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婦產科患者手術后感染情況,根據導致感染發生因素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方法:選擇我院婦產科在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間收治患者50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治療資料。結果:術后5例患者出現感染,感染率10%。感染部位主要有切口、泌尿系統、呼吸道系統。結論:婦產科患者術后最容易發生感染的部位是呼吸系統,因此相關護理人員在護理中有必要強化對患者呼吸系統的護理,從而確保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關鍵詞:婦產科患者;術后感染;臨床治療
婦產科手術患者較多,術后感染情況較為嚴重,是醫院感染的主要科室,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研究對婦產科50例住院并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總結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影響婦產科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并提出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期為臨床預防、降低術后感染率提供幫助,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50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婦科患者25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1.76±8.24)歲;產科25例,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24.27±3.96)歲。對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住院時間、是否發生術后感染、感染部位等進行整理并記錄。
1.2研究方法
針對這50例婦產科患者術后有發生感染情況的患者,采用《醫務人員衛生規范》加以研究分析,同時還要到婦產科現場考察醫生的實際用藥情況,調查清楚婦產科患者住院的詳細情況,并檢查患者經常會接觸到的環境以及所使用物品的具體消毒情況,隨機抽檢我院婦產科病房內相關的醫療器械,比如說換藥輔料器械、消毒劑等。
1.3數據處理
所有數據全部錄入EXCEL表格中,計算婦產科術后感染率和不同部位分布構成比。
2.結果
2.1患者術后感染率分析
50例患者中發生術后感染的一共有5例,感染率為10%;其中,婦科感染例數有3例,產科感染例數有2例, 婦科手術患者的感染率要比產科患者高。
2.2患者術后感染部位分析
50例患者術后出現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系統,共計2例,占44.44%,然后是切口感染,,術后感染部位見表2。
2.3患者年齡與術后感染的關系
年齡<30歲患者術后感染率最低,隨著年齡的增加,術后感染率成上升趨勢。
3.討論
3.1婦產科患者術后感染臨床分析
目前,在臨床上治療婦產科患者比較常見的方法是手術治療法,由于手術存在著侵入性,術后極容易發生感染,出現感染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在以往的研究資料中,提出合并基礎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以及術中出血量超過400mL以上的患者,術后出現感染的概率要高很多。通過本文的研究發現,<30歲的婦產科患者受到感染的概率比較低,而隨著患者年紀的加大,其術后出現感染的概率也會增大。
3.2分析婦產科患者術后感染因素
首先,患者由于剛做完手術,其身體免疫水平較低。婦產科患者在接受手術的過程中,其呼吸系統很容易受到感染,比如在進行氣管插管的時候,會對其呼吸道系統黏膜留下一定程度的創傷,此時患者很容易受到感染。另外,患者手術后其家屬、朋友會進行密切的探視,人員流動量大,從而使得病房的空氣不流通,很容易滋生細菌使患者受到感染。另外,由于醫院病房的消毒設備還不完善,沒有辦法及時對病房進行消毒處理,從而使得病房的空氣質量差,引發感染問題的發生。其次,患者的泌尿系統受到感染。主要是因為插導尿管以及導尿管位置的作用而引發泌尿系統受到感染。最后是患者的手術切口處容易受到感染,主要是因為醫院相關的器械消毒工作沒有做好,而且在手術前對手術環境沒有進行及時的凈化,從而使得患者的切口部位因為暴露而引發感染。
3.3婦產科患者術后感染預防措施
3.3.1呼吸系統感染預防措施
從產生感染的因素來看,主要表現為術中氣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了影響了呼吸系統,比較常見的癥狀是呼吸道黏膜受損,從而引發感染。同時,術后患者家屬探視等人流量較大的情況下,容易滋生病原菌,加上患者術后免疫力下降,導致感染發生的概率也大大提高,針對這些情況,首先醫護人員要做好病房管理工作,每天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保證病房通風正常;其次要控制患者家屬探視頻率,對患者所使用的日用品要注意勤更換;最后醫護人員要對患者呼吸道不適癥狀要進行詢問和檢查,一旦發現異常及時進行處理,以防惡化。
3.3.2泌尿系統感染預防措施
泌尿系統出現感染在婦產科患者術后感染中居于前列,主要原因是因為患者在術后需要將導尿管留置在體內,而導尿管的侵入性比較強,導致出現感染的幾率增加。針對這種情況,醫護人員在術后要對患者進行指導,包括要加強個人衛生,注意外陰清潔。
3.3.3術后切口感染預防措施
針對上述切口感染發生的原因,可采取以下措施:(1)分娩時嚴密觀察胎膜早破、羊水感染產婦產程情況并及時處理,手術過程中嚴格執行消毒滅菌制度,對于可能污染的切口應采用甲硝唑液沖洗,并給予抗菌藥物預防感染。(2)孕期加強產婦健康宣教,在妊娠中、晚期時可給予產婦適當補充鐵劑,對于BMI過高的產婦應指導其合理膳食及鍛煉。(3)適當的檢查有助于判斷產婦分娩方式及胎位情況,但檢查過于頻繁則可能損傷陰道,增加感染風險。(4)對于妊娠糖尿病的產婦應在孕期時積極控制血糖。(5)術后針對可引起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能有效預防感染的發生。(6)產科醫師及產婦應改變觀念,在符合陰道分娩的情況下實施陰道分娩。
綜上所述,預防感染是一個大工程,不僅要求患者要注重自身的衛生,保持其手術切口的清潔,還要求護理人員要做好相關的手術器械的消毒、清潔工作并做好病房的衛生工作,從而將患者受到感染的概率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楊卉.婦產科患者術后感染的相關因素及其護理措施分析[J].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2018,39(01):82-84.
[2]李春蓮,趙敏,管小晴.婦產科住院患者院內感染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8,36(01):100-102.
[3]李海莉,邢魯彥,蘇麗麗.婦產科患者術后感染的臨床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8,5(0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