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古至今,民族音樂在我國擁有著非常悠久歷史,積攢了豐富的文化底蘊。早在幾千年前,原始社會期間,舞蹈以及歌曲完全融入到了社會當中。并且在我國早期的歷史文化記載當中,就曾出現過舞蹈音樂鼎盛的時期。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存在著豐富的姿態,但是按照中華民族各個區域之間的差異,民族音樂也呈現出了各式各樣的風格,民族音樂也成為了我國文化傳承的奠基石,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本文主要是研究現階段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重點闡述了弘揚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并對未來民族音樂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民族音樂;傳承;美聲;通俗唱法
一、相關概述
(一)民族音樂的分類
根據中華民族音樂的分類進行研究,目前我國的民族音樂主要包含了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以及民間音樂。文人音樂主要包含了我國的詞調音樂以及古琴、古箏等,屬于中國文人吟詩作對必不可少的部分。在中國傳統音樂當中,文人音樂占據了非常重要的部分,由于封建思想的印象,琴棋書畫在社會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文人音樂當中古琴音樂卻是其中最為常見的存在,古人講究天人合一,主要是將自身的思想與音樂有效融合,這也屬于古人民德修身的主要方法。宗教音樂主要是從西方國家傳入,在古代主要是通過西域地區流入中原,在流入之后又結合了中原文化自身的特點,衍生出來的全新音樂。宗教音樂大多數存在于薩滿教、基督教、道教以及佛教當中,這些宗教通過歷史長河的演變,逐漸產生了具備宗教信仰的音樂。與此同時,外來宗教的入侵同時也帶來了本土的音樂,這些樂器與中國文化的融合,逐漸呈現出具備全新風格的音樂。宗教音樂經過長期的發展,大多數都和本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從而讓其變得更具備宗教性與民族性。
由于我國封建制度的影響,宮廷音樂根據其性質特點,可以將其劃分成兩種,即娛樂性質的音樂以及典制性質的音樂。娛樂性質的音樂通常是用于皇家人員的項目娛樂,如唐朝非常著名的《秦王破陣樂》。而典制性質的音樂一般是在朝會或者宗祠祭祀等存在重大意義的皇家活動方面,才需要演奏的音樂。這兩種音樂從側面反映出了我國封建制度下的皇家文化體系與生活特征,不僅象征著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形象特點,同時也反映出了封建社會下皇權貴族的享樂生活。
(二)民族音樂的特點
就目前而言,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后,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首先,具有豐富性。中國屬于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擁有56個民族,并且各個民族之間由于其民族特性與文化,演變出了各式各樣的民族音樂。根據民間音樂的調查發現,我國目前的民歌在數量上已經超過了30萬首,其曲藝音樂種類大約有兩百多個,民間各式各樣的樂器則是有兩百多種,其西區種類大約有360多個。其次,則是民族音樂還存在不確定性。中華民族的民間音樂通常是經過民間藝人或者農民等利用口頭傳唱,由于不同的人其技巧與效果不一樣,從而演變出各式各樣的風格,從而讓民間音樂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會喪失掉許多本質上的東西,如創新、音樂無人繼承等,因此導致了中國民族音樂存在的不確定性。再次,則是通俗性。中國民族音樂非常的通俗易懂,因為大多數音樂是由勞動人民在干活或者豐收的時候傳唱出來的,這些音樂里面包含了勞動人民的生活習慣以及勞動經驗,勞動人民通過音樂的形式將自身的情感表達出來,存在極其濃烈的本土特性,并且受到了大多數人民的熱愛,如四川著名的《薅草鑼鼓》,這就反映出了農民針對豐收的喜悅之情。最后,則是實用性。中國民族音樂大多數情況是由勞動人民根據日常生活或者勞務有感而發,主要是用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因此大多數情況下,民族音樂在勞動當中擁有明顯的實用性。現階段大部分民間音樂依然流傳著最原始的性質,能夠為勞動人民提供精神信仰,如各種類型的勞動號子,現階段依然在我國湖南、云南、四川等地非常常見。