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珊瑚是中國當代民族歌劇的優秀代表劇目,是結合西方歌劇和中國戲曲元素創作的歌劇,海風陣陣愁煞人是該劇的重要唱段,是聲樂表演專業的必唱曲目,筆者對該唱段的表演形式、演唱特點及音樂元素方面進行簡單介紹與分析。
關鍵詞:民族歌劇;演唱特點;音樂元素
一、歌劇《紅珊瑚》背景
中國民族歌劇《紅珊瑚》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那個時期正處于民族歌劇的蓬勃發展時期,出現了大量的民族歌劇,《紅珊瑚》作為其中戲曲化歌劇的經典之作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此歌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文工團在北京首演,單文、鐘藝兵、趙忠、林蔭梧為編劇,王錫仁、胡士平作曲。
歌劇《紅珊瑚》講述的是人民海軍和廣大漁民與國民黨以及漁霸的神勇戰斗的故事。主要講述了在1950年秋,人民解放軍王參謀受令到牛頭村與珊瑚島進行勘察,他帶領手下戰士阿青在返還途中遭遇敵人,且被困于貧瘠的鼓浪崗。此時,女主人公珊妹為救父,她本與阿青是對戀人,卻被漁霸七奶奶賣身給竇司令。但珊妹中途跳海逃跑,與王參謀二人相遇與鼓浪崗,之后他們趁敵人慌亂之時,鼓舞漁民們翻身起義,最終占領萬利漁行。他們乘勝追擊最終取得勝利,將珊瑚島解放。
二、《海風陣陣愁煞人》的演唱特點及音樂風格
(一)演唱特點
歌曲的演唱特點多樣化,“歌劇戲曲化”是這部歌劇較突出的特征之一,從音樂創作、唱詞念白乃至舞臺藝術等方面,都借鑒了民族戲曲的藝術形式,這不僅是民族歌劇創作發展中的一次大膽的嘗試,相對于表演方面來說也是一次更大的挑戰,在風格把握上要與西洋唱法有所區分。演唱者必須通過學習來吸收作品中注入的諸多戲曲元素,并在消化理解的基礎上正確表達,多注意宏觀結構不同段落之間板式節奏變化與情緒上的同步關系。細節上的戲曲化特征主要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裝飾性倚音及波音的音調特征;另一方面是表現在音調自身的寫法特征上,尤其要注意具體唱詞音節上的咬字行腔處理。所謂“依字行腔”,既要注意字的發音,音調,以及發音的位置,還要注意表達音調中的戲曲韻味,做到字正腔圓。
散板中的唱詞“海風陣陣愁煞人”一句就頗具戲曲音調的特征,尤其是“陣陣”“人哪”的拖腔處理,另外句中的倚音、波音的裝飾音效果也是其戲曲風格化的典型表現。唱詞是對整段內心描述的一個整體行概括,語氣里充滿憤恨的悲苦情仇。在演唱時每一個字都應著力表達,旋律中的九處裝飾音型增強了戲曲化風格的韻味。努力控制好“煞”字后的短時值休止的呼吸,隨后將這一句情緒帶入高潮點,再有第一段第一句唱詞“風浪它不憐打漁人”一句,要突出表現在旋律寫法上體現出的戲曲音調的特點,在演唱“浪”和“它”字時要保證“它”字的時值和音高。整首作品的難度是在演唱處理上帶由戲曲韻味,借鑒戲曲表達方式,卻不能使之成為純曲式的唱腔做派及發音方式,這是其根本性的區別。《紅珊瑚》的音樂是在西洋音樂創作基礎上結合民間音樂以及河南地方戲曲苦心創作完成。這與同時期的民族歌劇不同,它是在地方戲曲基礎上創作出來的,是以戲曲為基礎的代表性創作。
第二部分“聽說是大陸上烏云散”之前兩小節間奏部分節奏就轉為稍快,可以從節奏上看出珊妹在情緒上的轉變,表達出珊妹盼望解放軍來解救她及漁民們的急迫心情。“殺漁霸”這三個字是這句里面的重點,要唱出憤恨之情。“此話想必都是真”這句表現出珊妹內心獨白,“要是有人解救她該多好”。此時可加入哭腔,接下來的一句“淚眼忘穿千重浪,但愿救星早降臨”是全曲的最重要的一句,也是珊妹情緒爆發的一句。表現她堅定地相信解放軍能帶領自己漁民取得勝利。
最后一部分從擦凈臉上的淚到“珊妹賒藥登豪門”。這一段珊妹從剛才的想象一下拉回到現實的段落,與之前想象解放軍解放漁民形式強烈的情感對比。最后一句是珊妹無奈悲慘的情緒表現,這一段有兩個版本,但筆者認為原版低八度演唱更能表現出珊妹的無奈,忍辱負重的情感,最后一句加入哭腔,并且做到慢唱,一字一字地演唱,這更能表現人物形象與情感,把感情基調直接帶到最低谷收尾。為人以悲傷無奈的感覺。
(二)音樂風格戲曲化
