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豎琴是西洋樂器,是人類最為古老的樂器之一,在古希臘、美索布達米業以及波斯文明里均有出現。但在我國,人們對豎琴極其藝術特色缺乏了解,也因此使其處于“小眾”的地位。鑒于豎琴在踏板特性、音色等方面與我國民族樂器的關聯性,豎琴在我國推廣可行性必要性兼具。為此,應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科學的態度,創新推廣策略與路徑。
關鍵詞:豎琴;中國;推廣
豎琴與古典吉他、箜篌等一樣,均是西洋古典彈撥樂器,其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弦琴。1在當時的原始部落里,弦琴通常為人們祭祀時使用,用于占卜、祈雨以及喪葬等活動。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音樂藝術也隨之不斷進步。原始時期的弦琴進而演化,因為弦數增加而拓寬了音域,為現代豎琴的最初雛形。至古希臘時期,隨著弦琴的運用領域進一步拓展,豎琴開始成了人們日常藝術生活中的伴奏樂器。為提升國人現代音樂素養,同時也為民族樂器、音樂的發展、傳承,有必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在中國推廣豎琴。
一、豎琴踏板特性與音域音色
豎琴演奏的音樂內涵豐富,音質雍容華貴,也因此倍受交響樂及歌舞劇等等演出形式所青睞,常常為渲染特殊的音樂色彩而被他們運用。豎琴通常運用于歌舞劇及交響樂中,用于旋律的勾畫、和聲伴奏或者用于裝飾滑奏式的音符,所產生的音效猶如“畫龍點睛”一般,令人過耳難忘。另外,豎琴也常用于室內獨奏,其樂段或者優美柔和,讓人直抒胸臆,或者華彩炫目,十分具有音樂感染力。在演奏成員的構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豎琴之所以為人留下這樣的整體印象與其踏板特性及音域、音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豎琴踏板特性
豎琴的變音與踏板均需通過變換踩踏板才能完成。從現在世界范圍內通用的豎琴來看,豎琴是七踏板設置,“左三右四”,且每一踏板均代表一個音,從右至左分代表“A、G、F、E、B、C、D”一個音。另外,每個踏板均設有三個卡槽,各對應“降號”“還原號”及“升號”。不同調式的音樂演奏時,提前把踏板踏置放于與其對應的卡槽處,琴弦即可實現轉調或變音。例如,C大調演奏時,只需把七個踏板都置放于中間卡槽處, 琴弦上的音高即可按“C、D、E、F、G、A”的自然音階順序排列。
但雖然豎琴是七聲調式,鑒于其固有的特殊性,演奏中國民族音樂時,如五音階或六聲階,把F踏板置入于“降號”卡槽內,降F就是同E的實際音高,則音列中就沒有F這個音,那么C大調隨即轉到C宮調。
豎琴的踏板就是所有變音記號的代表,踩好踏板才能演奏好正確的調性和各種臨時變音,可見豎琴的踏板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豎琴音域音色
音域上,琴弦共有47根,有六個半八度,這是很寬廣的音域,琴弦的材質分別由三種完全不同的材料鑄造。高音區是尼龍弦,中音區是羊腸弦,低音區是鋼弦。三個音區發生的音色迥然相異,但每一個音區的音質均極富特色。高音區音色清澈,細品味,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敘述的“珠落玉盤”那般。中音區音色,是如豐收的稻穗那樣圓潤、飽滿,但卻豐富柔美。而低音區的音色則較為雄渾深厚、富有力量感及穿透性。
在演奏中國民族音樂時,豎琴不同音域的音色特性可得到極好的運用。例如,低音區產生的共鳴音感,可以用來烘托背景。而且,也可通過左手或者右手于其他兩個音區演奏。這樣,可起到極好的旋律與伴奏相烘托地交織作用。許多演奏者常使用豎琴演奏《春江花月夜》,結果聽眾反響很好。
二、豎琴演奏中國音樂運用的民族演奏技法