民族音樂通過歷史的演變,其中包含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與智慧才能,擁有極強的民族文化特色。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歌文化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固定的模板,在勞動人民的生活當中,不僅屬于信仰文化,同時也屬于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現階段,民族音樂能夠將其劃分成兩大部分,即民族樂器以及民族歌曲。民族歌曲大多是根據內容以及題材來創作的,縱觀全局能夠將其劃分成六大類,即生活歌、情歌、時政歌、勞動歌、儀式歌曲以及兒歌。很多情況下,民族音樂是通過民族歌曲進化而來,然而因為每個地區以及民族之間的文化和語言差異,從而導致歌曲的曲腔以及曲調都一定的差異,因此,民族音樂也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系別。
二、弘揚民族音樂的意義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民族音樂的傳承教育當中,民族音樂的文化教育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傳輸。民族音樂屬于中國音樂中最為核心的部分,音樂文化存在非常多樣化的形式,并且存在極強的民族特色,將56個民族的風土民情以及文化特色全方位地展現出來,并且對于研究以及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而言,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有利于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音樂教育就目前而言,能夠劃分成普通基礎音樂教育以及高等音樂教育,利用這兩種音樂教育教學的模式,可以把民族音樂全方位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保障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源遠流長。基礎音樂教育能夠合理有效地把中國民族音樂文化融入到音樂教程以及課本當中,通過課堂教育的模式將其傳授給下一代。利用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深入分析民族音樂所展現出來的美麗,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對于我國56個民族的情感認知,增強學生的民族團結晉升,實現民族音樂的發展,從而完成音樂教育的目的,保障我國民族音樂能夠源遠流長的傳輸到下一代,發揚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讓我民族音樂能夠持之以恒。民族地區的生活是民族音樂的根源,因此民族音樂能夠反映出當地的風俗文化,要推動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還需要保護地方風俗文化。傣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在出嫁前會集體唱“哭嫁歌”,確定好結婚日期后,女方便提前十天而在吊腳樓中擺放桌子和茶,親朋共同圍坐哭嫁,在結婚將近,則氣氛更加悲傷,從中體現出土家族的獨特風俗民情。不過現代社會很少再有哭嫁,婚禮多由婚慶公司承辦,新郎新娘穿著西式婚服宴請賓客,地方風俗逐漸淡薄,這就導致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很難出現在結婚等場景中,最終逐漸消失。
音樂教育屬于民族音樂文化實現傳承的核心手段,針對民族音樂的長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音樂教學屬于培養我國優秀音樂人才的關鍵區域,能夠利用對民族音樂文化產生的獨特魅力,來渲染音樂優秀人才,從而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民族音樂教師,實現民族音樂的文化的不斷傳播;民族音樂教學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樂器演奏能力以及歌唱能力。在音樂教學的時候,利用對民族音樂的推廣,可以讓大量民族音樂愛好人員宣揚民族文化,在社會中傳輸民族特色,從而起到發揚民族音樂的作用,不僅可以培養更多優秀的民族音樂人才,同時還能保障我國民族音樂可以永久流傳。在音樂教學當行,弘揚民族音樂屬于一項長期的工程,然而根據我國現代社會的發展而言,還需要不斷地展開研究,努力創新民族音樂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民族音樂有著更加深刻的認知。在進行民族音樂傳播以及弘揚的過程中,針對民族音樂各類文化的創新,對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付出努力,從而讓我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舞臺。
