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敦煌壁畫中的“山水”與中國傳統山水畫造型是同一個文化體系,只不過是不同地域的創作群體的作品。煌石窟壁畫中的“山水”不僅蘊含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還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人畫創作思想。敦煌壁畫是把中國傳統山水中的審美精神、中國傳統哲學理論與佛教文化進行了有機地融合。
關鍵詞:敦煌壁畫;山水;文化內涵
一、敦煌壁畫中的“山水”與傳統山水畫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 6 6 年,而中國山水畫也正是在之后的幾個世紀逐漸完善起來的。唐代張彥遠曾這樣描述那個時代中國山水畫的特征:“其畫山水,則群峰之勢,若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樹石,暎帶其地,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①而敦煌壁畫中這個時期的山水畫也與其描述相吻合,由此可知,敦煌壁畫中的山水應該與六朝以來中原地區山水畫的發展、演變與演變是同步的或者是稍有滯后的。這種滯后恰恰說明敦煌壁畫中山水畫的造型很有可能是受到了當時中原地區繪畫的影響。
唐代的王維受到禪宗思想的影響,開始用水墨作畫,當時的文人開始追隨其后,形成了水墨畫派。一改傳統青綠山水的面貌,色彩上不再使用濃艷的青綠而是選擇了單純的水墨,這與唐代初期人們喜歡金碧輝煌的審美情趣是不同的,相對之前的繪畫,水墨山水畫顯然是耳目一新。自此,“文人畫”的歷史開始了。
此時,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山水畫也出現了從青綠向水墨山水的過渡。莫高窟321 窟初唐壁畫《寶雨經變》圖中的山水畫,還仍然完全是青綠山水畫的面貌,但莫高窟盛唐洞窟172窟中的山石已經開始出現了皴法,其色彩也與中原青綠山水畫的風格接近,樹木的造型也開始變化了,如北壁東側的樹木已經有了很強的傳統寫意山水畫中的樹木特點。同時,在這個時期,敦煌壁畫的山水畫中還出現了另一種畫風,比如莫高窟323 窟張騫出使西域圖。對于山的造型不做過多的追求,只是幾筆勾勒便構成了山,與吳道子的畫風相近,這也是由早期青綠山水向水墨山水的過渡的一些表現。
唐代以后,人們不再大量的重新開鑿洞窟,當然繪制的壁畫也開始減少,但是榆林3 窟的普賢經變和文殊經變中我們可以看到具有宋代特征的山水畫,這是一種新面貌的出現。此時壁畫中的山水畫以及樹木的造型已經與中原的水墨山水畫或者說“文人畫”沒有太大的區別了。沒有設色,只用單純的水墨來表現山石樹木,熟練地運用了山水畫中的斧劈皴法,這里的樹木造型已經于同時期紙本和絹本上所見的傳統山水畫造型的風格一致了,可以說從這個時期,敦煌壁畫中山水樹木的造型能夠反映出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時代特點。
無論在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山水還是中原地區傳統山水畫均出現了水墨畫法,都反映出畫家們不是在描摹自然物象的真實客觀色彩,而是注重畫者情感、意愿的表達,追求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用意象的色彩觀、造型觀,用變化無窮的水墨去表現宇宙萬物無常變化的色彩。
二、敦煌壁畫中的“山水”與傳統哲學思想
中國傳統山水畫是以中國哲學為思想基礎的。是在先秦以及戰國諸子百家的哲學理論引導下,以重神忘形、遠“儒”近“道”的魏晉玄學為契機,依據充滿東方哲學的獨特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為源泉而產生的不同于其他畫種的繪畫類別。
孔子熱愛山水,從山水中體悟到了高尚的人格,說道:“智者樂水,仁者樂山。”②后人又進一步發揮了孔子這種以山水來“比德”的思想,把儒家推崇的人格精神中的道、德、義、志等等,用山水形象進行表現;而道家思想則追求自然,借自然來闡明隱含在其中的“道”。老子曾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也就是說“道”是從一切具體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法則或者規律。還有莊子的“齋以靜心”“水靜猶明,而況精神。”①這樣,道家修行悟道則選擇了山林,因為它遠離了喧囂的塵世,才能“獨與天地精神往來”②,才能使人返璞歸真、超脫放達以達到內心的清靜自由,達到自然而然,在無為中尋求有為的最高精神境界。
老莊是文人士大夫崇拜的對象,所以,興起了以老莊為中心的玄學。他們以“無”為本,以“有”為末,重視神的傳達,放松對形的刻意追求。然而“神”是虛幻無形的,正如同佛國世界是人們的理想一樣,都是要憑借于一定的實有的東西來呈現。敦煌石窟壁畫中所追求的佛國境界與山石樹木等形象創造的關系與傳統山水畫中所體現的神與形的關系是相同的。
