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顧2017到2018年,曾經大行其道的國產青春類電影在這兩年數量銳減,而能夠叫得上名字的更是少之又少,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等曾經創造過國產青春類影片票房神話的大熱青春電影已經難覓蹤跡了。不難發現,這兩年我們的青春類電影都會和愛情、年代感、過去與現在息息相關,在2017年我們上映的國產青春類影片中,叫好又叫座的以及知名度較高的主要為《閃光少女》《芳華》《乘風破浪》;2018年我們上映的國產青春類影片中,叫好又叫座的以及知名度較高的主要是《狗十三》《無問西東》《快把我哥帶走》《悲傷逆流成河》《昨日青空》。在2017到2018年,國產青春類電影再也不見了過去的輝煌,不僅票房遇冷,口碑也是參差不齊,國產青春類電影只用了五年左右的時間就黯然消退了,探尋其中原因,足夠令人唏噓。
關鍵詞:青春片;同質化;審美疲勞;發展特點;觀眾
到2002年我國院線制改革的時候,中國電影的發展便開始逐漸提速,并慢慢確立了以觀眾和市場為主要導向的電影產業形態。在中國電影的發展路程中,“青春敘事”和“青春元素”從來都是不會缺席的。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青春類電影都是和文藝掛鉤的,電影中的青春人物形象都有著社會的縮影,有著具體的社會依托,比如第六代導演中的一些電影作品,再比如《青春》《小花》《青春之歌》等一系列電影。“青春”一詞,在社會學的意義上,意味著身體各項指標最健康強勁的準成年人,正待被社會主流接納,常被主流社會寄予厚望,去完成除舊布新的工作。①可是,在最近幾年的“新常態化”的社會語境下,“青春”作為社會改革的載體意味越來越不清晰,充斥在青春類影片中的反而成了墮胎、打架、絕癥、車禍等這一類的撒狗血劇情。因此,到了2017至2018年,我國的青春類影片開始了“反思”,開始走向了不一樣的國產青春電影類型的制作發展之路。
一、青春片創作母題的乏善可陳
(一)“套路背后”的盛極則衰
在2017年之前的時間里,我國的青春類電影呈現出了扎堆化發展的趨勢,且投入低,回報高,引得一批批投資商趨之若鶩,競相爭奪國產青春類電影這塊高地。這就導致了之前的國產青春片出現了“批量生產”的制作現象:邀請高顏值、高人氣的青年演員出演,走進知名高校取景拍攝,套上熱門大IP外殼,在戲內講述一個個年輕人愛而不得的故事,戲外再瘋狂使用博人眼球的話題炒熱度營銷......這些制作套路被出品方和制作人玩的爐火純青,但觀眾們對于青春的懷舊情懷卻在這一次次的“被消費”中消磨著,劇本故事沒有新意,電影主題乏善可陳,各路國產青春片的內容彼此抄襲,大同小異。劇情雷同,風格相近,觀眾自然不會再繼續買賬,這就致使我們的國產青春片發展到2017和2018年的時候,出現了后勁不足,甚至是走向下坡路的現象。
(二)“觀影期待”對于青春元素的不滿足
《遇見你真好》便是一部這樣的作品。故事的核心依然沒有逃離青春期里的怦然心動,導演在三條并行發展的平行蒙太奇式的敘事線索里,加上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美好愿景,并把這一切構建在了一群高考復讀生身上,整部電影其實是對這群高考復讀生的群體生活空間的復現,把觀眾們已經逝去的愛情經歷和高中生活并置在了這群人物身上。總的來說,還是通過安排各種戲劇性情節還原一代人的高中生活,來引發觀眾們對青春的追思。但是影片依舊沒有向人性的本質層面進行思索,呈現出來的還是一種人物的單純美好的喜劇形象。青春愛情片《奇葩朵朵》更是如此,這是一部隱藏在喜劇性背后的、老套路式的歡喜冤家型的校園愛情故事。影片的開頭就毫無吸引力,男女主演在青春片的制作模式下莫名其妙地相識,相愛,并套用了校園青春類電影里一定會出現的社團和必跳的天鵝舞,用來展現團隊的團結友愛,而臺下的觀眾也一定會被他們的精神感動得一塌糊涂,掌聲陣陣。不走心的編劇,拼湊的套路情節,流量小鮮肉、小花旦的加入,“成就”了這些粗制濫造的青春片。
2017到2018年的青春類電影,絕大多數都是票房遇冷,口碑上也是一邊倒的差評。在這種現象的背后,透露出來的是觀眾對于國產青春片中的全是套路且毫無誠意、慣常使用懷舊賺取眼淚、用“過來人”的眼光回憶青春、懵懂的愛情、通過在大學、中學的對比中獲得懷舊的悵然感情的“拒絕性回應”。