隨著豎琴的傳入,特別是世界文化一體化的發展,中國的一些音樂家開始探求以豎琴演奏中國的民族音樂,聽眾對此反應極為熱烈。2實際上,以豎琴演奏我國音樂,的確如用其他西洋樂器演奏中國音樂一樣,同樣可取得不凡的音樂效果。3當然,以豎琴演奏中國樂曲,不可避免地將運用中國民族音樂的演奏技法,而這可使豎琴產生的音效類似中國民族樂器產生的音效。
例如,豎琴可產生中國打擊樂器的音效。如前所述,豎琴不同的音區配以不同的琴弦,所以不同的手法勢必會產生不同的音效。通常情況下,演奏豎琴時,手指尖的斜腹部需放在琴弦的中間。這樣,豎琴發出的音效才會飽滿而柔美,并富有和聲質感。但如果把手指尖斜腹部放于琴弦根部附近,則此時發出的音效漸接近于吉他或古箏。倘若用指甲輕擦鋼弦,豎琴發出的音效則會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但如果用手掌輕輕拍打鋼弦,發出的音效與中國傳統的大鑼極其相似。
再如,得益于豎琴踏板具有的獨特功能,演奏時變換踏板,便可實現轉調與變音。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五聲、六聲調式均可通過如此手法實現。實際上,自豎琴傳入我國, 這種手法已廣泛運用于一些交響樂與民族管弦樂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黃河鋼琴協奏曲》《蝴蝶夢》以及《梁祝》等。
毋庸諱言,由此已可看出,鑒于豎琴在踏板特性與音色方面的特點,通過特別的演奏手法,完全可實現中國民族樂器的音效。也正因如此,中國目前已有更多的民族音樂家、演奏家正積極嘗試把豎琴無限對接于中國民族樂曲、經典作品的演奏。即使作為完全意義上的外來樂器,豎琴在演奏中國民族作品、經典作品時并不能完全取代中國民族樂器的地位。但是,開發、創新其現有功能,并運用于演奏中國民族音樂,這不但豐富了中外音樂交流的維度,而且為中國優秀傳統音樂、經典音樂的傳承開拓了新的路徑。從此意義上而言,有必要在中國推廣豎琴。
三、豎琴在中國的推廣
在西方音樂教育發達國家,例如美國與英國,人們對豎琴家喻戶曉。 在這些國家,除一些專業音樂藝術院校專門開設與豎琴相關的課程及專業,許多中小學也把豎琴作為必修或選修科目。4豎琴在西方教育發達國家之所以長盛不衰,與這些國家的基礎教育體系與高等教育體系實施的豎琴教育相輔相成有很大關系。豎琴傳入我國歷史較短,至今僅有60余年歷史。其在我國的“小眾”地位與我國文化的包容性及國際地位不相匹配。而且,這也不利于中國文化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一)豎琴在中國的推廣現狀
豎琴傳入我國的“使者”是新中國成立沒有多久,留學于蘇聯專業學習豎琴演奏表演的老一輩藝術家。歸國后,他們白手起家,為豎琴在我國的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為止,雖然豎琴學習主要是在我國的幾大知名音樂專業院校,如“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但六十多年來,我國的豎琴從無至有,從小至大,師資力量與專業學習人數均穩步提升。
但即使不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僅與其他西洋樂器在我國的推廣相比,特別是與鋼琴、薩克斯等相比,豎琴的教學在我國依然較為薄弱。首先表現得較為明顯的是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結果導致教學理念、教學水平、方法與手段以及教學內容均明顯落后于豎琴教育發達國家。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對外交流的深入實施,我國先后派遣了大量優秀音樂人才至西方豎琴教育發達國家學習取經。與以前相比,我國豎琴教學方式、教育理念等均有了明顯改觀,但普通群眾,家長、學生對豎琴還是缺乏足夠的了解。從目前形勢來看,豎琴在我國推廣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豎琴在中國的推廣策略與路徑
豎琴在西方教育發達國家的傳承與推廣為其在中國的推廣提供了許多可行性建議。
