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面藝術設計教育每年為我國的科技企業、藝術型企業提供大量的平面藝術設計人才,也使得更多不具備較高文化水平的平面藝術設計者能夠走上工作崗位。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升級發展,所以需要創新素質的培養,也需要對平面藝術設計人才的創新意識的培養,從而保證平面藝術設計能夠走在時代腳步上,協調促進社會的改革發展。
關鍵詞:藝術;平面;創新;素質;設計
創新素質是平面藝術設計的源泉,為平面藝術設計提供活的靈魂,在表達創作者的想法的同時,也能讓人們去接受。平時面設計創新素質的培養,是對平面藝術設計的發展進步的要求,是平面藝術設計思維跟隨著時代進步的表現。
一、提高平面藝術設計者創新能力水平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能力水平低
首先,不重視平面藝術設計者創新意識水平的科學發展,平面藝術設計者往往只對專業課具有濃厚的興趣,對其他科目興趣不高,尤其是創新科目的學習。其次,有的平面藝術設計者的基礎不好,對創新學習興趣缺失。最后,文化習俗和個人特殊經驗也是導致創新能力水平學習興趣低的重要原因。平面藝術設計者創新能力水平出現缺乏主見、泛泛而談的假象,沒能形成平面藝術設計者主動學習的教學氛圍,影響著創新能力水平教學的效果。抑制了平面藝術設計者的學習熱情,最終導致對創新能力水平學習興趣失去興趣。
(二)平面藝術設計者創新素質認識不足
主觀方面許多學校平面藝術設計者單方理解他們只需要認真學習專業課程就好。平面藝術設計者學習目標單一,不太重視藝術創新素質和鑒賞能力的培養。其突出表現是不愿意參加創新能力水平活動,不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沒有真正認識到藝術素質在綜合素質中的地位。此外,客觀方面。隨著高校擴招,我國進入了普及教育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正在為平面藝術設計如何擇業所困擾。這些都給平面藝術設計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忽視了提高平面藝術設計者創新能力水平。
二、平面藝術設計創新素質培養的建議
(一)對創新基礎素質的培養
創新精神是主觀情感與現實的結合,需要培養平面藝術設計師的基本素質。主觀的思想和情感可以為設計師提供設計指導。平面藝術設計師需要具備主觀情感表達的基本修養,才能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藝術素養和設計水平。基礎素質是創新素質的保證。設計師還需要培養敏銳的觀察力、敏銳的洞察力、深灰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推動新技術、新事物、新元素的產生。這些要素能否把握,決定著平面藝術設計師的能力。
(二)對創新素質專業技術知識的培養
專業技術知識的培養是創新素質培養的基礎和前提。專業技術知識的培養,實際上就是平面設計師基本創造能力、審美能力和視覺表達能力的培養。只有每天積累,沉湎于藝術中,我們才能對藝術感興趣,改進它,每天沉浸在藝術的世界中。當今平面與藝術設計的訓練內容主要包括設計技能、知識與觀念的訓練、正確審美觀的訓練、使用技巧的訓練、材料認知與使用的訓練。豐富創新素質專業技術知識的內容,應與社會、科學、歷史等學科相結合,打破傳統的孤立與不相干。在高壓美術鑒賞教育的課程內容安排中,課程內容安排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根據大學生的生活、經歷、興趣和需求進行安排。二是立足于傳統文化或本土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內在要求。
(三)跳出傳統教學模式,重視素質教育
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發展潮流,因此,我們如今是需要去提高素質教育的理念,而對于大學的美術老師是需要充分認識到自己所面對的是一群等待去發現世界美從而創造世界的初始者,要明確自己的教學計劃和必要的教學方法。每一個平面藝術設計者的思維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每一個人的認知和感受也會大不相同,這就需要老師去鼓勵激發平面藝術設計者們自己的創造力,沒有對錯,只有自己的創造。創造力是慢慢形成過程,是需要有各方面的影響,平面藝術設計者在積極思維的創造中是需要得到鼓勵的,因此作為老師要站在平面藝術設計者的角度去激勵平面藝術設計者,輔導平面藝術設計者,而不能憑自己的意愿去單方面的阻撓平面藝術設計者,特別是當一些平面藝術設計者有自己獨特的創造,能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在里面的作品,可能會并不是很符合,但我們更不應該去批評,而是去表揚鼓勵,更大的培養他的創造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從對平面藝術設計者進行平面藝術設計創新教學的具體情況出發,不能僅依靠于學院的培養,還應發揮平面藝術設計者自身創新精神的進步。促進平面藝術設計者全面發展,豐富平面藝術設計教育課程內容,能夠有效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和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馬玲令.淺析平面藝術設計創新素質培養[J].長春教育學院
學報.2014,30(05):146-147.
[2]彭慶云.試論平面藝術設計創新素質的培養[J].吉林廣播電
視大學學報.2018(07):147-148.
[3]孟立叢.淺談平面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構建[J].美術教
育研究. 2018(06):104.
[4]潘熠龍.平面藝術設計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繼承[J].現代裝飾
(理論). 2017(02):260.
作者簡介:王兆龍,廣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