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十年,視覺文化越來越受學術界關注。那視覺文化研究在何處得以體現最大的價值呢。關于視覺與文化學研究的結合和藝術史的聯系及社會學等諸多學科的論述,已有很多文獻所呈現。作為一門科學進行的所有研究都是為了看清藝術規律,把握藝術形態走向,或者說如何更好地進行運用。關于繪畫何為美,這是一個很難用簡短的話去闡述的全面準確的論題。二維平面所展現的內容,映入視網膜,再傳遞給大腦產生感知思維。以往視覺經驗作為前提,產生舒適與平衡的反應大概就是美的體現。整體看,造型與色彩是一體的,色彩在大多情況參與造型之中。時常覺得作畫如寫作,把感受建立再大的構思框架下,豐富完善感覺的細枝末節,在完整的系統中,矛盾的對抗中獲得平衡與認識。還一點不難發現,區域差異會產生文化的差異,審美趨向的差異。當下,信息交流使得大眾視野不受區域限制,傳統繪畫也必將注入新的支流。
關鍵詞:視覺經驗;造型;色彩;審美;差異
一、傳統繪畫色彩運用
中國畫筆墨色彩的形態與幾千年來我國人民的生活環境和精神追求息息相關。期間歷朝歷代除了代表性繪畫著作,還出現很多繪畫理論。自魏晉六朝顧愷之《論畫》、宗炳《畫山水序》、謝赫《古畫品錄》等至隋唐王維《山水論》、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等再到明清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石濤《畫語錄》等,提出的命題有重“以形寫神”強調神似,“氣韻生動”強調形神關系進一步的提升,重四品“神、妙、能、逸”影響直至今日。細品東方山水景色也確有恬淡虛無、氣韻備至的含蓄意境。
色彩對傳統繪畫是重要的因素,唐之前重彩設色,多為朱砂、石青、石綠等礦物顏色,唐宋水墨畫出現則代替成為中國畫核心位置,至元朝,水墨成為色彩表現的主要方式。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黑白就可替代五彩色表達山水生命之靈氣。這與道家哲學的精神相符,同時也顯示繪畫中抒情能力的增強。傳統繪畫的色彩可看作兩條線,一條是青綠、淺絳,一條是水墨,多并行只是不同時期位置有所不同。長沙楚墓出土《美女龍鳳圖》彩色帛畫為出現最早的完整繪畫,墨筆勾勒、礦物色平涂。延續往后,彩色繪畫在唐代張萱富麗的色彩人物畫中以是很高的水平,《虢國夫人游春圖》絹色提白染紅,造型生動,色彩明晰富麗。后擴至山水花鳥畫,唐代“大小李將軍”金碧山水比之青綠山水多泥金勾勒,更加精工富麗,南宋趙伯駒兄弟習之發展。五代黃筌的花鳥畫求真,細致用筆勾勒填色,不見墨跡。徐熙所變“落墨”之法,略施雜彩但色不掩墨痕,沒骨設色,更加野逸,但用色相差不大。唐代水墨畫的出現打破當時繪畫的格局,同為盛唐的王維開始渲淡之法,蘇軾評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后傳五代十國荊、關、董、巨、北宋米家父子,至元黃公望、王蒙等人。所謂水墨,并不是排斥色彩,墨色互補不相礙,是包括淡彩的。尚意趣筆墨,結合詩文書法,也稱文人畫。此處也是據董其昌“南北宗”所分析。
清王原祁言“畫中設色之法與墨無異,全論火候,不在取色在取氣。”傳統繪畫重“氣”“神韻”“意境”的傳遞,雖有繪畫色彩展示富麗之景色,重彩于宗教之題材,總體來看仍少有濃施重彩。即便是運用色彩,也是取自然客觀事物的本體所概括,沒有深化研究,重畫面布局和墨色變化,顯得更為純粹。也有其深層原因,受古代中國哲學發展的影響。儒家思想核心“禮”“仁”,從禮制這個理解色彩,黃、紅、綠、白、黑為正色,五色中兩兩相混為間色,正色為尊。雖此觀念在繪畫中表現不明顯,但也受其影響。道家又不同,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玄”為黑,同時主張“虛”“空”,為中國古代繪畫色彩的“玄”“素”美學追求奠定了一定哲學基礎。
二、西方繪畫的色彩觀
西方對于色彩的認識經歷了很長的階段。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側重造型,認為其易于形成標準,在繪畫中有一定的理性規則,而色彩缺乏規范,受到輕視。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試圖解釋色彩,指出色產生源自光,開始了對色彩研究。中世紀受宗教影響,為了莊嚴的視覺體驗,彩色玻璃畫和雕塑出現在教堂,色彩具有相當的象征意味。文藝復興時期,造型和色彩并重,色彩開始注重明暗關系,還沒有冷暖關系的研究。從喬托的壁畫開始經歷達芬奇、提香、倫勃朗、巴洛克時期魯本斯,造型中明暗色彩的運用已達高峰。