引子”海風陣陣愁煞人“一句為散板,采用戲曲音樂較有特征得緊打慢唱式寫法。流水板的節奏與稍自由的旋律形式對比,表現了緊張的情緒。第一段從”風聲緊浪滾滾“開始至”漁家苦難幾時盡,采用了戲曲音樂中三眼板類(四拍子)的慢三眼板式寫法。該板式多用于抒情性段落,其特征在4/4節拍中每兩小節為一個樂節,速度徐緩,曲調婉轉,字少腔繁。第二段為速度中庸一眼一板類(二拍子)的原版,2/4節拍,旋律稍簡,以兼具尾聲作用,音樂上板式特征的變化,既劃分了樂曲結構,又符合劇情發展的需要,使音樂與人物性格表現更加貼切。除大結構的板式變化外,段落內部樂句間常出現的間奏也借鑒了戲曲音樂過門的寫法。運用戲曲板式寫法的段落,其句子安排和字句行腔方面均帶有戲曲化的寫作風格,在抒情見長的段落散板、慢三板段都帶有字少腔多的特點,上下句式對稱。原板則字多腔少,句子簡短,且有遞進關系。音樂為了充分表現珊妹細膩悠長,思緒復雜的內心活動,在唱詞句尾較突出借用了戲曲中的拖腔處理手法,即利用句逗句尾單字上長短不一的旋律環繞,進一步宣泄情感,表白內心。歌劇《紅珊瑚》中選段《海風陣陣愁煞人》的演唱難度較大,因為其中情感起伏較大,音域寬,最高音與最低音相差兩個八度。演唱時應注意氣息的控制、音色的轉變、音量的強弱對比等方面。結合《紅珊瑚》珊妹的人物形象,與聲音共同塑造。作為民族聲樂的傳承者,經典民族歌劇唱段的演繹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傳唱經典才能更好地發展民族聲樂。
(三)演唱中呼吸的特點
好的演唱應學會呼吸技巧,隨著情感把握“度”的分寸。恰當的呼吸不僅有助于歌唱,更有利于表現音樂內容。這首作品的唱句大多從弱拍開始,節拍位置先抑后揚,在“散板”及“慢三眼”板式段落中注意長樂句的呼吸要盡量體現音樂的完整性,注意句尾及長樂句的音準,二速度稍快的段落,呼吸不要急躁,不應因短樂句的關系而破壞整體語意上的遞進關系。除此以外,還要注意一個樂句內的休止標記,休止后的內容常常是要著重強調的,甚至可以直接帶入高潮。這種記譜中的休止并不意味著音樂內容上的隔斷,休止應是帶有音樂情感和內容的休止,演唱時要處理得當,注意休止呼吸后的語氣和氣息控制。結合樂譜自己體味,會發現休止的停頓只是表面現象,內在的情感積累卻是連續的。同樣處理為兩個小句來演唱,句子內在含義上的表達則要稍欠一些,它們在句意上應是遞進關系。演唱者的歌唱要與呼吸同在,不但要傳達出歌曲的音樂性、旋律性,還要準確傳達歌詞中情感的內在含義,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缺乏歌唱的美,也會喪失藝術的美,演唱就成了空殼子。所以如果演唱、如何呼吸是處理每一首作品的關鍵,在逐一表現。
三、結語
歌劇《紅珊瑚》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歌劇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意義及流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其一,精神方面。以作品“海風陣陣愁煞人”為例,該唱段是《紅珊瑚》整部歌劇中關于珊妹形象的第一次正面描寫,從對心上人的思念,對爹爹病情的擔憂,對惡霸的憤恨,對人民解放軍的期盼的多角度,立體化地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敢愛敢恨的人物性格。她的真誠善良讓人感動,她的敢怒敢言令人振奮,這些為她后面成長過程與黑惡勢力斗爭中體現的“生不告饒,寧折不彎”的堅韌性格做好了鋪墊。珊妹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她充分體現了大時代并背景下,諸如這些最普通的小人物身上的革命精神。他們身處逆境,卻勇于斗爭,永不放棄對美好未來追求的積極心態令人鼓舞。這一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其二,音樂創作方面。音樂創作上向民族戲曲的大膽借鑒成為其最突出的特征,吸收了民族戲曲的精華,同事糅合了西方創作技巧,使其成為一部博采中西之長,并立足于民族之根本,反映民族精神的新歌劇作品,同事也為開辟民族歌劇創作的藝術實踐做出了突出貢獻。盡管對這部歌劇有關于“歌劇戲曲化”創作風格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其對民族素材的關注和創作思維角度方面的探索,仍是值得后人學習借鑒的,結合《紅珊瑚》珊妹的人物形象,與聲音共同塑造。作為民族聲樂的傳承者,經典民族歌劇唱段的演繹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傳唱經典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國的民族聲樂。
參考文獻:
[1]江婕.歌劇《紅珊瑚》中珊妹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演唱分析
{D}.江西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