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隨著社會的老齡化,老年人的人口數量增加,老年骨科病癥也愈發的常見起來。對于老年骨科患者來說,他們自身本來就因為年齡的關系導致身體各項技能老以及衰退,對于各種疾病的免疫力也大幅度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患有骨科疾病的老年人在通過相關的醫療治療手術后,一些常見的癥狀,例如手術后的疼痛癥狀等,都會很容易導致術后患者的運動功能,更加嚴重的情況還可能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對于老骨科患者手術后的相關護理也是十分重要。
關鍵詞:老年骨科;術后疼痛;相關護理
一、老年骨科病患者術后的影響
老年骨科在當今社會的老齡化影響下,發病率相較以往年越來越嚴重,一些嚴重的病狀會根據相關情況進行一些手術治療,然而對于這些老年患者來說,本身他們因為年老,身體各項機能的抵抗力都大幅下降,加上老年骨科病患者術后通常可能會引發一些感染、心腦血栓、呼吸以及消化系統疾病等嚴重的癥狀,因此對于手術后的老年病患必須要進行相關的醫療護理,預防這些可能會引起的疾病癥狀等。
二、護理干預的影響
在正確的護理診斷下,對于老年患者在手術后產生的疼痛癥狀,按照提前制定好的護理方案能夠擁有針對性的護理,對于病患的康復療效有著更佳的效果。通過對病患進行護理干預,有效的提出相關措施,不僅能達到了有效的護理效果,還能針對性的預防一些對于老年骨科患者在手術后除了疼痛的不良影響外的其他可能并發的癥狀。
三、護理干預的具體實施
老年骨科患者因為年老體弱,通常在進行相關手術后,都會喪失生活的自理能力,需要長時間臥床休養。護理人員必須做好對病患的護理工作,一定要盡心盡力幫助老年病患在最短時間內能恢復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在護理過程中預防由于術后可能會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危害。要對護理的工作制定好相關的管理方案,具體方案如下:
1.體位護理
因為進行的是骨科手術,所以對于病患手術后的體位要求非常嚴格,因為在手術后,患者的手術處極其患病肢節的有效制動能對于手術效果起到最佳作用,同時也能對患者手術后起到有效的止痛效果。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對病患臥床休息時的正確體位進行原因解釋和指導病患采取最為合理舒適的休息體位。一個合理的臥床體位,雖然能帶來止痛效果,但是并不能做到完全不痛,因此就還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專業的局部按摩,在減少病人疼痛的同時還能增加病患直接的被動活動量。所以對于骨科患者必須要進行一個合理有效的體位護理,這樣不僅能緩解病患的疼痛感,還能預防一些因為手術帶來的不良影響。
2.病情觀察護理
老年病患大多都因為自身年齡過大導致身體機能也逐漸老化,很多老年患者都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再加上骨科老年患者經過外界的創傷刺激,就十分容易引起機體各組織器官的不良反應,從而引發一系列例如心肌梗死、腎功能衰竭等危險反應發生,如果不能及時得到相關的急救措施,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能會對病患的生命狀態造成威脅。所以要求護理人員一定要認真仔細的對病患進行病情觀察。要密切觀察病患的生體體征、意識狀態等發生的變化,做到能夠及時有效的對突發狀況進行相關搶救工作,并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治療。
3.生活護理
老年病患不同與大多數年輕病患,他們對于修養的生活環境要求更大,為老年病患所提供的病房一定要保持安靜,不能影響到病患的日常休息。對病房的環境要求也要確保空氣的流通,時刻能擁有新鮮的空氣,室內溫度和光線也要做到適宜,光線不能太強,要保持柔和。并且對于老年病患要經常為其身體進行擦拭,勤加更換衣褲,避免著涼。平常還要督促病患加強一些基礎的鍛煉,促進病患體內的血液循環,預防形成血栓等問題。同時對著病患康復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4.心理護理
由于老年病患的心理狀況通常都隨著他們各自差異的生活經歷、不同的社會地位都具有一些復雜性,也因為社會時代的差距,大多數老年病患的性情都比較固執。所以護理人員在對待這類老年病患時,對于他們的需求和意見要做到充分的尊重。并且在一些涉及護理方面的過程要耐心、誠懇的對病患進行講解,取得他們的認可。要積極主動的對病患進行心理輔導,讓這些老年病患的心理情緒得到釋懷,增加病患對于護理人員的信任感。這樣能夠有效顯著的提高病患的治療效果。這樣通過心理護理,使的病患的心情變得輕松,還能夠對病患在手術后產生的疼痛有著能夠緩解的作用。
結語
隨著社會人口的逐漸老齡化,現在關于老年疾病的病發越來越多,如今社會越來越多的目光都看向老年人的健康方面,關注并且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醫療事業對于老年人病癥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護理干預對于病癥的有效康復,不僅僅是針對老年骨科患者,還有很多其他老年疾病,都可以通過相關的護理干預進行準確有效的護理治療。同時也要不斷的發展和完善護相關的護理制度與管理。
參考文獻:
[1]黃素坤. 中西醫綜合護理干預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效果的影響[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7, 5(13):129-129.
[2]孫喜燕, 張進紅, 孫淑芳. 護理干預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 中國農村衛生, 2017(10):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