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書法歷史的長河中,蘇軾不僅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還是一位盛名遠播的書法大家,他在詩、文以及書法理論方面都有著較高的藝術成就。蘇軾的書法,造詣極深,自成一體,自宋代起就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習蘇軾書法蔚成風氣?!逗程穭撟饔谄湔巫顬槭б?、生活苦難最多的時期,同時也是他藝術成就最為輝煌的時期。
關鍵詞:蘇軾;《寒食帖》;行書特色
一、蘇軾與《寒食帖》
(一)蘇軾生平
蘇軾(1037—1101),漢族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當今四川眉山)人。蘇軾是宋代“尚意”書風的領軍人物,蘇軾為后人留下了《人來得書帖》《令子帖》《陽羨帖》《寒食帖》等一些優秀的作品,其中《寒食帖》是其書法創作形式表現最為突出的一件作品,元代鮮于樞將其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二)《寒食帖》簡介
《寒食帖》別名《黃州寒食詩帖》或者《黃州寒食帖》,書法墨跡本,長卷,紙本,橫18.9厘米,縱34.2厘米,全文共有17行,共有129字,原來是屬圓明園收藏的,現今收藏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院。
二、《寒食帖》藝術特色的分析
(一)“我書意造本無法”
蘇軾有云:“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追求”,他將“意”作為書法創作的重點,注重內在的精神追求與主觀情感,將自己的心境寄情于筆墨之間。蘇軾提倡書法藝術創作的自由與隨意的精神,他強調作書時隨意率性的創作心態,不滿過度的追求法度。
(二)用筆:自由率性
蘇軾的書法在用筆的技巧方面很是自然率性,不拘泥于摹古,更推崇自由靈動。他用筆多取側式,結體扁平稍肥,他的書法端莊有靈動,剛健含婀娜,字形的大小錯落有致。
從用筆上,豐滿粗壯的點畫大多源自顏體,下筆干脆且飽滿。此帖用筆或中鋒、或側鋒,變化多樣,筆斷意連,且多取側勢,擅藏其鋒,縱觀全帖,筆鋒略向左側傾斜,這可能跟蘇軾的握筆姿勢有很大的關系,他采用“側握筆”的方式,下筆時手腕離紙比較近,蘇軾正是充分運用了中鋒與偏鋒,才使得《寒食帖》的整幅作品富有節奏感,姿態橫生。
(三)結體:錯落有致
從結字上看,字形大小不一,有扁有長,參差錯落,字體的包圍結構方正舒展。而從《寒食帖》的整幅墨跡作品上來看,全文的字形大多呈現橫勢,左低右高的取勢讓字形更顯其結字的獨特性。觀其特點,一方面就是扁平,從整篇作品看,蘇字傾向扁平的趨勢,將扁的結構發揮到了極致,如“空”“惜”等字。第二方面就是懸針法,整篇文章大多用的都是短畫,而懸針則又是文中的一大特色,筆畫雖然細,但是剛勁挺拔,婀娜多姿,如“中”“葦”“紙”“年”, 給人一種行云流水的感覺。第三方面就是字形大小懸殊,字中的疏密一反常態,筆畫多的字與筆畫少的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有輕有重,參差錯落,變化多樣。雖然用筆有輕有重,字體有大有小,很多的書法家都有這么一個特點,但在同一幅作品中,字體的大小懸殊差距如此之大的,那蘇軾可算是獨樹一幟了。
(四)章法:起伏不定
章法布局上,從開始第一行到第七行結束,整體布局略顯疏朗,行列分明且波動幅度小,是作者壓抑自己內心苦悶情感的反映;而從第八行到最后“死灰吹不起”,字體明顯的放大,整體布局比起前半部分顯得更加的緊密,書法線條也隨之變化萬端。
蘇軾創作《寒食詩》時,一揮而就,洋洋灑灑,自然率性,并沒有過多得考慮,這正符合蘇軾所追求的自由創作的狀態。在章法上,全隨心意而為,猶如天成。此帖是蘇軾書跡中整體感較好一篇,通篇從開始到結束,字形起伏變化由小到大,書寫速度由慢到快,自然生動,渾然天成,形成了強烈的節奏感。
三、蘇軾行書藝術特色及其產生的影響
蘇軾作為北宋“尚意”書風的領頭者,在中國書法發展歷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蘇軾的書法思想不僅在宋代的書法上取得了崇高的地位,而且對后世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蘇軾.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3.
[2]曹寶麟.中國書法簡史宋遼金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
社,2002.
[3]蘇軾.蘇軾文集.[M].上海:中華書局,1986.
[4]曹士東.蘇軾書法研究[M].合肥:合肥大學出版社,2014.
[5]邱振中.筆法與章法[M].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12.
[6]蔣勛.蒼涼的獨白書寫:寒食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
社,2010.
[7]黃庭堅.山谷題跋[M].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8]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王琳祥.蘇東坡謫居黃州[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10]趙權利.中國書法家全集·蘇軾[M].天津: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4.
[11]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上)[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
社,1979.
作者簡介:龐迪(1994-),女,山東淄博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術學書法,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