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層級護理管理法在ICU護理工作中的實踐。方法選擇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我院ICU病房中的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與對照兩組,各20例,在層級護理管理模式下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在常規護理模式下對對照組進行護理,對兩組護理效果及護理人員工作能力提升的情況進行觀察、分析及對比。結果觀察組護理質量總平均評分為(96.32±3.25)分,明顯比對照組的(83.21±3.25)分高,觀察組院內感染、護理差錯事件發生的幾率明顯比對照組的低,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差異存在統計學方面的意義(P<0.05)。結論在ICU病房的護理中實施層級護理管理法,不僅提升了護理質量,而且降低了護理差錯和院內感染等事件發生的幾率,從而使患者及其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得到有效提升。
關鍵詞:ICU護理;層級護理管理法;護理工作
為了進一步對ICU病房中應用層級護理管理模式的臨床效果及價值進行觀察,本研究觀察對象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祈福醫院ICU病房收治的患者40例,將此4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給予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及常規護理管理模式,對兩組的護理效果進行觀察及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對象來自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廣州中醫藥大學祈福醫院ICU病房接收治療的患者40例,為了方便進行對照研究,以不同的護理模式為依據,將40例患者分為觀察與對照兩組。其中,觀察組20例,11例為男性,9例為女性,年齡在45至80歲之間,平均(62±3.2)歲,住院時間為5至91天之間,平均(45±5.3)天,給予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對照組20例,12例為男性,8例為女性,年齡在46至80歲之間,平均(63±4.5)歲,入住ICU時間在6至90天之間,平均(46±3.5)天,給予常規護理管理模式。研究經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而且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明顯,不存在統計學方面的意義(P>0.05),具有比較的意義。
1.2護理方式
1.2.1觀察組護理方法
(1)對層級進行設置,根據《衛生部實施醫院護士崗位管理的指導意見》中[1],將我院ICU病房護理人員分級.隨后對護理人員進行排班,以專業能力、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為依據,將護理人員分為責任小組,以等級護最高護士為組長,將排班與層級分組結合起來,每班組員的搭配基本固定,以保證責任的完整性及延續性[2]。(2)制定出相應的工作制度與工作標準,以ICU病房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并將這些工作制度與標準下發給護理人員、貼于病床頭,讓護理人員隨時查閱。以提高ICU病房中護理的規范性。(3)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與重癥醫學科護士層級培訓的要求相符合。培訓方法采用的是上級護士對下級護士的培訓方法,在實際工作中上級護士對下級護士進行臨床指導工作(4)展開護理,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為依據,給予不同的患者針對性護理措施。(5)每月組織層級護理小組開會,對護理效果進行評價,總結其中的不足,對其中的原因進行相互討論和研究,并制定出改進計劃與措施。
1.2.2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性護理模式護理,比如保持病房環境安靜整潔、做好消毒隔離措施、嚴格無菌操作、加強生命體征監測、做好呼吸道管理等,另外,注意長期臥床患者的預防壓瘡護理、清醒患者的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等。
1.3觀察指標
(1)對兩組護理質量進行分析和比較,各項內容總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高。(2)對兩組護理過程中院內感染、差錯時間的發生情況進行梳理記錄并分析。(3)向患者及家屬發放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護理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等級。
1.4數據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本組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采用(χ±s)代表一般資料,組間計數資料的對比采用卡方檢驗,采用t檢驗進行計量資料比較,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明顯,P<0.05表示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護理質量評分
觀察組護理質量總平均分為(96.32±3.25)分,對照組為(83.21±3.25)分,觀察組護理質量總平均分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存在統計學方面的意義(P<0.05)。
2.2比較兩組院內感染、護理差錯發生率
觀察組2例患者出現了院內感染,院內感染發生率為5%(1/20),對照組4例患者出現院內感染,院內感染發生率為20%(4/20);觀察組出現1起護理差錯事件,護理差錯事件發生率為5%(1/20),對照組出現6起護理差錯事件,護理差錯事件發生率為15%(3/20)。觀察組院內感染及護理差錯時間發生的幾率均比對照組低,差異存在統計學方面的意義(P<0.05)。
2.3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7.5%,對照組為80%,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本次研究給予觀察組采用層級的護理模式護理,予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模式護理,觀察組護理質量總平均評分為(96.32±3.25)分,明顯比對照組的(83.21±3.25)分高,觀察組內感染、護理差錯事件發生的幾率為5%,明顯比對照組的20%、15%低,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7.5%,明顯比對照組的80%高,差異存在統計學方面的意義(P<0.05)。綜上所述,相較于普通病房,ICU病房中的護理工作更具難度及復雜性,臨床上在對ICU病房中的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引入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將護理人員分為不同的層級小組,讓其規范參與到護理工作中,以提高ICU病房中的護理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衛生部關于實施醫院護士崗位管理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公報,2012(05):28-30.
[2].曾雪萍.層級管理在ICU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07):132-133.
[3]黃瑛.實施護理組長層級管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04):172-174.
[4]張照亮,李嚴峰,姚晚俠,姚聰.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的應用效果實證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27(06):779-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