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萌芽、發展到80年代開花結果的一種思潮,它的矛頭指向傳統哲學中的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經驗主義等等,是一次徹底的反傳統、反權威的歷史發展潮流,促使當時的人們轉變以往僵化封閉的思維方式,向思維革新、拓新知識,實現與科學交融的新局面。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反傳統、革新
一、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
后現代主義盛行于西方世界,主要是對現代文化哲學和精神價值取向進行解讀批判、解構和重讀的一種哲學思維方式和文化研究態度,在另一個角度來看,后現代主義也可以說是20世紀30年代所孕育的現代主義的延續與反思,后現代主義在美術領域也有廣泛的意義,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歐美各個國家繼現代主義以后的一種前衛的、超前意識的美術思潮。后現代主義的主流意識和思維模式雖然有與現代主義相背離的一方面,但經過認真考察研究,后現代主義思潮中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理論以及違反藝術規律的實踐性,追其本源,和現代主義是相通的。從實質上考量,后現代主義是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人們已經熟知的觀念重新排列組合,重新詮釋得以發展,并將其中一部分適合新時代發展的因素整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繼承發展。但是與現代主義不同的是,后現代主義思維更加活躍,更加無所顧忌的表達自身個性,甚至于是肆無忌憚的無個性表達,將原本的藝術風格加以扭曲、放大,更加夸張的改變,以至于拋棄了原本意象。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后現代主義無論從思想領域還是創作領域,都是對現代主義的繼承與發展。
二、后現代主義的顯著特征
后現代主義美術的特征也凸顯出來,首先是一個非常重要突破就是藝術企圖突破審美的范疇,試圖從傳統的審美領域里面跳躍出來,并且將藝術與生活的關系越拉越近,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藝術逐漸融入到生活中,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意識文化。其次后現代主義從本質上來講是從傳統藝術、現代主義的形態學范疇轉向方法論的一種理論新思維,主張是用藝術的思維來觀察世界,用藝術表達多種思維方式,并且強調主觀情感的重要性,突出主觀情感轉向客觀世界的一種表達方式。最后,后現代主義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對個性和風格的不在乎,甚至達到敵對的態度,與工業機械結合,主張廣泛的運用大眾傳播媒介,倡導藝術平民化,人人都參與藝術。
三、后現代主義藝術的發展與風格
“后現代主義”是不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革新呢?大多數西方研究學者認為塞尚是現代藝術之父,而杜尚是后現代藝術的開創者,波洛克是后現代藝術的啟蒙者。我認為后現代主義藝術可以說是對現代藝術的一種超越、一種跳脫,因為它最本質的哲學理念發生了變化,后現代主義藝術在藝術創作中的突破和表現也是前所未有的,其基本思想是追求自由的精神,換句話來講,這也是對現代藝術進行批判的一個出發點與落腳點。不滿對傳統藝術觀念的束縛與限制,不愿藝術創作毫無創新性,在作品中也深深表達了對傳統藝術創作的抵觸性,尋找不受任何束縛的新的藝術形式。
后現代主義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杜尚。他從一名新藝術形式的追隨者到顛覆一切審美趣味的藝術家,改變了美國甚至整個西方的藝術觀念。1917年,杜尚將一個小便器屬上一串英文字母送往紐約獨立美術家協會美展展廳,并將作品取名為《泉》,當即引起了藝術圈的強烈反應,杜尚解釋為一件普通生活用具賦予它新的標題,使人們從新的角度和新的思維去看它,這樣,它原來的意義就完全消失了。我認為這一方面表明了他對傳統藝術形式的一種嘲諷心態,同時也表明了他努力找尋一種新的藝術創作途徑。杜尚的另外一件作品是在《蒙娜麗莎》印刷品上,給畫面主人公加上了兩撇小胡子,以表明對傳統繪畫形式的一種顛覆、一種蔑視。在杜尚以后,“現成品”成為了藝術界創作的一種新的形式與方法,藝術與生活的界限開始逐漸消失,杜尚也被稱為后現代主義的鼻祖。
后現代主義藝術也給予我非常大的啟示,藝術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只有創新才是真理。隨波逐流的藝術只能是復制與疊加的產物,只有找尋自己的風格,人人都在努力地創作新的藝術形式,我們的藝術才會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當下的獨特和不被理解可能是非常艱難困苦的,但是如果理念正確、方法正確、途徑正確,那么終將會被人們所接受,一時的困境可以自己承受,當整個藝術領域都遭受到困境時,那便是如雷灌頂了。
作者簡介:季夢茹(1994-),女,漢,山西太原,研究生在讀,山西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為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