(二)利于民族音樂的品德教育
民族音樂與我國的品德教育以及情感教育息息相關,在民族音樂當中,可以發現大量的教育特點,如大多數民歌都是以友誼、愛情、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為基礎的。這些都屬于中華民族優秀的美德,通過民族音樂的形式來幫助孩子建立起優秀的友誼情感與親情意識。然而,情感教育以及品德教育并不一致,情感教育主要是對情感的培養,而品德教育更加重視的是對生活理性的分析。情感教育通常會和審美教育產生聯系,根據民族音樂中的歌曲不難發現,大多數對社會中各類型美好事物以及生活的贊美,針對社會中分陰暗的現象展開有力的打擊,這樣可以提高孩子們對于是非好壞的分辨能力,針對培養孩子們歌頌美好社會,抵制陰暗現實的情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民族音樂當中大部分都是對美好事物的歌頌,主要表現了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增強了學生的審美傾向。在民族音樂的發展當中,每一個音符都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情感,若是一個人完全沒有感受生命的這種應力,那么這一類人群基本上屬于沒有情感真諦的野獸,只會將所聽到的聲音視作一種信號。
與此同時,在民族音樂發展的過程中,存在非常多的愛情音樂,這些愛情音樂被稱作民樂當中的藝術品,除去極少的愛情音樂相對低俗,大多數愛情音樂都呈現出的一種正能量、樂觀積極的心態,同時還給人流露出一種真情實感。在這些愛情音樂當中,不僅存在男女之間的特殊情感,如情意連綿,又包含了悲傷、痛苦、思念以及喜悅;同時也包含了那種極度悲傷的音樂,這些音樂大多數是因為背叛或者家庭破碎被一方拋棄,這類型音樂主要呈現的是對破壞婚姻的憎恨,對拋棄生活家庭人員的氣憤。這類型愛情音樂的歌唱,可以為學生的情感教育提供相對應大的保障,不但能夠教育學生保持良好的價值觀,梳理正確的人生導向,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民族音樂主要反映出來的情感傾向,其大部分是與詩歌之間息息相關。詩歌在古代是文學大家之間相互交流情感的方式,詩歌由于自身的情感真實、意境美好、語言押韻以及旋律動聽,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程度的感悟。因此,在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當中,需要重視對詩歌的教育,從根本上培養學生正確情感觀念與審美價值。民族音樂屬于一個時代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若是想要跟隨現代化的發展觀念,那么需要把民族音樂的內涵呈現出來。音樂家在進行各類型創作的過程中,則需要重視民族精神特性,增強民族音樂的研究與學習,發掘其中的進化,從而讓現代元素能夠和民族音樂文化有機融合,給世人展示出具備中國文化特色的音樂,展現出中華民族獨有的民族美麗。與此同時,還需要我們正視民族音樂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民族音樂教育者還需要對這些缺點展開優化,讓民族音樂更具時代魅力。
(三)利于民族音樂的情感表達
從宏觀上分析,民族音樂在演唱過程中能夠呈現出故事的情節。民族音樂展現的是音樂藝術,是以一種流動的狀態存在于生活當中,通過這種流動性來反映在民族音樂中旋律的長短、音色、強弱等方面,通過這種旋律的轉換來表現出民族音樂所帶來的社會動態、心靈動態以及情感動態等。在民族音樂故事情節延伸的過程中,民族音樂主要是以一種敘事功能來推動生活情感的發展。民族音樂的敘事功能通常是與歌詞相連接的,由于民族音樂的結構流動過程并不存在一定的語義功能。如舞臺劇《江姐》,其中劇情的發展主要是靠音樂與情感的交互引動。又如舞臺劇《尼伯龍根指環》其中則是運用了傳統的文化音樂,全方位的將人物的性格、狀態以及敘事融入到舞臺劇當中,其中所添加的民族音樂與劇情的交影,伴隨著所有故事的變化而展開,讓觀眾能夠感受到劇情所營造的情感意境。
