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藝術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教育意識不斷提升,民間藝術的教學重要性受到越來越多人所認可,各大高校積極順應社會發展需求開設傳統文化藝術課程教學,給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提供了更多保障。鼓舞做為一種具有悠久發展歷史的民間舞蹈,現如今已經廣泛走入到高校舞蹈課程體系中,其類型多種多樣,包括苗族鼓舞、壯族銅鼓舞等,是國家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以壯族銅鼓舞為例,結合筆者多年從事高校舞蹈教學工作積累經驗,就壯族銅鼓舞的文化蘊涵及社會功能展開了初步探討研究,以期促進我國高校壯族銅鼓舞教學的進步發展。
關鍵詞:壯族銅鼓舞;社會功能;文化蘊涵
近年來,我國高校藝術教育的工作發展十分迅速,壯族銅鼓舞作為銅鼓文化與壯族文化的有機結合體在高校藝術舞蹈課程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此民間舞蹈起源于邱北、馬關、西疇、富寧、麻栗坡、廣南等文山州內壯族村寨,與壯族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圖騰文化、地域文化和銅鼓文化存在不可分割聯系,兼具豐富的文化蘊涵和多種社會功能。高校藝術教學工作想要更好的傳承弘揚壯族銅鼓舞,就要樹立起文化先行理念,全面鉆研掌握壯族銅鼓舞的文化蘊涵,不斷探索其社會功能。然而在實際情況中,我國很多高校壯族銅鼓舞教學中還沒有明確以上內容,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基于此,推進對壯族銅鼓舞文化蘊涵及社會功能的研究顯得尤為關鍵,是現代高校舞蹈教師工作面臨的重要內容。
一、壯族銅鼓舞文化蘊涵分析
(一)地域文化內涵
無論是音樂、繪畫還是舞蹈,它們的起源和生存發展均需要立足于一定生存環境以及社會生活中,所以具有一定地域文化內涵。從這個角度對壯族銅鼓舞進行分析,可以明確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形式的發展受地理環境影響極大,壯族銅鼓舞在壯族人民生活中植根,經由不斷發展對生存環境產生源源不斷作用,憑借獨特藝術價值對當地地域特征進行了進一步強化。
研究壯族銅鼓舞廣泛流傳的馬山、都安、東蘭、云南等地地域環境,可以發現均是較為惡劣的自然環境,且具有多雨、多山的地理特點,當地的壯族人民祖先吃飯要靠著天地,常年在生存環境較為險惡的狀態下,通過敲擊銅鼓達到凝聚民族力量與鼓舞人心的作用,運用舞蹈與銅鼓相伴的藝術形式慶祝民族民俗節日,反映當時的生產生活。所以舞蹈動作有明顯的農耕文化特點,以和諧安詳律動為主,從優美豐富舞姿中傳遞當地人民奮斗拼搏、團結智慧、堅毅勇敢的力量和精神,當地的壯族人民對這種舞蹈有客觀需求,在舞蹈中化困難為奮斗力量,形成自強自信、團結一心的民族精神,豐富了當地壯族人民的社會生活。
(二)圖騰文化內涵
相較于其他民族的銅鼓舞而言,壯族銅鼓舞的文化特點還體現在獨特圖騰崇拜上。象圖騰、鳥圖騰、太陽圖騰、蛙圖騰都是壯族人民崇拜的圖騰,其中蛙圖騰最具代表性,在以上崇拜的動物圖騰中流傳最為廣泛[1]。其原因在于壯族古代人民農耕文化中蛙的充分體現,農耕文化既滲透到舞蹈動作韻律內,也滲透到符號性、象征性的動物紋飾上,包括舞蹈服裝和銅鼓道具等。
例如,廣西花山崖畫所流傳的大型蛙人銅鼓舞,無論是在動作還是在舞蹈道具上都大量使用鳥、雷、太陽、蛙的崇拜,表達了民族對自然萬物的熱愛崇拜之情,壯族人民給這些動物賦予了風調雨順、送吉降福、五谷豐登、人畜平安的寓意功能。把“螞拐”視為青蛙神受民族崇拜,當地也一直流傳著“螞拐”化身為神給壯族窮苦人施以幫助的感人生動故事,因此,“螞拐”更被增加了吉祥、豐收的向往追求,有著蛙聲一叫、雷雨就到的諺語,壯族人民通過道具和動作將模仿蛙人,向祖先進行圍圈祭拜,加之將銅鼓節奏和鼓點的音樂變化,形成別具一格的蛙人舞,給壯族銅鼓舞融入了一份文化蘊涵。
(三)民俗文化蘊涵
民俗文化與民間藝術是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發展,脫離民俗文化孤立于世間的任何民間藝術形式都難以長久發展[2]。有關研究表明,壯族人民很多重要日子和節日慶祝都會舉辦盛大的銅鼓舞表演,已經成為一種民俗文化了。可見壯族銅鼓舞既是表達民俗文化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民俗文化長久發展的積累沉淀,舞蹈表現形式隨著鼓舞演變和風格特點演變更好地滿足現代壯族人民審美心理、思想意識和社會風貌需求。
