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感悟”“體驗”這兩個詞語是語文教師使用極多的,感悟指對課文有了接觸而引起思考;體驗指通過讀、說、寫的實踐。通過讀、說、寫的親身經歷,對課文中的人與物、事與景有所認識有所感觸。課文讀得越多,感悟越深,感受就越多,體驗越有價值,寫出的文章就越精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篇文章,讀得多了,自然見其意義。反之,如果讀得不透,課文中豐富的語感和內涵是體會不到,悟不出思考與感受,也就寫不出好文章來。
關鍵詞:語文教學" 教學設計" "提高質量
讀懂一篇課文大致可分為初讀、細讀、熟讀三個階段。初讀是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是為了培養學生語言材料提綱挈領獲取主要信息的能力。細讀是對課文的重點細細地讀,課文重點往往是全文的精華所在,細細地讀,讀出課文的情味,繼而細細地思,思它在全文的地位、作用與整體的有機的聯系。熟讀領悟是讀中的最高層次,此時,學生對課文已經融會貫通,感情已得到熏陶感染,說出自己的感悟和體驗。
一、語文教學中常用的環節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自學生字,初步說說課文敘述的事、人物等內容。
(二)細讀課文,理解重點段落及語句。要求學生研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品詞析句,說出思考、感悟,寫出感情體驗。
(三)熟讀成誦,體驗情感。要求學生在讀中情感得到升華,從而掌握文中的思想與哲理。
如:教學《林海》的教學設計,首先是啟發談話,讓學生領會林海的神奇、廣闊、美麗、蘊藏寶藏和永恒的生命力。其次,范讀課文,看錄像片了解大興安嶺,理解“林海”的含義;再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走進“林海”的感受,說給同學聽聽;再次,默讀課文,說說你看到的美麗景色,哪一處最能吸引你,寫一寫、畫一畫,把你認為寫得最好的句子,讀給同學聽聽。再讀、寫、議課文的重點部分:讀、寫、議“嶺”的小節,說說大興安嶺的嶺美在哪里;讀、寫、議“林”的小節,理解“林”和“海”的相似之處,使之稱之為林海;讀、寫、議“花”的小節,比較句子體會美。最后,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并引導背誦,整體回顧,體會感悟課文中心,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特點。
二、教學設計始終以讀、說、寫貫穿課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議中思考探究
如《雨中》教學中,品詞賞句——領悟美這一環節中,指導學生研讀課文,通過質疑促讀,讀中解惑,既培養了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又使學生在讀中深入了解課文意境。
(一)讓學生大聲讀課文,指導學生邊讀邊動手在文章中勾畫好詞佳句。
(二)教師引讀佳句,通過朗讀你覺得哪些語句寫地美?美在哪里?小組研讀、探究,匯報結果。
(三)感情朗讀,提出問題:你讀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使你感動?從中你體會了什么?讀讀、議議讓你感動的地方。
讀、說、寫的訓練,寓教于樂,把學生引到“快樂、激動、求知”的狀態中,不僅使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而且實踐了體驗性教學,讓學生體會到了語文學習的魅力及自主探究、自悟自得的快樂。
三、構建生活的課堂,提高課堂生活質量
提高課堂質量是現代生活教育對課堂教學的一種追求,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寫故事”充分地進行了語言實踐活動。
如小學語文教材《新型玻璃》的教學設計,把感性的實踐的活動方式引到語文課堂,使教學的要求成為學生成長的需要。
案例:
師:同學們,見過推銷員如何推銷商品嗎?生:上次,我和媽媽去商業大廈,一位營業員阿姨拉住媽媽,給媽媽介紹了一種化妝品,說這種化妝品能減少皺紋、抗衰老,媽媽就買了一瓶。
生:我從電視里看到了許多商品廣告,推銷多種健身器材、保健品……
師: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推銷員好嗎?推銷什么?新型玻璃。要想當好小推銷員,首先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誰讀熟了誰就拿到了當推銷員的入場券。只把課文讀熟還不能成為好的推銷員,還應該了解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這樣推銷時才能講清楚,吸引顧客。接下來我們開始推銷新型玻璃,還要評選出最佳推銷員。請看最佳推銷員的標準:
(一)能說清楚某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
(二)推銷的語言要流暢、吸引人。
而后,學生進行評價,教師認真聽。學生有滋有味的介紹,并爭先恐后的評價,是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最后,讓學生寫下來介紹的內容。這節課教師通過讀課文(讀故事),推銷新型玻璃(講故事),寫下來介紹內容(寫故事),在快樂中完成了學習內容。教學伊始,話題并不直接指向學習目標,卻由此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讓學生在一個自由空間,表達著自己的生活經驗擴大發展主體的實踐的活動范圍。
以讀為本,讀中探究,研讀感悟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學好語文。
作者簡介:鄧云(1971.8.13)女,廣東省茂名市,哈爾濱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本科,職稱小學一級,哈爾濱市南崗區鐵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