從微觀環境分析,如蒙古族的音樂種類非常繁多,不僅具有民族音樂,同時還包含了宮廷音樂。其中蒙古族民歌主要可以將其劃分為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短調民歌主要流行半農半牧區的蒙漢雜居地。所擁有題材非常豐富,不僅具有情歌、婚禮個、酒歌,還包含了搖籃曲、敘事曲等等,曲調主要以節奏輕快、簡介短小以及對仗工整為體,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的各種狀態;長調民歌則是具備了非常悠久的歷史,在曲調上不僅優美流暢、寬廣遼闊,同時起伏也大,通常出現在思鄉之中。蒙古族的人民對于音樂可以說是非常的喜愛,并且建立了一套獨具民族特色的本土音樂體系。蒙古族通常是用民族音樂作為主體,其中火不思、胡畢斯、馬頭琴等都屬于最為常見的蒙古族樂器,尤其是馬頭琴更是蒙古族音樂的標志性樂器。
我國的“嫦娥一號”衛星音樂搭載,其中就有一首蒙古族的長調民歌。宮廷樂曲主要傳自于成吉思汗,通常是由元朝皇帝用來祭祖所運用的。在很多人看來,民族音樂是為了宣泄喜怒哀樂,壓抑的情感,通過音樂一吐為快的,所以是情緒的即時消費。筆者給以否定,雖然很多民族音樂聽到無法再在情緒上挑逗你時,就會被人拋棄,但那些歌曲的經典卻是眾多新歌曲所無法取代的,每首歌都有其讓人回想的時刻。既然是從音樂中去進行情緒平衡,那這種音樂應該適合于所有人,而不僅僅局限于部分人。也許有人認為:“民族音樂雖說是小眾音樂,但不適合于小朋友,確切地說是不能理解音樂中的情感含義,從而不能有效的結合音樂與涵義這兩方面進行理解”。這大概就是為何音樂治療中大多采取純音樂的原因吧。筆者認為民族音樂中包含了很多聽覺因素,就如音樂劇《貓》和《音樂之聲》一樣,雖說是外國作品,只是簡單的中文字幕,但同樣深受人們的喜歡,有著它令人著迷的特點。
三、民族音樂發展的趨勢
(一)吸取民間音樂精華,豐富民族音樂表現內容
我國由于地大物博、將圖遼闊,經過歷史的洗禮,如今形成了一個民族種類繁多,文化底蘊豐富的泱泱大國,在這遼闊的土壤之上滋生的民族音樂,不但具備各自的文化特色,同時也包含了各類民族的智慧結晶。因此,民族音樂的傳唱也需要根據各個民族的文化精華,這樣可以使民族音樂更加具有文化魅力。
首先,因為我國各民族地理位置以及生活習慣的差異,從而導致人文風貌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56個民族都擁有各自的文化風格。因此,在各個民族當中需要去其槽柏,取其精華。在我國民族音樂的傳唱當中,大多是吸納了民族音樂的精華所在。如廣西省壯鄉被稱之為民歌故鄉,屬于民樂的海洋,擁有豐富的民歌種類,壯鄉中的男女對歌屬于生活中的常態,不僅是展現出來一種生活樂趣,更是表達出來他們對于自然生活的享受。不難發現,壯族勞動人民一生中用來唱歌的時間要比自己說話的時間長得多。并且大多數壯族民歌和漢族音樂之間在風格上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并且都是以無聲音階為核心,然而由于歌詞之間的對仗格式,經常會已入我國傳統故事以及古代文化,用比喻以及象征的手法來對這些故事進行闡述。如斯琴格日樂所表演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其中就借鑒了壯族歌曲家劉三姐的山歌演唱風格;又如《克拉瑪依之歌》以及《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就包含了新疆少數民族的韻律以及節奏,與此同時,如《贊歌》當中還借鑒了蒙古族特有的短調以及長調,《金風吹來的時候》則是運用了傣族自身的音調,因為這些歌曲不斷地融合了各個民族音樂的相關素材,所有備受社會各界人士的熱愛。
其次,則是因為“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民族特性,從而讓我國民族音樂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不同的民族創造出了不同類型的民族音樂,而不同的疆域則是孕育了不同的民族。如身處于黃土高坡的西北地區,因為常年干旱、沙漠氣候,從而導致西北地區的民族音樂具備一定的荒涼氣息;又如常年氣候寒冷的東北地區,由于土地肥沃、地域遼闊,這邊民族音樂則具備了干凈利落、活躍的氣息;在如鐘靈毓秀的江南等地,由于物產豐富,水土迷人,這里的民族音樂大多具備了綿延婉轉、優美動聽的氣息。可以說,發掘各個區域的民族音樂,并將其整理到音樂素材當中,能夠有效地擴張我國民族音樂的素材庫。如著名音樂才子聶耳主要來自于我國云南玉溪,他就借鑒了云南玉溪民族音樂的特色,給自己所創造的歌曲增加了更加豐富的情感。因為受到《玉娥郎》的作用,《山國情侶》以及《一個女明星》里面就包含了豐富的生活特點與時代氣息。尤其是《山國情侶》由于在其中減少了花燈調單猴子那個的經過音與修飾音,同時在句型上進行優化,從而讓整個歌詞編的具有活力,更加的通俗易懂。與此同時,聶耳還融合了其他民族音樂,并創作出了《走出攝影場》這一歌曲,通過研究發現,該歌曲和《破十字》在演奏風格以及韻律方面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如《塞外村女》則是通過花燈調作為素材進行創作的,期基本旋律又和《石榴花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民族音樂主要是來源與民間,其具備了非常濃烈民族生命力與民族魅力。