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前,書法已經脫離了古典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狀態,日常生活中,人們已普遍不使用毛筆了,書法藝術要在今天生存和發展就不得不強化與提升書法創作,也就是要強調創作的原創力。具有前瞻性、原創力的書法創作才是書法藝術的出路,而不能僅僅停留在臨帖、一味地模仿古人上。因此,本文就書法創作觀相關問題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書法;創作;探索
書法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在創作的本質與規律上是相通的。書法創作必須經過模仿、吸收、積累、取舍和升華的過程。書法創作的前提條件是繼承傳統,只有在此基礎上才有理由去談創作,才能對當代文化藝術思潮和審美取向作新的認識和構建,才能符合書法創作的發展規律。書法創作中人性因素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創作者自身的人生體驗,情性氣質、審美取向,以及對藝術誤解成熟度,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創作的成效,左右其個人風格的形成。書法創作風格的多樣性和作品精品化,是整個時代書法創作繁榮的特征和標志,作為書法創作者應當在具備過硬基本功的基礎上,求得新的發展,找到歷史、時代、個人之間的交匯點,從而構建出具有鮮明風格特征、時代氣息和深厚傳統文化根底的書法藝術品。
我的學書歷程大致經歷了繼承、積累、求變的過程。作為一名書法家在創作上必須具備臨帖能力、姊妹藝術營養的綜合吸收能力、創新求變能力,當然,作者的才情與靈感也十分重要。
對于創作來說,臨摹是最好的基本功訓練,無論是對臨、默臨還是意臨都是學習和積累。有人說:臨摹等于“拿來主義”,此言實不為過。臨摹的目的和意義是為創作服務,不臨摹等于“府中無貨”,談何創作?臨摹時一定要找到感覺,最忌死臨,感覺對了則心手雙暢,感覺不對則怎么臨也不像。在選帖上,我認為必須選擇符合自身口味與條件的字體,見圖一,好比餐桌上的菜和服裝店里的衣服,你喜歡什么就吃什么,哪一件適合你就選哪一件。
當積累一些臨帖基本功之后,可泛臨一些個性較突出的古代經典書家的作品。缺什么補什么,線條僵硬者可選些線條奔放流暢的字來臨,線條飄弱者可選一些厚重雄強的字來臨。我初期臨習顏、柳,隨后臨習米元章行書,以及元、明、魏晉小楷和漢隸,在此基礎上,同時交替臨習王鐸、傅山、黃庭堅、懷素等法家墨跡,并對其字形特征、筆法等進行剖析、比較,做深入的研習。我采用分解臨摹的方法:讀帖→重點臨摹筆畫→重點臨摹結體→通篇臨摹的過程。分解臨摹法最大的優點是便于記憶并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臨摹就是儲備,臨摹越廣儲備就越豐富,應變能力就越強,日后的創作中就越能得心應手。欲速則不達,臨摹需要耐得住寂寞,只有通過臨摹的長期積累和儲備才能為書法創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書法之所以能成為一門仰之彌高的藝術,取決于它所承載的深厚的文化內蘊,而形式與筆墨僅是一個過程。它的價值在于看它所表達的作者情感的多少。書法最主要的是寫出自己的感受,而要表達這種感覺同樣需要一定的載體,這就是書法千年的傳統血脈以及書寫者自身多方面的修養。當人的精神修養和表達的形式與書法作品融成一體時,就會達到最高境界,出現精品,這就是為什么歷史上會留下經典之作的緣故。而古人恰恰最注重修養二字,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既是書法大家又是一代文壇巨匠,詩詞書畫無所不能。創造“米點皴”的大書法家米芾在繪畫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古代大家是我們學習的楷模,留給了 我們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和營養。可以說,書法是一個人文化知識、品格修養、心性情趣的綜合體現。優秀的書法作品需要情感的融入,個性的表現和學養的支撐。我們常常要談及“字內功”與“字外功”的概念。字內功就是學識,是與書法直接相關的那些功夫,如技法、藝術理論、書法史、書寫材料等;字外功也就是修養,是與書法不直接相關的書外功夫,如中國文字學、文學、哲學、美學、建筑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以及閱歷、見識、道德修養等。宋陸游有“功夫在詩外”之說,今天的書法界,人們也提出了“功夫在書外”的意見。簡經綸《書法漫談》中說:“蓋字本為文人之末技,而書字之本,在能書處求之,乃為上乘。”綜前所言,只有真正具備學識與修養的人,其心神才可致遠,其書法方可進入佳境。
在書法創作上,我提倡并注重作品的原創性。學習書法的目的和意義在創作。藝術創作就是自我的表現,而不是抄襲和拼湊。當你面對展廳內千篇一律,風格雷同,毫無創意和個性的書展,不覺得有些失望嗎?社會在進步,應該提倡對各種藝術風格的探索,創作出既有時代特色又有個人風貌的作品。隨著書法事業的發展,書法作為藝術品正在越來越多地進入藝術展廳。其展示和欣賞的功能不斷升溫,創作方式也在不斷創新。我認為,任何風格的書法創作都不能急于求成,不能離開對傳統的深入研究,不能偏離書法三要素:結體、線條、章法。當激情、靈感以及強烈的個性與豐厚的學養、扎實的基本功融合于一體時,才能創作出好作品。我喜歡在早晨寫小楷,推開窗門,整理好書案,通過研墨讓心情自然放松入靜,找感覺。如果感覺不對,我會到公園走一圈再回到書房,盡量把心緒調整到最佳狀態,心無雜念才能出好作品。深夜是我創作草書作品的最好時間,四周寂靜無聲,呈現在眼前的是“黑”與“白”的世界,只聽見筆毫與紙張摩擦的聲音,我的諸多自認為相對滿意的作品都在夜間完成。我的草書創作感性多于理性,強調將書法藝術語言與詩意的融會貫通。用筆大膽果斷,有提有按,節奏明快,輕重徐疾并進,中鋒側鋒并用,線條長短搭配有粗有細,用墨干、濕、濃、淡、焦結合,兼用漲墨,通篇一氣呵成。追求大氣、豪放、飄逸、靈動的藝術效果。草書創作在書寫內容上我都選擇會背誦的比較大氣或優美的并能領會其大意的詩詞,這樣有利于作品整體氣脈的貫通和藝術語言的表達。我一般不寫不熟悉的內容,因為草書創作不宜看一字寫一字。“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之類的詩詞其文本意境不宜用草書創作,可用行書、楷書或隸書往安靜、趣味性方向創作;毛澤東《沁園春·雪》以及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大氣奔放的作品都可以用草書創作。其實音樂也一樣,好比劉歡演唱的《彎彎的月亮》不可以用王宏偉演唱《西部放歌》的調子來演唱一樣。草書比其他書體更能抒發情性。我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心手相應,在和諧自然的書寫狀態中,將飽滿的激情貫穿于創作的全過程。力求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見統一,無矯揉造作,生搬硬套之習。
結語
這間不足十五平方米的書齋——養硯齋,雖然小了點但卻是我心靈的一片凈土。我喜歡書齋這樣的氛圍,我感受到了筆墨的樂趣,常沉醉于一點一畫之中,書法的融入使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張繼.我之當代書法創作觀[N]. 解放軍報. 2014-07-14
(011).
[2]王偉林.“展廳效應”下當代書法創作之失[N].中國藝術
報. 2016-09-05 (005).
[3]張天弓. 談談當代書法創作[N].美術報. 2014-02-08
(030).
[4]叢文俊. 當代書法繁榮下的缺憾[N].中國書法報. 2019-
02-26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