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時代,人類的生產水平和科技水平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除了要適合人類居住,還要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其中,就包括當地的地域文化。人類社會被不同的自然因素賦予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從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環境,而現代環境藝術建立在已存在的不同的人文環境之上,自然就要適應并融入環境。能夠良好地融入當地自然與人文環境并加以創新之方案,方為優秀之設計。對地域文化的良好應用,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文化得以傳承,文明才能繁榮昌盛。
關鍵詞:地域文化;傳承;創新;古為今用
一、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區的差異及其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在長期特定的地理、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不同的地理歷史因素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歐洲,基督教對人們精神的影響形成了哥特式風格代表性的高聳入云的尖塔,而文藝復興時期的對人性的啟迪,使得設計師重視以人為本,景觀人造痕跡明顯,處處體現出對人的智慧與力量的贊美與歌頌,形成如今西方秩序井然的建筑格局。在中東,伊斯蘭教和干旱少雨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我們今天所見以及所想的阿拉伯風情。在日本,有限的地域造就了極高的空間利用率以及建筑的矮小精致。而回到中國,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得中國傳統建筑從古至今貫穿著“人不能離開自然”的理念。同時,中國廣闊的地域同樣造就了南北方不同的建筑格局,北方由于長期屬于國家政治中心,形成了以宮殿為主的莊重威嚴的建筑群;而在南方,由于氣候的濕潤以及商業的發達,存留至今的古建大多是私人的庭院與住宅,設計中能看出更多的是主人的精神與個性,白墻黑瓦的建筑群總是給人以“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
由此可見,地域文化帶給了各個地區不同的風土人情,也使不同的文明得以傳承,我們如今能夠體會到人類文明的豐富多彩,也與地域文化的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二、地域文化在環境藝術中的應用現狀
每座城市,由于地域的不同,留給世人的印象也不盡相同。提及倫敦,馬上就能構想出泰晤士河上的塔橋,大本鐘的鐘聲在耳邊回蕩;提及巴黎,馬上就能聯想到香榭麗舍大街的繁華以及盧浮宮的華麗;提及紐約,馬上就能浮現出華爾街上緊張的工作氛圍和快節奏的生活。在中國,蘇州總能給人以江南水鄉的恬靜,北京總能給人以皇城根下的愜意,上海總能給人以街坊弄堂中的煙火氣,西安總能給人以漢唐古都的盛世遺景。總的來說,一個地方或大或小都有屬于它的地域特色,而環境藝術就是對地域文化的具體體現。
如今大量的環境設計缺乏新意且不能體現出當地的地方特色,缺乏對當地文化的發掘與融入,從一座城,到一個社區,一所學校,一個公園都是如此,形成了如今千城一面,千樓一面的缺陷,早在2006年,馮驥才先生就為此呼吁過“我們的后代將找不到城市的根脈,找不到可以自豪的個性化的文化憑借。當他們知道是我們所作所為——是我們親手把一個沉甸甸的城市生命,變成亮閃閃的失憶者,一定會斥罵我們這一代人的無知。”地域文化的表現不夠明顯,不具備整體性,造就了城與城“撞臉”的尷尬局面,一個充滿商業旅游氣息的老城,加上一個遍布“火柴盒”的新城,成為中國大多數城市的標配。這就是目前國內城市建設與環境藝術正所面臨的問題。
三、地域文化在環境藝術中的創新性應用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地域廣袤,每個地方都有其特色的底蘊,想要充分利用,首先需要對當地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等進行充分了解與發掘,之后將其結合現代科技與審美運用到環境藝術上,能夠滿足應有的使用需求,方為優秀的設計,方能體現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提高辨識度。
(一)與自然環境地融合
在進行環境設計時,首先考慮的是當地的自然環境,建筑充分融入到自然之中,是對自然的合理利用與尊重,這一點,松花江畔的哈爾濱大劇院就進行了完美的詮釋。作為一座文化性建筑,劇院的設計實充分了解并利用了當地的自然風光。松花江畔的北國風光無須高大的建筑與其爭艷,設計師以劇院周圍的濕地風光與北國冰封的自然環境為靈感,整棟建筑宛如靈動的白色絲帶,匯入冰封濕地的白色地平線,成為了它的一部分。在富有現代感的同時完美地保護了周圍的自然風光,甚至為其增添了些許光彩。
當建筑接近自然,就應當充分利用自然,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不破壞自然,能夠使人更好地與自然交流的環境設計方能稱之為藝術。
(二)與人文環境的融合
位于城市內的建筑大多面對的是我們的先輩創造的人文景觀,在大規模建設新城的今天,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新建筑與老城之間的沖突。中國擁有大量各具特色的人文環境,其中不乏有新建設施遇上歷史建筑的情況,而位于古城蘇州
的蘇州博物館便是其中的成功典范。蘇州博物館是設計大家貝聿銘親的封刀之作,這座建筑很好的化解了兩者的沖突。在蘇州博物館一墻之隔之地就是蘇州園林的代表——拙政園,為了融入這座歷史瑰寶,博物館一改大多數同類建筑的高大莊重,采用“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最高點僅為16米,在其中大量運用蘇州園林元素,并采用白墻灰瓦的水鄉色調,完美地融入了周圍文化底蘊厚重的歷史街區,同時為了保證展廳面積,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可以稱得上是尊重歷史、古為今用的典范。
(三)與城市文化的融合
城市文化是每一座城市的名片,其中涵蓋了城市產業、著名景點、建城歷史、市樹市花等等的方方面面,而環境藝術為了突出當地的地域特點,務必要仔細考慮研究這些元素。這些元素大多出現在城市廣場、城市雕塑、文化建筑、地標建筑等公共場合之上。
在山東省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省會濟南的泉城廣場與青島的五四廣場,兩座廣場中央的城市雕塑分別代表了兩座城市的核心文化。濟南的“泉標”取自篆書“泉”之神韻,三股代表泉水的造型蜿蜒向上,生動表現了泉水是濟南市的核心標簽;而青島五四廣場的雕塑 “五月的風”,取自因青島而起的五四運動,這場代表中國新民主革命起點的運動,如同紅色的旋風掠過中國大地,雕塑造型也就做成了紅色的旋風形狀,突出青島市的文化核心。這兩者都是環境藝術反應所在城市歷史文化的代表。
環境藝術與城市文化地融合在文化性建筑中應用最為廣泛。設計大師扎哈·哈迪德留在中國的遺作之一長沙梅溪湖文化藝術中心,就用現代結構的簡約靈動結合了湖南省的省花芙蓉花的元素,整棟建筑蜿蜒潔白,從空中俯瞰如同梅溪湖畔一朵巨大的芙蓉花,完美地將湖南省會長沙的風采展現了出來。
城市文化作為地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是許多環境設計工作者經常考慮的方面,城市歷史與所在地域決定了城市文化,每座城市的城市文化不盡相同,才有了每座城市不同的風采,將環境藝術與之相結合,才能夠體現出每座城市的與眾不同,從而解決“千城一面”的問題。
四、結束語
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今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優秀而又獨特的地域文化想要不被遺忘,就需要我們將它結合新技術,融入新生活,賦予新意義,使它們以一種熟悉而又全新的姿態呈現在我們的世界里,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
參考文獻:
[1]孫冰.地域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滲透[J].北方文
學,2019(4):179.
[2]曾祝睿.地域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J].大東
方2017(12).
[3]李軻.傳統文化在環境藝術中的傳承與運用[J].青春歲月,
2012(18):41.
[4]劉誼.地域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承[J].北京農業,
2014(12):23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