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對于自然美、社會美的欣賞,尤其是對于各種藝術作品的欣賞越來越成為美育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繪畫中的音樂性給美術欣賞的教學帶來的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不單單是繪畫本身的要求,也是欣賞者感官帶來的悅動。
關鍵詞:音樂性" 美術欣賞" "作用
古時候的文人畫家,常常把梅蘭竹菊看作是花中的“至清之物”,把松柏看作是之“幽韻氣清”者。于風竹瑯軒之韻,松風清越之聲和高山流水之聲,被視為天籟之聲的清音絕響。它們一旦入畫,便賦予無聲繪畫的音樂美的韻味。繪畫是一門 視覺藝術,它必須將音響轉化為形象,才能訴諸人們的視覺而被感知。馬麟的《靜聽松風圖》正是通過松枝搖曳擺動和流水迂回蕩漾的具體描寫。表現松風流水的情韻。它讓讀者看到筆墨的渲染和線條的變化,產生一種看似無聲卻有聲的音響效果。就像身臨其境、如聞其聲,仿佛真的聽到了松風之嘹亮和流水之鏗鏘。
繪畫的音樂之美。還表現對象和環境的不同而大小不一樣。如李唐《萬壑松風圖》描寫的是北方深山大壑中,松濤澎湃,懸瀑飛瀉,萬合轟鳴的宏偉景象,它所發出的音響,是一種如扣洪鐘,如代雷鼓的雄渾旋律,即莊子所記的“飄風大和”之音;另一種描寫山秀合的松風輕吟,流水低唱的清幽境界。其發出的音響,是一種如吹簫管,如奏出琴的清音韻律。即莊子所謂的“冷風小和”之音。一種表現一種壯美,一種表現的卻是一種優美。這種優美的清冷之音,很能發人遐想,啟人幽思。讓人們要有恬淡自足的心聲或逸世高蹈的意趣。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一切藝術都希望達到音樂的狀態”。美術與音樂之間存在廣泛的聯系。音樂是以聲音作為其表現手段的藝術,音樂形象的塑造是完全的聲音為材料的,它不像美術作品通過視覺作用于感官,而是通過聽覺直接作用于心靈。通過表達情感來引起人們對一定生活情竟的聯想,以聲表情。音樂所運用的材料決定了音樂形象具有時間動態性和聽覺性特點。也決定了它不能像造型藝術那樣塑造出具體清晰的視覺形象,音樂所擅長的是抒發情感。是一種表情藝術。作為視覺藝術的美術與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表面上似乎很難有相通之處。所以美術家往往可以從音樂中得到啟發。音樂也可以以繪畫作品為題材。
繪畫與音樂有著某種聯系。在藝術創作實踐中,畫家門一直在探索色彩、形狀的音樂效果。現代繪畫更是追求畫面中音樂情趣的表達。特別是抽象繪畫的興起使這種表達轉向了繪畫語言本身。也就是說,在繪畫中,色彩、線條和形態,擺脫了真實存在的客觀現實世界的束縛,轉而表現畫家內心的真實。藝術繪畫語言本身獨立的存在方式,這使得繪畫向具有極強的直覺感染力和表現力的音樂靠近。俄國畫家康定斯基認為 “繪畫是視覺的音樂”。色彩及形狀與音響之間存在著某種微妙的對應關系。它不僅標出畫面的空間界限,同時也可展示藝術家內心深處的流動過程。像音樂中的旋律、節奏一樣具有時間性,可以無拘無束地表現心靈的 和暢想,同時繪畫的視覺因素特別是色彩的表現性,也可以通過遙感在音樂中得以表現。
繪畫中要求作品氣韻生動,也是音樂功能的一種體現。
氣韻,就是宇宙中鼓動萬物的“氣”的節奏、和諧。繪畫有氣的,就能給欣賞者一種音樂感,六朝山水畫家宗炳,對著山水畫彈琴,“欲令眾山皆響”,這說明山水畫里有音樂的前律。明代畫家徐渭的《驢青吟詩圖》,使人產生種驢路行進的節奏感,似乎聽見了驢蹄的的嗒嗒的聲音。 這是畫家微妙的音樂感覺的傳達。其實不單繪畫如此。中國的建筑、園林、雕塑中都僭伏著音樂感即所謂“韻”。西方有的美學家說:一切的藝術都趨向于音樂。這話是有部分的真理的。再說“生動”。謝赫提出這個美學范疇是有歷史背景的。在漢代,無論繪畫、雕塑、舞蹈、雜技,都是熱烈飛動、虎虎有生氣的。畫家喜歡畫龍、畫虎、畫飛鳥、畫舞蹈中的人物。雕塑也大多表現動物。所以,謝赫的“氣韻生動”,不僅僅是提出了一個美學要求,而且把藝術中的律動性,音樂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藝術家要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取出對象的要點,同時在創造形象時又要隱去自己的筆跡,不使欣賞者看出自己的技巧。這樣把自我溶化在對象里,突出對象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就成功為典型的形象了。這樣的形象就能讓欣賞者有豐富的想象的余地。所以黃庭堅評李龍眠的畫時說,“韻”者即有余不盡。為了達到“氣韻生動”,達到對象的核心的真實,藝術家要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這就是顧愷之論畫時說的“遷想妙得”。一幅畫既然不僅僅描寫外形,而且要表現出內在神情,就要靠內心的體會,把自己的想象遷入對象形象內部去。我們京劇舞臺上有濃厚的彩色的美,美麗的線條,再加上燈光,十分動人。但藝術家不停留在這境界,要如仙鶴高飛,向更高的境界走,表現出生活情感來。
我們在美術欣賞教學中不單單是解決繪畫作品本身的技巧,方法。還有了解它們所表現出來的音樂律動,讓欣賞者置身在畫面和聲音的世界里。一副好的作品同樣也會給我們音樂般的享受。由于視聽聯覺或視聽的具有廣泛的傳播性,讓繪畫和音樂之間建立了一座溝通的橋梁,激勵藝術家在繪畫中描繪聲音,體現出音樂的律動性感受性。因此,無論是欣賞現代派的繪畫還是抽象派的繪畫,講授者必須讓觀賞者觀賞者通過藝術通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靈感啟發,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帶來的魅力。
美來自人類的社會實踐。一定時代的美育發展水平,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受到一定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美育的內容和方式也日益的豐富和多樣化,對于自然美、社會美的欣賞,尤其是對于各種藝術作品的欣賞越來越成為美育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藝術要進一步表達形象的內部生命,就是要讓形象具有思想情感。而音樂律動是最能調動人思想情感的手段。
參考文獻:
[1]馬丁.淺談高職美術欣賞課的重要性[J].黑河教育,2018
(11):74-75.
[2]瞿麗雯.論美術欣賞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J].才智,2017
(2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