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除顫在院前急救心肺復蘇中的應用和護理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166例接受院前急救的心搏驟停患者臨床資料,依據所接受急救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兩組患者分別接受常規心肺復蘇急救措施與AED除顫器配合心肺復蘇急救措施,觀察兩組患者搶救結局。結果:研究組患者的心肺復蘇成功率為26.51%(22/83),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24%(6/83);研究組心肺復蘇成功患者的存活率為63.64%(14/2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6.67%(1/6),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予以心搏驟停患者院前急救時為其實施早期除顫可有效提升患者的心肺復蘇成率,促進患者生存。
關鍵詞:自動體外除顫器;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應用效果;護理措施
心搏驟停是一種最為嚴重的心血管病急癥,指的為人體心臟受到各種原因的影響而突然停止有效搏動、終止泵血功能,導致患者全身循環中斷、喪失意識、呼吸停止,進而引發全身嚴重缺氧、缺血[1]。本研究旨在對除顫在院前急救心肺復蘇中的應用和護理措施展開分析與探討,研究詳情如下。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資料來源
對自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搶救的166例心搏驟停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依據所接受急救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83例)與研究組(83例),對照組中男性例數與女性例數分別為47例、36例,年齡最大的為73歲,年齡最小的為22歲,平均(47.61±12.34)歲,急救環境包括商場、馬路、家中等,30例患者為冠心病、15例患者為肺心病、13例患者為心律失常、4例患者為有機磷農藥中毒、1例為觸電,9例為高血壓性心臟病,2例為溺水,9例為心肌疾病;研究組中男性例數與女性例數分別為46例、37例,年齡最大的為72歲,年齡最小的為21歲,平均(47.31±12.06)歲,急救環境包括商場、馬路、家中等,31例患者為冠心病、16例患者為肺心病、12例患者為心律失常、3例患者為有機磷農藥中毒、2例為觸電,8例為高血壓性心臟病,3例為溺水,8例為心肌疾病,兩組患者相關資料數據經統計檢驗得出差異不顯著(P>0.05)。
1.2方法
1.2.1急救方法
急救人員到達患者病發現場后第一時間為患者實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氣道開放、氣管插管、建立靜脈通道、電除顫等搶救措施,明確患者系心搏驟停。
1.2.1.1對照組
將各項急救物質準備工作做好,包括急救藥物、呼吸機、心臟除顫儀器、吸痰輔助設備等。及時幫助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在予以患者吸氧的同時為其實施胸外心臟按壓,對患者意識情況予以密切觀察,及時利用自動體外除顫器為患者實行心臟除顫,迅速完成補液、止血、注射腎上腺素等急救措施,如若患者情況必要則建立人工呼吸支持治療。
1.2.1.2研究組
以對照組患者所接受急救措施作為基礎,為研究組患者增加對AED除顫儀的使用。快速將專業導電糊涂抹于患者身體各部位,并在各處準確安放電極板,使電極板緊貼患者皮膚,將放電量調整至150-200J,操作過程中注意避免與患者發生接觸,以防誤傷觸電。
1.2.2急救護理方法
1.2.2.1心肺復蘇護理
心臟驟停十分容易導致患者腦部供血不足,進而致使其出現腦水腫、腦組織缺血性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狀。因此,在為患者實施心肺復蘇的實際過程中以及心臟急救措施完成后,醫護人員需對患者腦水腫情況予以密切觀察,以患者實際病情為依據為其實施適當的皮質激素或脫水劑治療。同時,需加強院前急救過程中對患者心臟狀態的監測,充分確保患者呼吸的通暢性,適當開展人工吸氧護理[2]。
1.2.2.2心理護理
在患者心肺復蘇后,護理人員需及時與之展開交流,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并以患者具體心理特點為依據為其實施針對性較高的心理疏導,以使患者心理情緒得到有效緩解。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與患者家屬展開溝通,加深患者家屬對該癥狀嚴重程度的了解,使之充分明確除顫急救治療的根本目的,促使患者家屬對急救工作予以積極配合。
1.3評估依據
觀察兩組患者的心肺復蘇效果與急救存活情況。
1.4統計分析
使用X2檢驗計數資料,若結果為P<0.05,則代表數據間差異統計學意義明顯,所有數據的統計皆經由SPSS19.0軟件完成。
2結果
2.1兩組患者心肺復蘇效果比較
下表1,研究組中26.51%(22/83)患者心肺復蘇成功,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心肺復蘇成功率7.24%(6/83)更高,組間數據經統計檢驗得出差異顯著(P<0.05)。
2.2兩組患者存活率比較
下表2,研究組心肺復蘇成功患者中63.64%(14/22)出院存活,顯著高于對照組心肺復蘇成功患者的出院存活率16.67%(1/6),組間數據經統計檢驗得出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心搏驟停患者通常具有四肢抽搐、突然喪失意識、大動脈搏動消失等臨床表現,若沒能在患者發病時予以其及時、有效的搶救,則患者必然會面臨死亡[3]。
為對心臟驟停患者的心肺復蘇成功率進行有效提升,可為其實施一定的心臟除顫,使一定程度能量脈沖經胸壁對患者心房產生刺激,并對心肌纖維消除折返通道,實施同步除極,令其心肌纖維性顫動得到有效抑制,通過高節律竇房結起搏點來對心臟節律進行主導,確保良好的心臟射血量,恢復患者心率。 相關研究結果指出,在急救心肺復蘇當中,早期的除顫治療意義十分重大[4]。
本研究得出,研究組中26.51%(22/83)患者心肺復蘇成功,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心肺復蘇成功率7.24%(6/83)更高;研究組心肺復蘇成功患者中63.64%(14/22)出院存活,顯著高于對照組心肺復蘇成功患者的出院存活率16.67%(1/6),組間相關數據經統計檢驗得出差異顯著(P<0.05),說明心搏驟停患者越早接受除顫急救則其心肺復蘇成功幾率越高,其可出院存活的幾率亦可獲得大幅提升。相關研究指出,心肺復蘇能否成功與患者心搏驟停至接受心肺復蘇的時間長短息息相關,期間間隔時間越長則患者能夠成功心肺復蘇的幾率越低[5]。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較對照組患者更早接受心肺復蘇,19例患者在6分鐘內復蘇成功,而對照組中僅5例患者在6分鐘內復蘇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印證了此項說法。與此同時,除了需予以心搏驟停患者及時的搶救,在患者院前急救過程中為其實施的護理干預是否適宜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搶救效果。本研究總結得出,實際搶救過程中需盡量節約搶救時間,一旦發現患者在急救過程中呼吸停止、意識突然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需立即為其實施心肺復蘇,以有效挽救患者生命。
可見,在予以心搏驟停患者院前急救時為其實施早期除顫可使患者的心肺復蘇成率得到顯著提升,促進患者生存。
參考文獻
[1]袁曉靜. 除顫在院前急救心肺復蘇中的應用和護理措施[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30): 107.
[2]李瑭,徐志華,王宜,等. 護理人員心肺復蘇和電除顫培訓與考核效果分析及思考[J]. 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 2017, 16(5): 511-516.
[3]程輝,肖小六,肖世輝. 薩勃心肺復蘇器聯合早期除顫在心肺復蘇中的應用研究[J]. 當代醫學. 2018, 24(35): 171-172.
[4]蘇艷艷. 自動體外除顫儀聯合心肺復蘇在心搏驟停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醫療裝備. 2018, 31(16): 168-169.
[5]黃偉軍,王偉,李子元,等. 心臟驟停患者應用腎上腺素及電除顫、心肺復蘇的有效性[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8, 12(11):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