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T臺妝容作為對服裝表演進行有效烘托,以及對整體設計風格進行高效輔助構建和升華的重要設計版塊,下文就將詳細探討服裝表演中的T臺妝容設計。
關鍵詞:服裝設計,T臺妝容
T臺妝容設計的前提是對服裝表演的烘托與整體設計風格的輔助構建和升華,因而T臺妝容與服裝之間的和諧映襯是T臺妝容設計的重要內容。
一方面,妝容應該與服裝設計的色調和色彩選擇遵循同一色系,通過二者明度和對比度之間的細微調節產生呼應和對稱的視覺觀感。以2016年中國國際時裝周中深白品牌婚紗發布會上的模特造型為例,模特的妝容主要突出了干凈的眼妝與微醺的腮紅,仿若待嫁的嬌羞少女期待著自己的婚禮,而在唇色的選擇上采用了和服裝顏色同樣的色調,使得妝容和服裝設計之間看起來更加的和諧統一,體現了調和之美。
另一方面,妝容的選擇也應與服裝設計的整體風格相互協調。例如青春運動系風格的服裝設計應當佐以更加亮麗輕快的妝容風格,色調選擇上也以亮色為主;而端莊厚重的晚禮服則應當搭配典雅正式的妝容,同時在眼影和唇色的顏色選擇上汲取禮服部分顏色。
T臺妝容設計服務與服裝表演的主題,作為其重要的輔助形式出現,以達到多維度烘托秀場設計主體、全方位營造主題風格氛圍的目的。T臺妝容本身具有極強的二次藝術創作可塑性,但是其設計風格與藝術傾向都需要密切貼合秀場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宗旨,因而在不同主題秀場中,為了更好地體現服裝設計所要傳達的審美趣味,設計者呈現的T臺妝容也大不相同。
一、 Chanel太空漫游主題秀場
Chanel的服裝發布會向來引領著時尚圈的未來潮流,成為諸多品牌效仿、追逐的領軍式標桿。其T臺妝容的設計無不精準貼合秀場主題的需要,以其2017年標新立異的“太空人”主題秀場為例,能夠一葉知秋地感受到其對與T臺妝容和秀場主題之間微妙關系的把握。
模特的頭上閃閃發亮的銀色發帶充滿視覺穿透力,引導受眾瞬間穿越時間,感受強烈的未來感;刻意忽略的眉毛部分已然在近兩年成為時尚圈心照不宣的新潮流,突出了額頭的寬大,進一步凸顯未來人類可能具有的超強智慧;而整個妝容的重點集中在眼妝部分,輕薄而白皙的面部打底進一步突出眼妝的視覺沖擊力,根根直立的睫毛部分刻意突出下眼睫毛的清晰感,配合夸張的眼線仿佛穿回到十五世紀中期歐洲油畫上典雅而略帶憂傷的貴族少女,給人一種不期冷峻感以及過去和未來交錯的時空錯亂的假象,銀灰色的眼影突破了這種眼妝可能陷入的陳舊意象,將整個妝容重新拉回至未來世界,并與發帶在顏色上形成對稱;值得一提的是,隨后引領了美妝圈的新寵——豆沙色以一種的新的方式被演繹在唇妝和腮紅上,兩者的顏色出自一個色系因而產生了相互輝映之感,微微嘟起的嬌嫩雙唇一改以往秀場中的烈焰紅唇,給予這款富有強烈未來感的“太空妝”以一絲現代人類的勃勃生機,時刻彰顯著“太空漫游”這一主題的風格。
“太空人”這一主題較以往的秀場主題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標桿式的主題設定與貼合的妝容設計,使這場大秀成為時尚圈與設計界不可多得的示范性案例。
二、GUCCI 超現實主題秀場
GUCCI2017春夏時裝發布秀主題圍繞著“狂歡”“頹靡”和“超現實”展開,在服裝設計中不難尋找到對國王大眾文化的解構和重現。曖昧意味的粉色絲絨軟椅、蜿蜒流淌的長毯、文藝復興中威尼斯風格的高跟鞋、甚至是帶有三十年代遺風的做舊裙裝。
模特的唇部妝容被刻意淡化,而面部陰影卻得到了格外的加強,觀眾能夠清楚的感知到模特臉部棱角分明的輪廓以及在鼻影加持下挺直的鼻梁;眼部同樣被陰影強調,深陷的眼窩與突出的臥蠶,烘托出一種略帶憂郁的病態美,而紅褐色的長發以及絳紅色的帽子成為整個模特妝容中唯一的亮色。有人從這次時裝發布會上的服裝設計中尋找到了十五世紀妓女所喜好的穿戴風格的蛛絲馬跡,而這款妝容卻表現了一種超脫艷俗輕佻的憂郁之美,無論設計者的靈感來自于哪里,他所想要表達的主題都已經完全的展現在妝容設計之中,同時隱隱表現出一種超越了時代與復古的異次元觀感,令觀眾能夠從妝容中感受到設計者深層的設計精神。
三、Givenchy 成長與紀念主題秀場
2016紐約時裝周Givenchy2016春夏時裝發布秀的發布秀時間恰與“911事件”14周年時間重合,又適逢設計師Riccardo Tisci為紀梵希效力的十周年,于是“紀念”與“成長”成為這一次服裝表演公認的主題。
模特的妝容被薄紗與精致的蕾絲構成,它們代替了傳統的打底和陰影以及口紅和腮紅。細密精巧的蕾絲在面部蜿蜒,巧妙地將臉部輪廓勾勒出來,眼影與顴骨處陰影因而通過另一種形式呈現出來。模特的眼部利用深色的打底以及小煙熏妝的方式,將眼睛從層疊的蕾絲中凸顯出來,睫毛部分則采用了時下流行的根根分明的呈現方式,顯現出一種羽毛般輕盈纖長的視覺觀感。整個面部妝容部分,仿佛一個精美的面具,與服裝設計相互映襯。面部蕾絲妝容的造型仿若一直展翅欲飛的白色蝴蝶,象征著破繭與蛻變,反映出“成長”這一充滿希望的主題;而蕾絲妝容下模特隱約不可見的表情,似乎又傳遞出一種靜默和緬懷,隱喻著“紀念”的主題思想。
作者簡介:劉治成,西安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