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方法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間,選擇我院收治的82例腦梗塞患者,采用雙盲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觀察護理效果,調查滿意度。結果分析護理效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6%,對照組為78.1%(P<0.05)。調查顯示,觀察組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腦梗塞臨床護理中,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效果顯著,且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模式;腦梗塞;臨床護理
腦梗塞是心腦血管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在臨床上主要有腦栓塞和腦血栓兩種表現類型 [1]。研究顯示,腦梗塞患者有一半以上均留有嚴重的后遺癥,如肢體功能障礙和失語等,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據相關報道,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提高護理滿意度。本文就本院 82 例腦梗塞患者為研究對象,給予不同的護理措施,比較分析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間,選擇我院收治的82例腦梗塞患者,采用雙盲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21例男性,20例女性,42-78歲,平均(51.3±5.69)歲。觀察組,27例男性,14例女性,41-75歲,平均(50.1±5.3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如病情監測、心理疏導、飲食指導、日常護理、病房護理等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具體如下:①早期體位護理,由護理人員指導腦梗塞患者及家屬,盡量以側臥位的姿勢為主,避免仰臥位,仰臥位時應囑咐患者肩膀上抬,上肢伸展,手指保持握拳姿勢,在患肢下方墊一個較為舒適的軟墊。護理人員幫助患者每 2-3 小時更換一次體位,以防關節痙攣、改善循環。②早期肢體康復訓練,由護理工作人員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早期肢體康復訓練的必要性和積極作用,爭取每一位患者及家屬積極配合。具體為指導其對患側肢體的軟組織給予按摩或被動運動,逐漸訓練患者坐起,待患者肌力恢復后,指導其積極進行自主運動的訓練,包括簡單的洗臉動作、屈伸手指動作、扶桌子起站訓練等,協助患者逐漸進行步行訓練。③早期語言功能訓練,對于患有失語癥狀的患者,應給予早期語言功能訓練,由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做簡單的鼓腮、呲牙和噘嘴動作等練習,鼓勵患者練習一些簡單的發音,如發音正確時,可以增加連續字節的發音練習,堅持多開口、反復練習,鼓勵患者主動與他人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2]
1.3 觀察指標
給予兩組患者不同護理措施后,給予療效評價。基本康復為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為 90%-100%,病殘的程度為 0 級:有效為功能缺損評分 減少為18%-89%,病殘的程度為 1-3 級;無效為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小于 18%
1.4統計學分析。對本文所有數據給予 SPSS 軟件分析,率用百分數的形式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討論
有研究顯示,腦梗塞患者在早期有很高的康復潛力,給予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傷殘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3]。大量研究表明,腦梗塞患者,常伴有后遺癥,如肢體功能障礙、語言障礙等,降低了其生活能力,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康復護理是指在基礎護理的前提下,綜合分析病人實際情況,結合疾病特征,制定護理計劃,高效開展護理工作,為患者提供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腦梗塞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從體位護理、肢體康復護理、語言功能護理幾方面著手,進行護理干預,改善預后,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本次研究 82 例腦梗塞患者,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對于腦梗塞患者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唐則鳳 . 對腦梗塞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研究 [J].當代醫藥論叢 ,2016,14(6):75-77.
[2]朱文娟.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18(59):241.
[3]程文莉 . 早期康復護理在腦梗塞患者中的應用分析 [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2(49):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