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56個名族,而這56個民族又綻放出了上千種色彩,呈現出來多樣化的民族聲樂藝術性。所以,中國民族音樂并不能利用同樣的風格來進行表演。就如俄羅斯著名的音樂家格林卡說的一樣,創造音樂的是人民,而我這則是將這些音樂進行改編而已。這也代表了不管是在音樂的教學而言,還是針對音樂的創作來說,都需要將其建立在民族的基礎之上,特別是針對民族音樂而言,若是完全背離了民間音樂的傳統,則會導致學生的作品背離生活。如短調民歌當中的《嘎達梅林》主要是以敘事的方式被人們廣泛流傳。它的曲調非常的簡單,節奏工整對仗,并且旋律起伏不大,存在及其明顯的敘事性,由于其結構的簡單,非常容易學習,所以具備了群眾性。對比蒙古族的長調民歌《遼闊的草原》,可以發現其曲調非常的干凈利落,利用演唱的能夠將內心的獨白優雅婉轉地表現出來。由此可以發現,民族音樂具備非常獨特的藝術風格,能夠讓歌舞實現天人合一的地步。
(二)借鑒美聲唱法經驗,民族音樂美聲化
西方音樂也屬于民族音樂優化的對象,西方美聲唱法屬于一項具備藝術文化的方法,就現階段而言,西方美聲唱法已經具備了一套相對完善的發聲理論,所以,就如毛主席所說的那樣:“好的東西都是值得民族學習的”,因此音樂亦是如此。
自我國引入美聲唱法之后,我國民族音樂唱法就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在保留自身民族音樂唱法的特色之外,學習美聲音樂的唱法,不僅可以彌補自身的不足,同時還能優化音樂效果。如在高音區發聲的過程中,發音方法則會借鑒美聲唱法的核心,唱高聲地過程中,在美聲唱法的前提下更加放開,這也是音樂家們常說的“開放性關閉”唱法,讓高音不但沒有摳也不會呈現出喊的狀態,不僅符合科學效果,同時又呈現出了民族特色。民族唱法以及美聲唱法的有效融合,會產生非常良好的效果,就好像在中低音階運用了真音中有假音的方法,在高音階則是運用了假音中有真音的唱法,不僅呈現出虛實結合的特點,同時也讓高音部分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模式能夠實現音域擴展的目的。如《我們是黃河泰山》當中,就呈現出了熱情奔放、音域寬廣的民族特色。若是低音部分只運用了真聲,而在高音部分只運用了假聲,中間區部分則是混音效果,很容易出現高音假、中音虛弱、低音真的現象,并且各種聲音都無法有效關聯。尤其是在音樂的最后兩部分,主要是以假音為主,然而在假音當中卻包含了真音,若是兩者無法有效融合,則會導致該作品不適合音域遼闊的民族。
不僅如此,現代我國的民族唱法也開始借鑒西洋美聲唱法中的打開喉嚨、整體共鳴的方法,改變了以前認為喉位的高低應該服從于作品風格的語言發音部位的需要。所謂喉嚨打開,就是要喉頭適當放下,但不要低于自然說話的位置,而且喉頭要穩定,讓鼻腔、咽腔、頭腔形成的發音管道暢通無阻。我國的許多民族歌曲就是這樣唱出來的,例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等等,這樣唱出來的聲音渾厚、洪亮、寬廣、結實,適合這兩首歌曲豪放、粗獷、熱情奔放的風格。
與此同時,現階段我國民族音樂的唱法也逐漸發生變化,并且大多數聲樂都借鑒了西方美聲唱法的功能,從而達到整體共鳴、嗓音開闊的目的,同時優化了傳統喉位高低需要服從相應的作品風格的不足,這樣可以讓不同的喉位也能應用在其他的語言發音位置中。人們常說的喉嚨打開,其實就是需要讓喉頭能夠稍微放下,然而卻不可以比平時說的位置要低,同時喉頭需要非常穩定,從而讓頭腔、咽腔以及鼻腔能夠產生通常的發聲。我國大量的民族音樂都是通過這種方式演變而來的,如著名的《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以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歌曲,這種方式歌唱的音樂具有聲音結實、遼闊以及渾厚的特點,非常適合熱情奔放的民族音樂風格。
所以,在民族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嘗試進行西方美聲音樂的唱法,在教學當中讓學生了解美聲唱法的核心內容,如在教導學生演唱民族音樂《巖口滴水》以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了解這些作品當中中華民族獨有的民族特色與文化魅力;同時還能指導學生通過美聲唱法來演唱民族音樂《清凌凌的水來藍瑩瑩的天》這類型歌曲,讓學生了解到運用美聲唱法之后所呈現出來的作品魅力與民族音樂特色。美聲唱法民族化屬于民族音樂教育的關鍵課題,同時也是西方文化與中方文化有機融合的結果,這也促使著傳統民族文化現代化發展的趨勢。
(三)借用通俗唱法,融入民族音樂
