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美術《雨來了》是屬于“造型、表現”學習課型。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廣東地域特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靈活創設學習情景,巧妙鋪設學習渠道,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效利用媒體教學,合理應用微課,使學生對“雨天”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鼓勵學生大膽運用水粉技法表現畫面,整節課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自信快樂的發展,富有靈感的創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有效學習啟發創作敢于創新分享成果
一、巧設情景來鋪墊
在正式開始授課前,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場景是有必要的。情景的設置,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好動、好問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發自內心的喜歡美術這一門課,學習才能有效果。只有設置一些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話題,才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創作,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如果引入精彩,那么隨后的教學流程就能輕松順利展開。廣東長大的孩子,見識最多的風風雨雨,也有一定的避雨經歷。在上《雨來了》這一課時,我緊緊圍繞本節課的主線和生活實際播放雷聲,把學生帶入一個雷聲大作、風雨交加的情景之中。在孩子們正處于如何應對的十字路時,我提出了問題:“你聽到了什么聲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雷聲”。我趁熱打鐵隨手畫出了漫天的烏云,并用生動形象的兒童語言向孩子們打招呼:“哈嘍,我是雨娃娃!你們認識我嗎?你們知道為什么有了烏云才會下雨?”等問題。孩子們踴躍回答后,我隨手用疏密不同的點、線表現了雨中的情景,一場從小雨到大雨,再從大雨到暴雨的過程很快展現在了同學們的眼前,淋漓盡致的教學演示,再現了一場情景教學,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如同親臨其境的感受,為接下來的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透過生活來展開
創作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小學美術課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著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把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指引孩子們領悟美術教育的獨特魅力。例如《雨來了》這一課,我結合廣東多雨的地域特征,通過賞雨、析雨,讓學生深切感受雨中的一切。我先是設計送傘環節,再現了發生在身邊的雨中故事,始終貫穿品德教育,培養學生互相幫助、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再是營造雨景氛圍,引導學生觀察人物的動態及構圖形式;設計回憶、講述雨中情景,為下一環節的動態創作做好了鋪墊。我緊緊抓住孩子們越是貼近生活,越容易接受的心理特征,引導他們設計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畫面,讓課堂生活化,讓生活課堂化,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向往,從而使他們很自然地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發揮最大的能量進行創作。
三、妙用電教來優化
電教媒體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它能科學合理地將教學規律與其他教學因素糅合在一起,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在《雨來了》這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播放下雨視頻和圖片,喚起了孩子們對雨天的回憶,體會到了雨中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并學會從多角度去觀察雨中的一切場景,如:人物、動物躲雨的辦法、雨中人物的衣服、樹木等等。我還通過實物投影,生動的描繪人物動態,一邊畫一邊講解繪畫技法,使學生掌握了雨中打著傘的人物、穿著雨衣的人物及沒帶雨具奔跑著的人物以及心理特征、動態表現,這樣就輕松的解決雨中人物較難表現這一教學難點,讓他們自由奔放地把熱情投入探求新知識的活動中,使他們的審美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真正的發展,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激發了他們的聯想創造能力。
“微課”是根據新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實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也屬于媒體教學的一種表現形式。“微課”記錄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某個重要環節而開展的,是教與學活動中所需要的經典部分,它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片段。在上《雨來了》這一課時,我通過微課
頁
頁
教學,向孩子們解析了怎樣大膽表現“雨”和“雨線”的方法,讓學生對本節課所要掌握的知識點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解決了畫面的構圖不飽滿或者過大、過小等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學生看得清晰,掌握得牢固,在極短時間內,就能快速掌握水粉繪畫的技法和表現形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是課堂效率再提升的有效途徑。
四、合作成果來分享
學生對美術的創作渴望,重在恰當的方法引導。要鼓勵學生勤于創作、敢于創作的好習慣,是一位優秀教師永遠追求的目標。合作學習又是發揮集體智慧的最佳選擇,我為這節課做足了準備。畢加索曾經說過:“每一個兒童都是藝術家”,這是對兒童繪畫真諦的表達。對于學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加以肯定,遇到困難時,稍加點播,鼓勵獨立創作,激發學生有信心做最好的自己。這樣做,有助于打開他們的創作思路,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的用筆,畫出一個精彩的世界。在《雨來了》這一課的動手創作環節,我新穎別致的導入,增強了學生對創作的渴望。我和孩子們來了個親切互動:“孩子們,欣賞了這么多漂亮的雨景,你們是不是有點蠢蠢欲動了呢?老師很想知道,你們準備怎么表現雨中的美景和真情呢?”每六人為一小組,孩子們圍成一團,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見,出謀劃策。十五分鐘之后,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展現在了師生們的眼前。此時此刻,我再次播放雷聲,告訴孩子們,又要開始打雷下雨了,我們來看看又有什么故事發生了呢?很自然就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欣賞、評價的環節上來了。各小組的巨幅畫作內容精彩紛呈,各有千秋,有三三兩兩打傘的,有穿著雨衣彎腰前行的,有推著輪椅急匆匆走的,還有打傘攙扶老人過馬路的等等。再仔細看看樹林里、花村中,有小動物用葉子遮雨的,有小雨滴在植物上、植物歡快跳舞的,有房子、樹木被雨沖洗干凈的等,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孩子們的繪畫能力,更多的是關愛他人、關心動物與環境的美德與品質,教育意義源遠流長。
美術教學是一門藝術課程,要想上好一堂課,不只是你儲備了多少知識,不只是你的繪畫技能有多高水平,而更應該要多多研究學生,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讀懂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表現能力。《雨來了》這節課帶給我的,不只是部級優課的一張獲獎證書,更多的是我對美術教學的熱愛和追求,激勵我不忘初心,重拾大學畢業時的工作熱情,點燃了我對新型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與思考。我將一如既往地和我的孩子們,演繹一場場屬于我導、學生演的大型“舞劇”。
參考文獻:
[1]嶺南版小學美術新課標[M].2011.
[2]中國美術教育[J].中國美術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6期.
[3]中國中小學美術[J].人民美術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