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格羅塞曾在其著作《藝術的起源》“結論”一章中寫道:“倘若我們不能在裝飾物的形式和材料上找出一點線索,我們有時候竟難決定某一特殊圖樣的淵源。” 工藝美術品的裝飾圖紋、范式、風格在東西方歷史上的各個不同階段曾經留下淵藪可陳的印記,并在當代工藝與設計舞臺上不斷以復興的姿態重現。不同地域、民族由于其地貌環境、材料、社會背景的區別,締造了風格迥異的工藝美術文化及風格。
關鍵詞:裝飾圖紋;藝術風格;材料;環境
一、裝飾藝術風格的文化功能
《設計史鑒》(審美篇)中將中國傳統工藝范式提煉出二十六種,這二十六種范式是中外工藝美術史上其他器具范式的最早框架和模仿對象。其中涵蓋了陶器中的三足鬲,青銅器中的爵,木工藝中的明式家具扶手圈椅等。設計事物的價值在于“實用功能”之上的“文化功能”即“適人性”,包含三個層次,即(1)滿足使用者舒適功能的設計;(2)愉悅功能;(3)審美功能。關于實用性與適人性的討論,是傳統工藝美術范式中的核心論題,它決定了一種范式如何產生,在何種情況下產生,以及何時被淘汰,為何被取代。例如新石器時代的姜寨尖底瓶(圖1-1),其結構如橄欖或紡錘,其余部分由罐狀開口、細部頸圈、雙側耳及尖錐狀底部構成。作為汲水器,罐口可同時進水和排氣,細窄頸部可防止瓶腔內的水流出,其尖底設計與石器時代桌幾未出現,地面不平整有關。其結構特點在于:(1)減少汲水時瓶在水中翻轉的摩擦力,易于提拉;(2)將瓶體插入泥沙中平穩安置。
與之所相對應的,在西方工藝美術文化中,尖底瓶范式亦曾通用。例如尖底陶瓶的器形在古代美洲的印加文化彩陶工藝中出現,它繼承莫奇卡文化的傳統,又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這種雙耳小口尖底瓶,造型精致、風格優雅。使用動物紋或者幾何紋裝飾,幾何紋更常見。這種范式上的相似性,是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勞動人民基于使用功能的關照所習得的共性。隨著桌、幾、案的出現,盆、陶壺、缽、豆、碗、三足鬲、罐、尊、杯、盂等易于放置在平面上的器型范式取代了尖底瓶和圓底瓶,成為主流。
二、文化交融與裝飾藝術風格
漢末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傳入我國,人們的坐姿由跪坐逐漸演化成雙腿自然下垂的坐姿,亦顛覆了傳統家具設計的范式體系。 其次,中西文化的交融所帶來的中國乃至西方各自工藝美術范式的影響數見不鮮。例如18世紀中期起源于法國,流行于歐洲的羅可可風格,以纖細、輕巧、華麗和繁縟裝飾著稱。其誕生原因一方面由于當時法國社會工商業的大力發展,社會經濟條件和物質生活進步,王公貴族窮奢極欲,在法國到處建筑華麗的宮殿,內部裝飾則體現當時宮廷女權高漲時特征,即注重繁縟精致,纖細秀美的裝飾效果,是巴洛克藝術風格走向極端的結果。另一重要原因,由于18世紀歐洲普遍受到東方藝術的強烈沖擊,東方情調、中國情調在陶瓷工藝、染織工藝、木工藝、金屬工藝中都受到模仿,因此羅可可風格亦被稱為“中國裝飾”。反觀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清代時期,清初恢復了農業、手工業生產,在雍正、康熙、乾隆時期曾經經歷過極具繁榮的階段。其中, 景德鎮成為清代陶瓷燒造中心,康熙時期的紅釉又稱“郎紅”,另有“康青五色”“素三彩”,雍正時期“粉彩”成就最為突出,色調柔和淡雅,筆力精細工整,乾隆時期“琺瑯彩”色澤晶瑩、質地凝厚,花紋有微凸起堆疊之感,裝飾畫法極為精細,追求華美艷麗的宮廷之氣,原料上早期使用進口原料“蘇麻離青”,晚期用料已能自行燒紙。以上幾種工藝都代表了清代工藝美術風格的一隅,這種奢華妍麗的風格受到褒貶不一的評價,一種極端頌揚,頌揚其工藝的精湛;另一方面亦被批評過于繁縟、堆砌,缺乏格調。清代陶瓷工藝自雍正之后走向衰退,清代晚期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中國工藝美術品大批流往海外。然而中國清代的工藝美術風格整體上依然影響了18世紀歐洲的工藝風格,羅可可風格與其的共同之處在于纖細華麗的繁縟裝飾,可見中國風格對于西方的滲透和影響是古已有之的。比羅可可風格出現更早的17世紀巴洛克風格中,在荷蘭甚至曾出現單純模仿中國瓷器為特色的制瓷中心——“德爾夫特窯”。這種風格和工藝上的模仿風氣,亦與明代對外交往的頻繁密切相關。鄭和在永樂、宣德年間七下西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達東非、紅海。當時的政治制度鼓勵對外開放,明成祖朱棣一方面派遣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另一方面派遣陳誠出使西域。另外,15-17世紀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人1551年占領馬六甲,愈甚渴望與中國往來。開放的政策為工藝美術風格的交流碰撞創造了契機和橋梁。一方面中國工藝風格影響了西方工藝風格,另一方面西方的工藝原料、裝飾圖紋流入中國,帶來新的裝飾思路和靈感。
參考文獻:
[1]王琥.設計史鑒[M].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10.
[2]張夫也.外國工藝美術史[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38-
45.
[2]校級科學研究項目,名稱:環巢湖地域性環境景觀生態設
計研究,編號:201914SKA025。
基金項目:校級科學研究項目,名稱:設計藝術研究中心(籌),編號:KYJG201811R。
作者簡介:崔佐卿,合肥職業技術學院;許雁翎,合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