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疼痛護理指標指引下的護理干預措施對骨科手術后疼痛患者的護理管理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2月~2018年7月我院骨科收治患者共88例為臨床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在疼痛護理質量指標引導下進行護理干預,對比兩組疼痛程度及睡眠質量。結果:實驗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睡眠質量評分更低,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骨科手術后患者給予護理質量指標指引下護理干預可降低疼痛,改善睡眠,值得應用。
關鍵詞:疼痛護理;骨科;護理質量指標
疼痛是骨科患者手術后常見情況,其嚴重影響患者術后休息和康復鍛煉,嚴重者可影響術后肢體功能[1]。目前臨床為預防骨科術后疼痛采用循證護理、整體護理等方法,效果均不理想。鑒于以上情況,我院對骨科術后患者給予疼痛護理質量指標指引下護理干預,以期患者降低疼痛感,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擇2017年2月~2018年7月我院骨科收治患者共88例為臨床研究對象并進行計算機隨機分組。對照組44例,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齡52.21±6.63歲;實驗組44例,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齡52.57±6.78歲。兩組基線資料p>0.05,可比性良好。納入標準:(1)患者均為骨折或骨病變收治入院且進行手術治療;(2)精神狀態良好可配合本次研究;(3)知情同意;(4)入組前無睡眠障礙;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其他臟器病變;(2)精神病或精神病家族史、意識障礙;(3)近3個月發生家庭重大變故;(4)既往有失眠等睡眠障礙。
1.2方法
對照組護理干預,手術后常規給予患者護理,遵醫囑提供預防疼痛藥物,給予心理干預和健康指導。
實驗組給予疼痛護理質量指標指引下護理干預:(1)確立科室疼痛護理質量指標:根據骨科常見疼痛護理的處理專家建議、北大核心期刊、SCI等文獻,確立骨科手術后患者的疼痛護理質量指標。包括疼痛護理評估方法、疼痛評估時間、護理記錄、干預措施有效性。(2)建立無痛病房:對疼痛護理質量指標定期開展培訓,每周一次,每次半小時,要求科室護士掌握各項質量指標的內容及方法;并進行績效考核,考核結果納入績效獎金中。培訓合格的患者才能參與疼痛護理中。(3)護理干預實施:根據骨科收治患者不同情況,建立無痛干預措施。如患者疼痛程度VAS評分在3分以下進行非鎮痛干預,疼痛程度在3~6分為藥物鎮痛方法,高于6分則制定鎮痛方案;硬膜外麻醉患者每小時評估1.5次;全麻患者術后每小時評估1次。
1.3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后3d、7d的疼痛程度及睡眠質量。疼痛采用VAS量表,患者在0~10分中做選擇,10分為劇烈疼痛,0分無痛;睡眠質量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滿分21分,評分越高睡眠越差。
1.4數據處理
所有骨科患者數據均進行準確核對和錄入,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骨折患者在手術后發生疼痛的機制較為復雜,可能與炎性刺激、侵入性操作、神經壓迫等有關[2],既往的臨床護理方法缺乏針對性、預見性,且護士掌握程度不一,導致效果不佳。
疼痛護理質量指標引導下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定期對護士進行培訓,且建立標準的護理質量指標體系,引導護士進行正確、及時、準確的護理干預,且護理方法更完整,可以保證各項護理措施準確的提供給患者;同時,指標體系中除既往常規的疼痛程度評估,還需要評估護理效果、護理記錄等多項指標,更具有全面性;可以有效的對低年資護士起到規范作用,使護理效果更佳[3]。
從本次研究結果也可以看出,實驗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更低,術后睡眠質量更高,與對照組比較,p<0.05;說明護理質量指標引導下護理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疼痛的情況,有助于提高患者睡眠質量,使患者充分得到休息,且可以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綜上所述,對骨科手術后患者給予護理質量指標指引下護理干預可降低疼痛,改善睡眠,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陳芳芳, 葉瓊. 探討護理干預措施對骨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11):231-232.
[2]李媛媛. 疼痛護理質量指標管理對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的影響分析[J]. 中國衛生產業, 2018, v.15;No.345(10):98-99.
[3]余婕, 賀連香, 周陽,等. 質量評價指標在骨科疼痛護理管理實踐中的應用[J]. 護士進修雜志, 2017, 32(6):548-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