1、舉辦多元的專業活動
在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中,為傳承發展傳統文化,黨和國家采取了許多措施,例如“文化下鄉”活動。無獨有偶,西方豎琴傳承較好的國家,豎琴專業表演者、藝術家同樣經常開展類似于我國的“文化下鄉”之類的活動。比如,豎琴表演藝術家走進普通群眾,他們于各大音樂廳、城市廣場上、人流較多的地方或人口聚集較為集中的地方舉辦專場豎琴演奏會。同時,他們在這些活動中不僅為人們呈現傳統的豎琴表演,而且還為人們帶去創新的豎琴樂器,如“爵士豎琴”、“民間豎琴”等。舉辦者希望以此能吸引人們對豎琴的更多關注,從而喜歡豎琴、學習豎琴。甚至,為發現豎琴表演人才,組織者每年還會舉辦青少年豎琴音樂會,以增加豎琴專業人才儲備。在現有的條件下,我國也可學習相關經驗,開展“豎琴下鄉”活動,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豎琴、喜愛豎琴。
2、建立開放式的信息交流機制與平臺
西方豎琴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傳播豎琴信息極利于其在普通群眾中的推廣與傳播。對此,我國相關機構,例如“中國豎琴學會”,以及個人及表演團體更可運用發達的網絡媒體,對相關信息進行即時傳播,例如,豎琴表演、比賽,甚至學術交流等。為此,有關機構可有組織、有步驟地構建集專業性、娛樂性為一體的信息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等。通過網站及這些社交APP的綜合使用,定期更新相關信息,同時實現“圈粉”及“朋友圈”,以起到對豎琴傳播、推廣的目的。
3、開展集商業與學術為一體的活動
在世界范圍內,豎琴是一種高雅藝術。由豎琴教育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出,專業學術活動是豎琴傳承推廣的重要環節。但鑒于市場價值規律的作用,學術活動需要商業活動相佐相持。為此,我國有關機構無論是舉辦豎琴商業活動,還是學術活動,均可把二者搭載為一體。例如,在舉辦豎琴展銷時,可搭載不同形式的教材、琴譜、音像制品等。同時,還應邀請海內外知名豎琴表演藝術家、學者、研究者開展相關的表演活動及專題講座、座談會。反過來,有關方面在舉辦學術活動時,也應邀請豎琴廠商、經銷商進駐。單一的商業活動,將使豎琴失去藝術的本質。同樣,純粹的學術活動,將使其“曲高和寡”,令人望而卻步。發展好豎琴就需要更進一步融合多手段為一體的結合方式進行開展。
4、“引進來”“走出去”
“引進來”“走出去”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的改革開放,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作為西洋樂器,豎琴引入我國,本身已實現了“引進來”。但這種引進只是“物理變化”,于豎琴在我國的推廣并未產生化學變化。為提升我國豎琴學習者、表演者、研究者的理念與水平,我國還需定期、不定期地邀請國外知名豎琴專業人士,親赴相關培養教育機構,講學、傳經。同時,相關部門及人員也需“走出去”,到豎琴傳承推廣較好的國家,學習別人的技藝、理念。
四、結語
豎琴具有悠久的歷史,但其在中國不如“鋼琴”那樣受人追捧。采取有效策略,在中國推廣豎琴不僅可以彰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而且利于中華民族優秀作品的傳承。
參考文獻:
[1]鄭妍.淺談豎琴的發展及演奏技巧[J]. 科學技術創新,
2011(10):193-193.
[2]徐子珊.豎琴演奏與教學方法初探[J]. 音樂時空,2014
(14):151-151.
[3]王茜.中國民族音樂演奏技法在豎琴演奏中的研究與應用
[J].中國音樂, 2015, No.139(03):206-209.
[4]高蘭艷.豎琴的發展及演奏技巧探討[J].北方音樂,2014(4
期):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