例如,在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來臨之際,壯族人民就會用銅鼓舞來慶祝,在平曠場地上集中排列各個音階的大小銅鼓,表演舞者將隨鼓聲翩翩起舞,身上著有民族盛裝,通常一場舞蹈由六個部分組成,即開場舞、春耕舞、夏種舞、秋收舞、冬藏舞以及迎春舞。由一人指揮擊鼓的鼓手們,通過疏密緩急的鼓點分別表明春夏秋冬四季農民繁忙的生動景象,承載著豐富民族文化蘊涵的銅鼓舞帶給人民的不僅是視覺享受,也是壯族民俗文化的延續和傳承,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二、壯族銅鼓舞的社會功能探究
(一)觀賞功能
舞者在表演壯族銅鼓舞過程中,憑借色彩豐富的服飾道具、鮮明活躍的節奏、強烈振奮的動感、獨特的舞蹈形式組成了動人且充滿魅力的畫面,帶給觀眾美的享受和強烈視覺震撼,賦有不可忽視的美學觀賞價值功能,彰顯出強烈的藝術表演力[3]。
(二)健身功能
舞者在表演壯族銅鼓舞過程中,有大量的全身擺動和胯部扭動動作,鼓手們則需要較大動作擺動來敲打銅鼓,利用響亮鼓聲營造舞蹈氛圍,把壯族人民頑強勇敢、豪放淳樸的民族精神以及意志力充分表現出來。舞者們在完成跳腳、轉體扭腰、擺動這些動作時 消耗較大體力,可見壯族銅鼓舞對舞者和鼓手身體素質都有較高要求,包括持續耐久力、呼吸系統機能、柔韌性、靈敏性、上下肢協調性,也包括完善思想品質、鍛煉意志力方面,具有促進身心健康的健身功能。
(三)娛樂功能
壯族人民在諸多節日表演壯族銅鼓舞,用來慶祝和招待親朋好友,此時的表演并不只是單純娛樂的一種工具,也承載著豐富濃郁的民族感情,讓所有參與者和觀賞者獲取快樂體驗,得到精神上的輕松愉悅享受,給人們生活增加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對人們起著振奮精神的作用。可以調動起人們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從心理層面和生理層面滿足人們快樂生活的需求[4]。
(四)教育功能
現如今,壯族銅鼓舞已經與很多高校藝術教育工作相結合到一起,其中蘊藏的理論知識、禮儀規范和組織方式等,都是對學生情感、心理、意識、觀念、習俗、禮儀等方面寶貴的教育資源,能夠讓更多學生全面認識壯族銅鼓舞。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思想、審美情趣、價值觀念、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從而為歷史悠久的壯族銅鼓舞文化倍感自豪和光榮,樹立起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覺承擔起傳承弘揚壯族銅鼓舞文化的責任使命。
(五)經濟功能
最近兩年壯族銅鼓舞的文化功能被越來越多地方政府所認可,隨著重視度的逐漸提高,很多地區將特色旅游和壯族銅鼓舞聯系到一起,形成文化先進發展的新趨勢,各地游客被壯族銅鼓舞所吸引來到將旅游地,滿足自身對文化心理的追求,也帶動了當地壯族人民自制小玩具、首飾、服飾的銷售,從這個角度來看,壯族銅鼓舞是當之無愧的旅游資源,具有逐漸提升的經濟功能。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壯族銅鼓舞的起源距今已有悠久歷史,是國家民族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正面臨著如何發揚和繼續傳承的考驗。壯族銅鼓舞具有極強的文化蘊涵,體現在地域文化、圖騰文化和民族文化各個方面上,同時也兼具多種社會功能,體現在觀賞功能、健身功能、娛樂功能、教育功能、經濟功能各個方面上。因此,高校作為人才培養搖籃要意識到壯族銅鼓舞的文化價值,重視學校壯族銅鼓舞教學的改革創新,將其文化蘊涵、社會功能融入到高校藝術教育教學中,讓壯族銅鼓舞這顆璀璨明珠有更多途徑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寧昌洪.螞拐文化在壯族文化中的地位研討[J].遺產與保護
研究,2017,2(05):149-151.
[2]許喬貴.曲靖壯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審美價值及社會功能[J].
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4(02):
38-39.
[3]付宜玲.廣西河池市壯族銅鼓舞與瑤族銅鼓舞文化之比較
[J].戲劇之家,2016(17):166.
[4]黃玉華;黃駿.論廣西田林平山木柄瑤銅鼓舞的活態傳承
[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28(04):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