意大利提香對于明度相似而色相有差異的透明色疊加運用,形成行色融合、豐富肌理的畫面,使得色彩擁有不同的表現力。19世紀初期歌德不滿足于牛頓對于光和色的研究理論, 1792年在《作為客觀與主觀間的調解者實驗》中指出視覺主觀經驗與研究人員的判斷力相加產生自然的“客觀真理”,強調了眼睛帶來的主觀經驗。他的光譜實驗雖有失誤,但色彩論對于顏色和情感間關系進行了探索,推動了關于色彩情感表現的研究。19世紀印象派關注捕捉自然片刻的光和色,重視外光寫生。他們沒有延續歷史和宗教題材,渴望純粹的視覺感受。觀察自然,進行光影氣氛的表達。色彩有很大突破,但依然受模仿論的影響,對自然逼真的模仿。后印象派得到啟示,他們不顧及題材限制,嘗試提升畫面中顏色和形體的表現力,強調情感的傳達,用感受塑造客觀的外部現象。塞尚、高更和梵高影響了現代藝術。塞尚認為繪畫應理性,擺脫情節,強調畫面結構。梵高則通過個性的色彩大膽奔放的抒發情感。這些影響了后來的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甚至于抽象主義。
西方繪畫色彩的運用有色彩科學發展支撐。1666年牛頓用三棱鏡進行對太陽光的研究,成就光譜分析的基礎。自然光分為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又得出單色光不會改變其性質,所見色彩是物體與所特定的色光相結合的結果。七色連成一個環,而紅、黃和藍為三原色,兩兩相混為間色。一種顏色在圓環筆直對應的就是它的互補色,對比最強烈。這些研究成為東西方共同的色彩教育基礎。
三、全球視野下當代藝術中的色彩
當代繪畫經歷了眾多階段的發展,更加側重內心情感的表達、觀念的傳遞,更需要純粹的表現力。這是架上繪畫不被替代,反而更有生命力。
當代藝術表現手段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打破了眾多邊界,追求極致的表現力。各種思潮產生,對以往的反思,世界的感悟和對未來的期望。色彩的運用變得多變,但在科學上的突破范圍比較有限。多依據藝術家個人或團體的視覺經驗,在各自的系統研究實踐,追求適應自己表現方式。進一步研究色彩與心理學的關系或許是一個新的方向。幾種色彩并置可以引發觀者相對一致的心理反射,每種色彩都有獨具的力量。與人們生活經歷的客觀事物固有色有很大關系,生活經驗帶來的視覺記憶影響了主觀意識,帶動情緒波動。例如,綠色會聯想到植物,感受到生命力。火紅色涂滿整個房間,會使人不安、燥熱、煩躁。若變成淺粉紅色,感覺上又會變得向上、輕飄、夢幻曖昧起來。這種經驗也在繪畫中體現,使得在敘事性不占優勢的二維空間傳情達意。美國抽象畫家羅斯科嘗試過表現主義和現實主義手法后拋棄了具象繪畫形式,于40年代形成自己色域繪畫的抽象風格,尤其1950年轉型后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反復涂抹的幾個巨大色塊并置后帶來很強的沖擊力,尤其不同系統的色彩相交的過渡區域有很強的表現力,強烈的暗示來引發思考,充滿悲劇性的精神。他借助實驗對色彩進行了探索來完成這些平穩安靜的巨幅創作。毫無疑問,色彩本身是具有一定精神指向的,系統的進行研究,主觀運用這一特點,會增強創作內容的傳達能力。
這個時代生活受多重文化影響,觀察與思考也不受限于局域,很多傳統門類、技術技巧也在悄然發生著融合和改變,變得更為高效和有效。如同中醫和西醫,各有側重,適合的搭配也確有采長補短的效果。好的作品是純粹的,國人早已做到。書法靠文字的結體布局,墨色變化的表現力也可以成就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門類,簡練又不簡單,章法布局中妙趣橫生。繪畫的發展是化繁為簡,或是化簡為繁多一些碰撞和思考,都是時代所影響的吧。歷史總是交替的,旋轉上升,越來越深化。國人繪畫審美重意境,傳神達意、氣韻生動,如若結合色彩科學的視覺規律,在研習古人優秀作品的同時注入自己的思考和觀念,或許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繪畫載體是為了精神的傳達,對美的理解和對以往的提升。不同畫種的作畫材料各有其特點,有所適應的表現能力,但也都是為了使得精神更好地傳達,有時看一些綜合繪畫已將表現力凝聚到了作者意圖的極致。國人的審美偏好是有悠久歷史作為背景的,有思想文脈作為支撐的,但追求畫面上的表現力以達到傳輸情感來引發共鳴是所有藝術工作者所渴望的。認識到這些,單論色彩來講應從古人的美學中來,回到如今時代中,繼續關注人本身,結合視覺與心理學規律,抒寫這個時代。
參考文獻:
[1]張鑫.中西繪畫美學比較論綱[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