二、逐漸產業化的中國青春類電影
(一)國產青春片類型題材的不斷演進
青春題材電影是對青春期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典型行為和典型思想的一種“物化”,將青春時期的種種情緒和思想等進行“物化”變成電影,在電影展現的過程中給受眾以時空重組的快感。①
在2017至2018年間,國產青春片開始出現了對深層心理訴求的關照與探尋,有了“現實落腳點”。如《脫單告急》,便是一部少有的國產青春性喜劇,它的整體故事架構受到了很多美國青春片的影響,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國產青春片想要跳出套路的心情。編劇在電影中采用了將愛情“游戲化”的敘事手段,希望借此表達出“真愛不是游戲”的想法,電影中的脫單秘籍、追愛公式等笑點也都是和現實生活相關照的;再比如《昨日青空》,我國首部青春題材動畫電影,整部影片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唯美且浪漫,這是一個講述南方小縣城里的高三學生們的故事,安靜清透的人,欲說還休的暗戀,沒有以往青春片里狗血的橋段,沒有曖昧不清,沒有擁抱親吻表白,更沒有墮胎打架的無聊劇情,有的都是我們自己的剪影——在那個年紀,我們都沒有什么大夢想,彼此有好感,卻又錯過,最后漸行漸遠。這部電影就是我們的青春生活,沒有大起大落的戲劇性情節,沒有熱血動人的誓言,也沒有很大的夢想等著我們去實現,有的只是美好的青蔥歲月和被我們遺忘的時光。
(二)從制作雷同到制作多元
2017到2018年間的國產青春片,整體走勢雖不見回轉,但還是出現了幾部“劍走偏鋒”的比較好的影片,如《悲傷逆流成河》,這部青春片把所反映的題材內容放在了如何保護未成年人和關注校園霸凌上,凸顯出了和以往的國產青春片以校園愛情和回憶為主線的些許不同。另外一部不得不說的青春片是《狗十三》,它的出現給予了我們非常多的震撼,作為一部青春片,它是與眾不同的,整部影片的基調、影像、色調都是以灰暗色系為主,主人公的命運看似最后是呈現出了一個圓滿的結局:女該“成長”了,全家與“叛逆”女孩的芥蒂以及與寵物狗的牽扯“解除”了,但觀眾卻看得揪心起來。影片中的很多鏡頭和段落拍得非常含蓄,卻異常殘忍,因為它拍出了我國當下少男少女們的真實境況,他們就是這么成長起來的。再比如《閃光少女》,民樂加二次元的配置、臺詞中的哲理性對話,聽起來就讓人熱血沸騰。在三次元的世界里看到二次元“大行其道”,就如同臺詞所說:“我喜歡民樂,我喜歡二次元,這都是我想要珍惜的東西。”而電影也確實給我們看到了這樣的青春熱血,“不做最好的別人,只做最閃耀的自己”,這是一群有夢想的人的17歲,這才是青春片該有的青春洋溢的樣子。
三、從野蠻生長到回歸理性
(一)觀眾審美改變下和同質化下國產青春片的暫時退潮
1、觀眾群體換代,看膩情懷
在好萊塢的類型片定義中,青春片的場景主要是在高中,電影中的人物年齡一般為12到17歲的中學生,觀眾范圍主要集中于青少年或者年輕的成年人,內容涉及青春期焦慮、叛逆、成年、初戀以及和父母的沖突等,不過,“性愛”這個元素在其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青春期最大的矛盾沖突之一,它多數時候以輕松幽默的形式出現,如《美國派》。除此以外,好萊塢的青春片還和喜劇、歌舞、科幻、恐怖等類型精彩雜糅在一起。②而我們的國產青春片,一般都以高中或大學校園生活為背景,導致我們拍出來的青春片都成了和青春沾邊的“文化符號”,改編各種大IP、影視金曲,入門門檻低。在2017到2018年間,這種現象雖然有所改善,但依然沒有質的改變。當下國產青春片中大多自帶一種青春懷舊的敘事框架,像是“有意而為之”地反映出一種“歷史感”。于是,懷舊與現實,青春與當下,就成了彼岸花和此岸崖的“楚河漢界”,而在電影院內進行青春懷舊也成為了當事人感受生命意義的群體儀式,此時的電影院也確實成為了再生產社會意識的機器。但是,觀眾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你們的青春、舊時光,并不是所有觀眾的青春與舊時光,當影院中批量生產的同類型青春片越來越多的時候,觀眾也會膩煩,產生“逆反心理”,也就是“拒絕性回應”。
2、國產青春片對社會性內容的逐漸回歸
