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前,城市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對于城市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城市文化內涵理解越來越深,開始關注身邊被忽視的城市街道微空間。基于滲透性理論的街道微空間探索是一種以滿足城市生活與工作需求為導向的,對于城市失落空間問題的一種解決方式的探索。旨在激活城市活力,使城市微空間的利用效率達到最大,并融入城市特有文化內涵,提高居民對于城市的歸屬感、幸福感。
本文針對城市街道微空間被忽視、廢棄的狀態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在街道微空間中加入滲透性理論的概念,總結了街道微空間的構成要素與特征,并提出了一些空間滲透性在街道微空間中的設計原則與方法,希望可以打破街道微空間的現有空間狀態,提升城市街道微空間的品質,激發城市發展活力。
關鍵詞:滲透性理論;微空間;街道;失落空間
一、前言
“建筑滲透性”由“滲透”“滲透性”概念引申而來。具體指兩種不同性質的物質在鄰接時產生的相互作用,強調相交界面處的軟化①如圖一。國外對于空間與環境之間的聯系與融合有著第三種存在、有機建筑論、灰空間、透明性等的相似概念。而在我國傳統建筑、園林中滲透性手法運用的最為廣泛。道家思想中的陰陽兩極相互連接、轉化、滲透的這一動態平衡的思想直接影響了我國傳統建筑以及古典園林的發展,通過多種中介來實現空間之間的相互滲透,進而達到空間關系之間的和諧。當下社會,城市規劃與建設已由粗獷的增量建設發展轉為追求品質的存量建設,更加注重空間優化。②城市發展過快,人口密集,用地緊張,廢棄空間得不到合理的使用,空間問題頻發,就是由于空間之間的相互分隔與孤立狀態,沒有相互滲透與融合來達到建筑最合理的狀態。
二、街道微空間探究
(一)城市街道微空間的構成要素及特征
城市微空間的構成要素不盡相同,大致分為四類進行探討:界面要素、設施小品、文化因子、人與動物的參與要素。這些要素通過規律的、具有形式美感的排列組合來滿足人們對于微空間的功能需求。而文化因子、人與動物的參與要素在微空間中的運用更多地傾向于通過視覺感受、行為引導來引發參與者的心理認同,進而引發對于該空間的舒適感與共鳴,使得該空間在城市中產生積極的影響。
城市街道微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體系中的微觀組成部分,是附屬于城市空間系統里的“透明節點”。它作為城市空隙、邊角空間,灰空間的補給,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空間的延伸與釋放。而街道空間在城市中起著連接各個空間的作用,既承擔著城市空間中整體軸線的責任,又承載著整個城市的交通運輸功能。③相對于承載交通功能的道路空間來說又有著一定的人文功能,承載著城市的文化內涵。
(二)街道微空間的問題與現狀
我國城市發展建設過快,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土地用途變更、公共空間私有化現象等無數問題、現象使得城市中產生了大量的“失落空間”,這些沒有得到合理使用的城市微空間大多是影響市民正常生活的消極空間,并且逐漸演變成了城市的空間危機。而最與市民相關的城市街道微空間因其在城市中的分散布局以及與人接觸類型的多樣,位置處于交通地段人流量大、使用頻率高等因素,空間廢棄消極的狀態會通過這些因素而放大。相反的通過改造、重新設計這些空間,將消極的狀態更新為積極的狀態,使城市街道微空間變為市民個人生活與公共生活的重要載體,重新煥發城市活力,④是街道微空間當下急需的。關于城市街道微空間的發展現狀,有“紅線公園”的提出與實踐。建筑師俞挺發起了“城市微空間復興計劃”并且進行了一系列的學術講座、論壇以及實踐,“城市微空間復興計劃”也從上海逐漸向其他城市推廣。
三、基于滲透性理論的街道微空間
(一)空間滲透性在街道微空間中的空間性質與設計原則
城市街道微空間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就意味著它對于城市居民的出行與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而廢棄的、被人忽視的街道微空間存在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與周圍空間產生關聯,沒有對周圍居民產生使用價值。那么城市街道微空間通過加入滲透性這一理論來打破街道空間相對封閉的狀態,通過運用滲透性的三要素:“相鄰的不同空間實體、具有穿透性的滲透中介、通過滲透中介將空間聯系起來的動力或運動”來加快空間中的相互關聯,使空間、人、環境之間達到有效的互動與聯系,從而重新激活城市街道微空間的活力。
