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藝復興對西方有重要的意義。它是西方人文主義復蘇的重要轉折點,從文藝復興開始,西方人逐漸形成自我為中心地看待世界的角度,一批主要有革新意義的藝術家涌現出來。本文將從科學性、自我意識、與中國的對照以及文藝復興中的叛逆談起,討論西方文藝復興中自我意識的覺醒道路。
關鍵詞:自我意識;科學;精神
一、信仰精神到信仰科學的轉折點
原始的團體信仰的發端是蒙昧的,盲目的,和因無知而產生地對這個世界懼怕敬畏;而科學的發端是閱讀的、知性的。中世紀為止流傳的故事相當具有精神性質和幻想色彩,《荷馬史詩》《神譜》等神話正是西方人通過幻想試圖解釋這個世界,但是文藝復興對知識的普及和崇尚讓當時的人找到更可靠解釋世界的方法。哥白尼、伽利略、薩維留斯等人著述不斷,信仰崩塌的速度加快了。從美迪奇家族的書房畫像、興建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勞倫齊阿納圖書館以及家族對文學和藝術的贊助中不難看出當時的意大利有一股崇尚知識的潮流。這種崇尚知識的風潮從意大利擴展到歐洲,與舊勢力抑制思想的做法針鋒相對。
盡管這一時期的科學意識還處于一種萌芽階段,但是通過知識傳播,科學的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被人們相信。此后承接了文藝復興的啟蒙運動更加發揚了這一點,意大利人脫掉了舊世紀的外衣,露出了新世紀的面孔,引領了啟迪歐洲人民思想的潮流。
二、自我意識的萌芽
那么這種條理清晰、有據可循的思維方式是否是文藝復興的新發現呢?早從古希臘羅馬開始西方人就善于運用辯證的、二元的觀點看待世界。希臘羅馬的繁榮使其代表文化也空前繁榮,古希臘時期就產生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等信仰哲學、理性的認識世界的哲學家;但從君士坦丁大帝公元313年承認單一信仰合法信仰開始,很快到5世紀舊思想的勢力就大到覆蓋中世紀時期的地步。中世紀長達10世紀之久,人們用超驗思想思考問題。直到14世紀,借助復興希臘羅馬的理性風尚,當時的人們表達了自主產生的對傳統的叛逆:否定被灌輸的信念,尋找自我真正相信的理論。
這種反叛的相信自我的行為被當時代的社會力量代表美迪奇家族無意中培養了。藝術文學中表達自我意志的愿望被放大,并且相互競爭、愈加豐富,成就了文藝復興中核心的人文主義思潮。
人文主義是種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念。例如在15世紀的佛羅倫薩,一批重要畫家見證了透視法的誕生,一方面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另一方面則表現了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的一面:通過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畫面運用透視法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審美傾向。這一時期解剖學、光影塑造也受到藝術家的廣泛關注。以揚·凡·艾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為代表,畫中對透視法和鏡面折射的運用,以及不同質感的描繪和力圖窮盡細節的表達,正是文藝復興中一種崇尚現世的觀念。與中世紀夸張、變形、精神性的表達手法不,文藝復興開啟了一種注重現世的藝術,也就是古典藝術。文藝復興是整個古典藝術最為圓滿的時期。而《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也為后來的尼德蘭風俗畫派種下種子。
在當時的畫面上,個人性質的解讀大膽的顯露出來。以喬托《哀悼基督》為例,畫面中使徒與基督的對視中附帶了前所未有表達的悲傷情緒,使徒圍攏、托舉基督,似乎不愿基督離去;天使和使徒的夸張動作也表達了一種無聲的悲哀。喬托被譽為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開創者,從他開始的畫中神被賦予了人的表情動作,拉近了神與人的距離,繪畫中的人文主義表達得到進一步探索。
三、與中國繪畫中自我意識覺醒的對照
中國歷史上,自我意識的覺醒是在3世紀的晉朝,與西方君士坦丁大帝處于同一時期。由于社會的動蕩、朝代相當頻繁的更迭,人們希望個人的存在得到肯定,有排遣自我作用的山水畫登上歷史舞臺。
而中國傳統繪畫和西方傳統繪畫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以秦漢時期的畫像磚為例,四川成都畫像磚《弋射收獲》從下到上設置了不同場景,畫面三分之一處是地平線,向下是刈麥勞作,向上是彎弓射雁和群魚荷花,整幅畫被道路串起而引領觀者在畫中游覽前行。《弋射收獲》代表中國人畫面的空間表達形式,即具有相當強的可讀性和游覽性,到魏晉時期的山水畫更彰顯了這一特點。中國人追求個人意志的表達是含蓄的寄情山水,用散點透視表現畫面的深遠意境;而西方在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是焦點透視,以主觀的表達方式繪畫。
中國山水畫深受老莊思想影響,而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藝術作品深受希臘時代理性思維的影響,兩者源頭不同,盡管都是自我意識的覺醒,但表達方式卻各有特色。
四、文藝復興的叛逆精神
繪畫是人類的特有活動,其他動物目前還沒有發現具有繪畫的行為。標記領地和食物是目的性很強的本能,并不能算作自娛自樂的繪畫藝術。同樣,主動否定一件事,批評一件事也是人類特有的行為,換言之是人性化的行為。如果說文藝復興是對歐洲藝術的一場叛逆并由此發揚了人性,現代藝術的舞臺也是不斷叛逆的舞臺。以1912年杜尚對巴黎的藝術世界轉過身去[1]為例,人們又從古典主義“畫得像”的藝術標準解放出來,邁上探索單純的形式美等不同藝術領域的道路。每一次叛逆,都是人類社會中藝術對自己深刻的發問:當時代的藝術家就肩負這樣的叛逆而有啟發性質的革新。
但是任何一次藝術革新都要對自我進行探索。不斷創新是藝術生命力的源泉,自我表達是藝術的職能。文藝復興開啟了一直延續到現當代繪畫的大門,其歷史重要性值得我們反復回望。
參考文獻:
[1]王瑞蕓.杜尚訪談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222.
作者簡介:高梓藝,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油畫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