敦煌石窟壁畫中的“樹”和山水畫同樣反映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這里從敦煌壁畫中反復表現的須彌山造型可以看出。佛經里記載著須彌山是一個小世界的中心,七層山將其圍起。帝釋天所居的忉利天宮在須彌山上,四大天王住在山腰。這樣須彌山就象征著佛國世界,是佛國世界里非常重要的山。佛教對于山的理想與儒家和道家是一樣的。而且佛經中記載佛講經說法的地點常常是在芒果林里,可見,佛教對于山林樹木的重視,與道家的追求是一致的。所以敦煌壁畫中的山水,以及山水中的樹木造型與儒家、道家的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
在形象創造上,《周易·系辭傳下》中寫道:“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③。易“象”是從宇宙萬物中來的,但并非自然萬物的簡單再現,而是通過認真仔細地觀察和研究,感悟總結出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性質以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并通過主體意識之后而形成的對自然萬物的綜合形象。易“象”形象形成的思想過程與中國傳統山水畫造型思想是相同的,當然,也是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山石樹木造型的思想過程。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山石樹木造型沒有把單純描摹自然物象為目的,而是追求人類情感與佛國凈土世界的互相的精神感應,運用繪畫手段,創造出表達自然萬物的藝術符號,營造出人們想象中的佛國凈土世界。這些藝術符號語言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形象描本,它雖然包含著畫家或者畫工們的主觀情感;但又不能說它只是創造者由心而來的憑空想象,因為它又來源于自然本身,能夠對應著自然存在。
敦煌壁畫的創造者們把從得到自然界啟發而創造的山石樹木圖像符號,靈活地應用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中。比如,在敦煌壁畫的尊像畫和故事畫的背景里,在佛教山水畫里,自由地進行藝術創作,營造出神秘莊嚴的佛國境界與氛圍。如莫高窟第294 窟頂部的狩獵圖部分;285窟的《得眼林》故事畫等壁畫中,樹木形象不僅顯示出了及其重要的烘托氣氛作用,其造型也都源于自然,又融入了創作者的情感。還有佛經中記載的與佛陀誕生、修行、說法、涅槃等本行故事有關的無夏樹、菩提樹、菴羅樹、沙羅樹等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圣樹,在經過歷代藝術家的再創造,把松樹、柳樹、芒果樹、蓮花、竹以及其他無法辨別種類的植物的外形特征融合提煉創造出了豐富多樣的圣樹形象來。
以上敦煌石窟壁畫中的樹木形象已經不再是自然界樹木外形的再現和描摹,而以獨特的樹木繪畫符號依照主觀的結構、組合,描繪出人們理想中的佛國凈土。
這顯示出敦煌石窟壁畫中“山水”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有著緊密的聯系。
三、結論
敦煌壁畫中的山水與中國傳統山水畫造型是同一個文化體系,只不過是不同地域的創作群體的作品。其不同點還有創作媒介,敦煌壁畫是繪制在佛教石窟的墻壁上,其主體是表現虛幻神秘的佛國凈土,其作用主要是烘托氣氛、裝飾;另一個則是繪制在絹上或紙上,其表現的主體是自然界山石、樹木、云水等。兩者雖在不同的媒介上表現,但都是在利用自然山川樹木的藝術符號營造出創作主體想象中的境界。
由此可知,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山水”不僅蘊含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還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人畫創作思想。敦煌壁畫是把中國傳統山水中的審美精神、中國傳統哲學理論與佛教文化進行了有機地融合。
參考文獻:
[1]段文杰.敦煌石窟藝術論集[M].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年4
月版.
[2]王伯敏.敦煌壁畫山水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
1版].
[3]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4]張錫厚.敦煌文學源流[M].作家出版社,2000.
[5]敦煌研究院編.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M].文物出版社,1982
年.
[6]賀世哲.敦煌石窟論稿[M].甘肅民族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