滲透性空間除了具有滲透性外,還具有層次性、過渡性、適應性、不定性、互動性等性質。⑤通過對街道微空間中界面要素、設施小品等的合理布局,打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性,使空間不至于太過單一,達到吸引觀者的目的。街道微空間位于建筑內部空間與道路交通空間的過渡地帶,那么該空間就需要符合周圍空間所具有的一定特征與功能來滿足人們在兩空間中活動的功能過渡性和心理適應性。而人與陽光、空氣、風等的自然條件在空間中都屬于具有不定性質的、無規律的因素,但卻能給空間帶來最大的影響。人、空間、環境設施、自然因素在街道微空間中的互動是一種多方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表現,也是滲透性空間動態性的表征。
空間滲透性在街道微空間中的設計原則包括:整體性、連續性、設施便捷性、交通通達性、環境安全性、人性化共享、文化融合性。
街道微空間在城市中所充當的區別于其他空間的角色就決定了它在設計時要具備整體性原則。在整體性設計原則之下再去利用空間尺度、形式要素、材料要素來達到豐富街道空間的層次性。通過人在空間中的交往與活動、人運動軌跡以及視線的不斷轉移來達到各個空間的功能、視覺、心理的連續性設計原則。當然環境安全性、交通通達性、設施便捷性設計原則是街道空間首先應當具備的設計原則,有了這些最基本的設計原則,再在空間中注入城市文化底蘊以及人性化共享設施將城市歷史人文以及人性化服務意識滲透到街道空間中,使人愿意在其空間中活動與交往,增加街道微空間與周圍物理環境、文化因子等因素的聯系滲透,重新煥發微空間活力。
(二)空間滲透性在街道微空間中的設計方法及作用
在城市微空間中通過對景觀構成要素的設計與更新來達到空間滲透性的產生,使微空間在城市生活中更加和諧具有活力。如在界面設計時可以通過界面要素的半開敞或者開敞處理來增加各空間之間滲透性的強度。其中構成空間的地面要素例如微空間的鋪地,植被,水面等要素,可以通過對周圍各空間要素之間的類似材料,融合設計來處理。而建筑物外墻面,高架橋底面,圍墻,綠籬,樹木等圍合景觀微空間的維護面要素可以通過造型鏤空或者軟材質,透明材質來達到空間開敞最大化。設施小品的運用要緊貼城市文化精髓,恰到好處的運用當地文化因子表現出城市所獨有的面貌,達到文化與景觀的完美結合。
人作為城市景觀微空間使用的主體,也是整個城市、空間的活力之源,更是一個滲透性空間中最重要的滲透因子,城市景觀微空間中各構成要素的合理布置排列就是為了促進人這一滲透因子可以活躍在各個空間中,通過在空間中合理布置人流動線來活動和軟化各個空間的相交界面,如圖二。最終達到微空間真正的融合到城市、市民的生活中。并且通過這些城市節點的復興來關聯城市各空間重新煥發城市活力。
滲透性理論在空間設計中運用最多的就是中國的傳統建筑,以蘇州古典園林中的游廊為例,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這兩個原本相互孤立的空間通過游廊這一滲透中介來達到互動與滲透,人在游廊中行走、觀賞、邊走邊看的行為加強了兩個空間的滲透性。游廊這一半開敞空間有了人、空氣、陽光、風等的滲透因子的加入,使得室內外空間有了互動聯系,空間之間有了很強的滲透性。而在室內中隔斷常常通過運用木質雕刻鏤空、布藝、透明材料等形式達到滲透中介的作用,這樣相鄰的兩個空間通過空氣的流通、視線的貫通等來實現空間之間的滲透。
四、小結
滲透性理論對于激活城市街道微空間有著重要意義。通過打破街道微空間原有的封閉狀態引入不同的滲透性因素,讓街道微空間在居民、周圍空間、人文環境的各方面因素影響下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并且利用微空間的附屬性,模糊性,可利用性等特征結合滲透性理論來轉換城市街道微空間的消隱狀態為城市的一個活力節點。再加上設計師、城市居民等自發參與,以小規模、漸進式的方式去影響、更新城市街道微空間,達到人、空間、環境之間良好的互動與滲透。
參考文獻:
[1]吳冬瑜.中國傳統建筑中滲透性的手法研究[J].山西建筑,
2016,42(01):3-4.
[2]孫燕奇.城市街道空間更新與街道活力營造方法探究[C].中
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鄭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自然資
源廳、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9城市發展與規劃論
文集.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鄭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自
然資源廳、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北京邦蒂會務有限
公司,2019:1721-1725.
[3]廖望.基于城市空間形態的街道景觀研究[J].美術大觀,
2017(04):100-101.
[4]王迪. 后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微空間的設計與探究[D].湖南
大學,2016.
[5]許晶晶. 基于滲透性理論的公共建筑與環境設計研究[D].
湖南大學,2018.
圖片一
圖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