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皴法,是中國山水畫中常用的一種技法,山水畫雄奇、渾厚、空靈等內在美感多蘊含在 皴法的程式之中。皴法經過千百年來畫家的創(chuàng)造與傳承,逐漸衍變形成了山水畫獨有的程式化的技法,這一過程,少不了藝術家對自然的描摹和對內心的寫照。中國山水畫皴法程式具有自身的美感,一方面其脫胎于自然,自身保持著自然的物象特征;但同時皴法程式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來源于人為的藝術加工創(chuàng)造,飽含了畫家對美的理解和感悟。這種美既是程式本身的形象之美,也是各種皴法疊加的規(guī)律組合之美,更是最后形成的完整樣式之美。文中就這種美感進行歸納。
關鍵詞:皴法;美感;山水畫
一、皴法程式的書寫美
歷代畫論中多次提到“骨法用筆”“中鋒、側鋒用筆”,中國畫以毛筆和宣紙作為繪畫工具,以線造型為主要手段,這使皴法的塑造離不開線條,畫家通過對毛筆和宣紙性能的熟練掌握,創(chuàng)造出的繪畫線條使每一種皴法程式都充滿書寫的情趣和美感。常見的“披麻皴”“解索皴”“卷云皴”“荷葉皴”,這些皴法中的每一筆每一根線都呈現(xiàn)出書寫的意味,用筆或力透紙背、老辣蒼茫,或筆鋒翻轉、簡淡蕭疏。由此可見,構成皴法的每一個符號,每一個程式都追求線條自身的美感。皴法用筆的優(yōu)劣成為了人們評判作品的重要標尺,皴法程式的書寫性甚至可以獨立于造型和作品之外,其不可言狀的線條美感是中國畫區(qū)別于其他畫種的重要特點。
二、皴法程式的節(jié)奏美
皴法程式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美,在紙上留下了有情韻的筆痕。其力度、速度給人帶來具有藝術美感的沖擊力和感染力。注重力度的“斧劈皴”筆筆之間皆講究快慢緩急;長線條的“披麻皴”在追求書寫性用筆的同時,也講究一筆之中的頓挫,其節(jié)奏如跳躍的音符;點皴中的節(jié)奏美則更為明顯,密集處如疾風驟雨快速用筆頭連續(xù)點染,蕭簡處則小心翼翼只略加點苔,節(jié)奏的跳躍使畫面酣暢淋漓又對比分明。節(jié)奏對比符合人的生理節(jié)奏,也符合畫家情感的跌宕起伏,畫面節(jié)奏的塑造不是做作的勉強為之,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皴法程式的節(jié)奏美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也遵循美學的布局,節(jié)奏的跳躍使皴法程式的圖式產生疏密、濃淡等諸多方面的對比之美。
三、皴法程式的肌理美
皴法程式的反復堆疊一定程度上是對自然的描摹,而由于其自身的簡潔性和經由人的藝術加工,所以最終形成的皴法樣式具有肌理美的特征。一方面完美地表現(xiàn)出山石的凹凸以及紋理結構;另一方面畫家對點線面的排列組合使最后的圖式呈現(xiàn)出高度概括,簡約而不簡單的肌理美感。肌理的產生使畫面形式感強烈,體現(xiàn)出皴法程式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因此好的皴法程式不脫離自然物象,同時又強調藝術主觀的感受。每個畫家通過觀察自然,最終在作品中呈現(xiàn)的皴法程式都是有差異的,這體現(xiàn)出每個人對美的不同理解和表達方式的差別。我們所熟悉的郭熙、唐寅、龔賢,其畫作中所出現(xiàn)的主觀的皴法程式皆完美地展現(xiàn)出肌理美的特征。肌理的出現(xiàn)是畫作藝術品格的升華,為畫面帶來了奇妙的裝飾化美感。
中國傳統(tǒng)藝術都帶有很強的程式感。京劇中不同行當的程式化,以不同的性別、年齡、性格將人物分類成為生、旦、凈、丑等不同的行當,他們的服飾、妝扮、唱 腔和舞蹈都有其不同的程式。詩歌中的起承轉合、平仄聲韻也皆有程式可循。皴法符號的產生與中國漢字的空間構造更是同根同源,源遠流長。點與線的相互交錯,毛筆在絹和紙上的運行節(jié)奏,深深地凝聚著中國人的審美心理、氣質和情趣。
從遙遠的伏羲畫八卦開始,我們的祖先就以抽象的線條來概括宇宙萬物,正所謂“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主觀去表達自然萬物,既反映了自然,也融入了自身的情感和對世界的認識。可以說,是中國人所獨有的與自然的關系,才使畫家們面對豐富博大的自然物象,順應著毛筆特有的性能,以書法的筆韻創(chuàng)造出了符號化的皴法程式。繪畫創(chuàng)作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將自然物象轉變成畫面圖式,而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美感的解讀,才是不斷繼承前人并突破自我的審美追求。山水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使用的皴法程式不只是一種語言符號,這種程式超脫于繪畫圖式的本體之外, 以一種簡潔的具有象征性的符號參與到整個文化體系中去,以約定俗成的審美規(guī)律與他人進行藝術交流。
皴法的程式具有其自身的指示功能,構成圖像的符號不是畫家眼中的山水,而是畫家想畫的山水,心中的山水,這種程式符號必然帶有強烈的個人象征和自我內涵。由此可見,皴法程式已不僅僅是單純的技法,而是一種境界,它具有獨特的生命。猶如欣賞古畫,幾根線條,幾塊墨團,一個局部也許并不構成一幅畫面,而點線墨韻間卻自有一種美感。又好比清晨在公園散步,忽聽遠處傳來練琴人的京胡琴聲,雖不成曲,仍有蕩氣回腸之感。這種感覺或許就是我們的歷史淵源、生活感受和審美傾向的自然流露吧。
參考文獻:
[1]蔡敏. 解讀石濤山水畫的審美價值取向[D].渤海大學,
2019.
[2]王旭峰. 中國山水畫的皴法研究[D].貴州大學,2018.
作者簡介:魏昆,常州市武進書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