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曾經說過:“真正的電影是著眼于現實的普通人的生活或大自然的,而電影又能在這些平凡無奇的內容中挖掘出詩意與美感。”這句話用在如今的國產青春片身上再適合不過了。令人欣慰的是,2017至2018年間,我們的青春片總算是有所好轉,出現了自我“拯救”的跡象,愛情不再是唯一的模樣,比如《狗十三》和《快把我哥帶走》。
在《快把我哥帶走》中,我們看到了青春片的新模樣,幽默搞笑的生活化劇情,兄妹間的日常“互懟”,這樣的劇情和人物,十分貼近現實生活,仿佛就是身邊每個有兄弟姐妹的人的日常。這部電影把筆力放在了家庭關系的處理和青春期叛逆的兄妹身上,關注青春期少年的成長,弱化愛情因素,更加貼近了大多數人真實的青春模樣。在《狗十三》里,導演用他的鏡頭語匯告訴了我們何為中國式的家庭教育,“你長大了,應該懂事了”,“爸打你是因為愛你”,這么熟悉的臺詞,不僅托起了李玩的青春蛻變,也托起了我們的青春蛻變。在電影里我們看到了李玩被家長逼著學英語而不得不放棄自我愛好,李玩期初不喜歡狗卻被家人逼著和狗玩,當她和狗形影不離時狗丟了,家人卻買了新狗給她逼她承認這是原來的狗,李玩離家出走被找到后面對的卻是家暴,還要美其名曰是愛......整部電影的基調很壓抑,這就是我們的青春,被逼著成為大人眼中有禮貌、聽話、懂事的孩子,沒人問問我們愿
頁
頁
不愿意,就像李玩吃下去的那塊狗肉一樣,成長的陣痛總是那么刻骨銘心。
(二)青春情境與觀影先在結構的契合
青春類電影之所以吸引觀眾主要是因為青春情境的真實性再現,除此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在于電影內在的情感表達和故事框架。面對電影,觀眾并非完全被動接受,而會根據個人的成長經歷、知識結構、個性心理、生活經驗與觀影經驗等方面的差異做出反應。這種心理特征在觀影之前便已存在,所以也被稱作“先在結構”。①從2017到2018年來看,曾經的這股青春片創作風潮已經悄然退去,這其中必然有電影質量和市場周期規律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并沒有完全從市場競爭中消失,依然有觀眾前來捧場,這恰恰是因為青春類電影依然很好地把握住了電影故事中的青春情境,拿2018年的幾部國產青春類電影來說也是如此。
電影《無問西東》由三個年代的故事組成,在每一個年代里都能找到相對應的青春情境,在這三個年代相互穿插相互影響的交叉蒙太奇里,每一個年代的觀眾都能從中找到共鳴,而前面所提到的這句臺詞也向觀眾傳達出了一種積極、觸動內心的感情,使觀眾有所感觸。在電影《快把我哥帶走》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青春情境和觀影先在結構的契合,那便是家庭因素在悄然滲透進青春片中并成為主導。整部影片依然是青春片的創作思路,但它不像以往的青春片一樣,充滿了談情說愛的甜膩畫風,而是溫暖搞笑、輕松詼諧的家庭氛圍。這樣獨特的視角,為青春片的創作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也讓觀眾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國產青春片的類型:原來我們的青春片還可以這么做。正是這種真實性才更加引發了普通觀眾的認可,事實也證明了導演選擇的正確性。這樣的“先在結構”對于觀眾來說,是超越了表層視覺元素的關注的,從而更好地對影片中的人物際遇和感情處境產生認同。
四、結語
總的來說,2017到2018年的國產青春類電影的發展特點是在逐步回歸理性與良好的,雖說還沒有發展到成熟的模式,但我們也已經看到了希望與曙光。當我們的國產青春片這兩年發展到票房口碑雙雙下滑的時候,就已經充分說明了套路化的懷舊戲以及動輒就是墮胎、斗毆、虐戀、絕癥充斥熒幕的狗血愛情青春片真的該“壽終正寢”了,這也表明作為曾經青春片的主要受眾的80后、90后的思維與三觀地日漸成熟,他們的青春是正在進行時,為什么要去“懷舊”?生活里的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像《狗十三》《快把我哥帶走》《閃光少女》這樣的“不走尋常路”的青春片,就正是我們的國產青春片應該走的新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