能突出民族和地方的音樂特色,還能起到擴充結構,豐富旋律,渲染歌曲氣氛,活躍歌手情緒,加強歌唱語氣,深化音樂主題,豐富音樂形象等作用。
關鍵詞:彝族;民歌;襯詞
彝族民歌中的歌詞主要由正詞和襯詞兩種詞語構成。襯詞在歌曲中卻扮演著團隊的潤滑劑的角色,其可以調節句式,襯托凸顯民族歌曲所具有的內在感情。
一、彝族民歌中襯詞的分類、特點
(一)彝族民歌中襯詞的四大分類
從襯詞的性質分類,我們可以把襯詞分為語氣襯詞、擬聲襯詞、稱謂襯詞、特殊襯詞。
1、語氣襯詞:用來加強語氣的襯詞,例如:“啊”“呀”“呦”“唉”“呢”“啦”“呦”“吔”“嘛”。
例如彝族民歌《樂呵呵》中,多次使用語氣襯詞:“(吔)樂呵(哩)呵(嘞)樂呵(哩)呵”,以及彝族民歌《酒歌》中:“酒杯斟酒酒杯清(哎),捧出美酒捧出心(哎),捧出美酒捧出心(哎)”。
2、擬聲襯詞:指模仿自然中多種多樣聲響的擬聲詞語,涵蓋勞動人民勤勞工作的聲響,各種動物的鳴叫聲,人類打獵的聲音等等……例如:“啰哩羅”“啰喂”“咚咚鏘”。彝族民歌《曇華山是個好地方》,這首歌中“啰哩羅”就是彝族語言“虎阿虎”的意思。這類襯詞就是古代彝族先民“崇虎尚黑”所發出的喊叫聲。
3、稱謂襯詞:稱呼別人或者動物的襯詞,例如“姐兒”“哥”“妹”“郎”“嫂”等等……楚雄彝族敬酒歌《小小酒杯團啰啰》中多次運用“阿哥呦”用于稱呼別人的襯詞,《彝族酒歌》中襯詞“妞啊”更是代表為彝族人的自稱,體現出當地人的熱情與豪放。
4、特殊襯詞:除以上三種襯詞之外,在民間歌曲中,還大量存在著一類特殊的襯詞。譬如歌曲《月亮出來星光閃》里有襯詞“色羅色羅色哩色”,它們是由各地區獨特的風俗文化產生,但在時間的進程中,它們的本意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二)彝族民歌中襯詞的地方性、生活生產性特點
不同的地區擁有其迥異的自然環境,這些有差異的環境最終孕育出風格不同的文化以及具有地方性特點的襯詞。它運用最接近生活且通俗易懂的詞語,譬如語氣詞、感嘆詞亦或是助詞,常常由一個或兩個極短的字符構成,這使得襯詞更好地表達樂曲深層次的情感,使歌曲擁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如彝族地區的民歌《歡慶豐收》,在這首民歌里就增添了許多與日常交流用語緊密聯合的襯詞,如“(吔嗚,嗚花吔,嗚嗚地唔吔)幸福歌唱生活,(嗚嗚地嗚吔)”成功且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當地居民喜迎豐收,熱愛生命,熱愛勞動的生活理念。
二、彝族民歌中襯詞的意義
襯詞與曲調互補,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民歌藝術的成就。特別是在詞曲的結合上,襯詞表現出了多重的功能。
(一)突出歌曲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點
彝族地區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且經歷了多個少數民族的文化交融。《馬兒呦,你快快跑》歌曲中“牛捏捏牛牛”是彝語歡快的襯詞,“啼啼達達”形容馬蹄聲,形容馬鈴的聲音,這些襯詞的加入把涼山彝族地區自然質樸涼山民歌風格和地方特色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擴充樂句結構,豐富旋律
使用襯詞可以使民歌旋律和節奏更加多樣化,更加豐富。在結構上,使得歌詞內容得到充實和豐富。彝族民歌《阿西跳月歌》這首小調歌曲富有彝族風味,其中特具“彝味”的襯詞“斯哎當斯哎斯斯哎”的大量使用,使結構得以擴充,加長了樂句的結構,銜接十分自然,大大豐富了音樂語匯和音樂情趣,使得感情表達更加充分。
(三)渲染歌曲氣氛
山歌是人們在農業勞動途中所唱的一種勞動歌曲,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彝族山歌《大田栽秧行對行》用全曲最高音“哎”襯詞作為開端、中間夾雜著“遠方嘍”等襯詞渲染,很好的烘托出了極其火熱的勞動氛圍,表現出一種人們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懷。
(四)活躍歌者情緒,加強歌唱語氣
在《大田插秧行對行》中,歌曲一開始就出現全曲最高音襯詞“哎”,高亢明快,撲面驚人,開頭就活躍歌者情緒,一下子把人們帶入特定的意境中去,體現出山歌特有的舒展、悠揚的風格,可以帶動歌者的情緒,并引發共鳴。這首民歌雖然很短,但卻有著嚴謹的結構,以一種非常微妙、生動的方式描繪了熱鬧的勞動場景。
(五)深化音樂主題,豐富音樂形象
彝族民歌《阿詩瑪》是一首反映年輕人追求自由戀愛和婚姻自由的作品。在歌曲中,運用“嗯嚕哎”“哩”“哩羅羅”“賽洛哩賽”等襯詞將阿詩瑪同權貴作斗爭的女性形象刻畫得十分生動,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丑惡,反映了彝族撒尼人勇于對抗惡勢力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彝族民歌中的襯詞是語言和音樂之間的橋梁,它長盛不衰的原因是它所具有各種功能。襯詞以其獨特的魅力為民歌增添了迷人的色彩,表達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侯佳.中國民歌襯詞的音樂性[J].黃河之聲.2017(03):78.
[2]張莉.四川彝族民歌的唱詞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2013,34(08):39-42.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資助科研項目。編號YZWH182
作者簡介:張靜(1995.9.11),女, 四川成都 ,四川大學,2018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藝術學理論;
通訊作者:黃英,四川大學,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