針對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而言,擁有更加豐富光輝,具有更多的民族美麗,然而就目前而言,能夠給現代社會欣賞的民族樂團相應的作品相對較少,這也導致我國民族音樂發展達到了某個瓶頸。所以,民族音樂的唱法還需要融合更加通俗易懂的特性。在民族音樂演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適當的融入現代化元素,不僅可以保障民族音樂的原汁原味,同時還能跟隨現代化的潮流,就目前而言,我國很多著名歌手都在民族音樂當中融入了相對通俗易懂的延長技巧,這些技巧手法被人們稱之為“民通”。如在演唱的過程中適當加入通俗的唱法,通過氣聲、假聲以及抽泣等特點,在歌曲當中呈現出相對委婉,并且運用了非常特殊的滑音、修飾音以及吶喊音等,這樣所呈現出來的歌曲感情更加真摯,演奏出來的音樂讓人感受更加親切。
在民族音樂獨特的唱法當中,融入相對通俗的唱法特點會讓人感受不一樣的效果。由于民族音樂唱法針對民族特色相對重視,所以在某些方面顯得非常質樸現實。但是通俗唱法針對語氣的波動與起伏以及語言的有沒相對重視,對于音域以及音色的波動變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演唱方法則會讓整個歌曲變得更加圓潤、激情以及充實。同時民族唱法當中會經常運用到頭腔共鳴的方法,然而在添加了通俗唱法之后,就不會顯得相對困難,因此,并不會唱到非常高的音域,并且在音量美化的郭長忠還能夠利用話筒或者音響設備來實現。如著名歌唱家譚晶所演唱的主題曲《跟我走》以及《遠情》等,則是運用了這種類型的唱法,譚晶在進行歌曲演唱的過程中,為了實現共鳴效果,為了展現出更加有具有特點的聲音,她經常將聲音位置稍微向前靠攏,呈現出從面到點的表演風格,這也是她讓改樂曲變得更加優美飽滿的原因之一。與此同時,著名歌手宋祖英在鳥巢當中所開辦的演唱會就具備明顯的特征,如第一首開場音樂《茉莉花》,這種江南風格的小調,宋祖英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優化,改變了過去的輕慢風格,同時在其中融入了交響樂以及大合唱,利用慢節奏來進行延長,并且融入了非常豐富的通俗唱法風格,從而讓整個哥卻變得大氣典雅,恰到好處。
四、結論
中國民族音樂屬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在民族音樂的演奏與傳承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傳達出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為人們展現出豐富的民族精神。因此,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努力發揚中華民族音樂,創新民族音樂,讓中國民族音樂發揚光大,走在世界面前。因此,還需要在現代化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悟,把民族音樂的特性展現在世界面前,讓民族音樂的未來一片光明,讓中國文化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李紅俠.探析音樂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6(S2):
317.
[2]張明,劉明.淺談《新課標》背景下音樂教學課歌唱模塊中
的民族音樂教育[J].音樂時空,2015(17):138.
[3]潘曉君.淺談中國民族音樂樂譜檔案的整理[J].辦公室業
務,2015(14):73+64.
[4]張京江.民族音樂的授課分析[J].音樂時空,2015(09):
172.
[5]張波,林俊.淺談和思考在音樂教育中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J].藝術科技,2014,27(12):260.
[6]方千鑫.淺析在音樂教學中深化民族音樂教學[J].中國校外
教育,2014(13):158.
[7]沈可.音樂教學欣賞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8]歐陽式建.淺談民族民間音樂如何弘揚[J].音樂時空,2014
(04):165.
[9]王賽.音樂開啟智慧 美學陶冶情操——淺談音樂美學在音
樂教育中的意義[J].大眾文藝,2013(12):237-238.
[10]阮紹南.略論新課標下音樂教學課的教學藝術性[J].藝術
科技,2013,26(04):277.
[11]鐘蕾,何裕冠.音樂教學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藝術
教育,2012(07):72.
[12]袁永杰.淺談葫蘆絲文化對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作用[J].
黃河之聲,2012(12):50-51.
[13]王冰凌.談高中《音樂鑒賞》課“中國傳統音樂”部分的
教學策略[J].職業技術,2012(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