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護理對重癥監護室(ICU)重癥患者焦慮狀態、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方法:在我院隨機抽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ICU重癥患者80例,按入院時間進行隨機分組,將其分為實驗組40例(常規護理),對照組40例(常規護理+心理護理)。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狀態、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狀況。結果:實驗組患者應用心理護理后的焦慮狀態、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均優于對照組,以上數據P均<0.05,組間差異性顯著。結論:在重癥監護室(ICU)重癥患者護理當中加入心理護理,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焦慮狀態和睡眠質量,而且其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提升,適合臨床護理使用。
關鍵詞:心理護理;ICU;重癥患者;睡眠質量;生活質量
ICU即重癥加強護理病房,又被稱為加強監護病房綜合治療室,是集治療、護理、康復于一體的現代醫療組織管理形式。為重癥患者提供最佳的護理、綜合的治療[1]。在人力、物力和技術方面給予最佳的保證。重癥患者由于病情較為嚴重,限制家屬在旁陪同,加之病痛對身體的折磨,難免會對患者的心理造成不利影響,阻礙患者的恢復健康。因此,有必要做好重癥監護室患者的心理護理工作[2]。本研究就基于此來研究心理護理對重癥監護室(ICU)重癥患者焦慮狀態、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方法
1.1 資料
納入本院收治的ICU重癥患者80例,所選時間區間是2018年6月—2019年6月。采取入院時間隨機進行分組,其中實驗組40例,對照組40例。
實驗組--經統計:性別比例,男性:女性=21:19例;年齡范圍,上限68歲,下限21歲,經計算后年齡平均值(41.2±2.5)歲。
對照組--經統計:性別比例,男性:女性=18:22例;年齡范圍,上限67歲,下限22歲,經計算后年齡平均值(40.4±3.6)歲。
把以上資料經過統計學軟件對比,得出P>0.05。
1.2 方法
常規護理模式——對照組。本組患者進行的護理內容主要為:術前告知患者及家屬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術后的病情觀察等[3]。
常規護理+心理護理——實驗組。基于常規的護理內容,另外還增加了心理護理來更好的治療患者,具體護理步驟包括: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護理后的臨床療效,包括患者的焦慮狀態、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等,同時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滿意度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對本篇涉及的數據均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兩組患者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行t檢驗;護理后的臨床療效及滿意度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
2 結果
2.1 2組患者采用不同護理方法的療效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焦慮狀態改善度、睡眠質量改善度和生活質量改善度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且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反饋情況
實驗組患者滿意率(不滿意1例,基本滿意6例,非常滿意33例)為97.50%,高于對照組75.00%的滿意率,且P<0.05。如表1:
3 討論
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重癥監護患者較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不利于患者的積極的接受治療,嚴重時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臨床上的心理護理模式很多,通過一些健康宣教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心理上的教育,對于患者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影響有限,形式將為單一,難以深入患者內心,不能較為準確的把握患者真實的心理狀況,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5]。因此,相關護理人員在對重癥監護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尤為重要。根據本文數據得出的結果,實驗組患者的焦慮狀態、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且實驗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以上數據P均<0.05。
因此,心理護理對重癥監護室(ICU)重癥患者焦慮狀態、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非常顯著,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谷婭.心理護理對重癥監護室患者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J].飲食保健,2016,3(4):5-6,7.
[2]李鳳菊,王姣平,周欣欣等.心理護理對重癥監護室心臟手術患者預后的改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9):2695-2697.
[3]方曦黎.重癥監護室患者的心理反應及心理護理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2):270.
[4]宗海燕.重癥監護室重癥患者心理特點分析及護理干預[J].家庭醫藥,2016,14(7):213-213.
[5]黃毅傳.分析心理護理對ICU重癥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J].健康前沿,2017,26(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