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癌癥治療方法的增多,癌癥患者的生存期顯著地延長,此時癌癥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了醫護人員更多的關注。評估癌癥患者的心理需求程度可以直接了解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情緒狀態,并及時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治療。本文主要研究了癌癥病人的心理護理問題,在深入探討癌癥病人心理障礙的前提下提出了更合理的心理護理策略,并結合臨床應用實踐論述了心理護理的作用。發現對癌癥病人應用合理的心理護理策略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是其他護理手段與手術治療無法比擬的一種護理方法。
關鍵詞:癌癥;心理特征;護理對策
引言
癌癥是一種危險、難治的惡性疾病,癌癥患者飽受癌痛及并發癥的折磨,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甚至導致其睡眠質量的下降。為了改善癌癥患者的心理負擔,需要密切關注其心理健康問題,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減輕其精神負擔,為癌癥的臨床治療提供重要的支持。
1癌癥病人的心理表現
大多病人得知自己患有癌癥后,都會對死亡感到極大的恐懼,對病情治療產生諸多不利因素,甚至產生悲觀厭世的想法。因此要想有效提高癌癥病人護理質量,首先要深入研究癌癥病人的心理問題。筆者自2017~2018年在其科室就診的癌癥病人中隨機選擇100人進行研究,其中51名男性,49名女性,年齡處于41~75歲之間,年齡平均為57歲。其中肝癌33例,肺癌30例,胃癌21例,盆腔惡性腫瘤3例,卵巢惡性腫瘤2例,結腸癌術后復發6例,乳腺癌3例,白血病1例,黑色素瘤1例。應用各種方法探索了癌癥病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1)焦慮多疑:大多病人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癥后,首先會懷疑醫生診斷是否準確,并且對疾病知識的無知產生恐懼,同時可能出現飲食困難,失眠多夢,精神陷入恍惚狀態,對自己病情發展憂心匆匆。(2)恐懼心理:病人在確定自己患有癌癥后,常認為自己不久將會離世,出現恐懼、擔心等心理問題。大多病人認為癌癥不可能治好,得了癌癥則意味著死亡。雖然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癌癥已不等于死亡,但就總體上說,癌癥仍然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上病人耳濡目染癌癥可怕的情景,產生恐懼感是很自然的。(3)喪失信心:當病人得知自己患有癌癥后,會對生活失去信心,所以他們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心理壓力極大,精神狀態不良,嚴重者可因絕望而出現自殺行為。抑郁情緒對病人的治療和康復是極為不利的,醫護和陪客應時時注意病人的情緒變化,并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必要的時候可給以抗抑郁藥物治療。(4)不同心理表現:不同的人患有癌癥后會有不同的表現,治療效果也不相同,有的病人經過治療明顯好轉,對生活充滿希望,能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一切遭遇。但有的病人治療效果不理想,不能正確對待現實,加上大量的經濟支出,而產生沉重的心理負擔。
2癌癥病人的心理護理策略
2.1癌癥患者出院后心理支持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救助水平的日益提高,癌癥患者的生命周期被不斷延長,所以癌癥患者出院后的康復階段的護理也變得日益重要,合理科學的康復護理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疾病狀況和生理狀況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相關調查提示,癌癥患者對出院后能得到持續的照護支持有著強烈的需求。本研究顯示,癌癥患者出院后對心理康復的需求主要是心理知識類和服務類,其中對心理知識手冊、心靈熱線、心理講座的需求都超過半數,在線心理咨詢的需求人數也將近50%,說明大部分患者對心理康復護理的需求迫切程度。因此,建議醫院利用多種媒體及形式傳播科學的心理知識,舉辦健康講堂時增加心理康復指導內容,增加護理人員心理康復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癌癥患者心理健康、心理調節、心理干預等心理康復指導的覆蓋率。
2.2創建穩定的護患關系
在日常護理操作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病人的每一個細節,采取合理的方法穩定病人的情緒,有利于提高疾病治療效果。要做好這些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幾點:其一:要做到平等相處,能站在病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其二:聯合病人親屬,使病人感受到親人對自己的愛護,從而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其三:引進先進的護理方法,積極宣傳醫療知識,合理規劃生活,穩定病人情緒等。
2.3運用醫務社工方法,對患者出院后心理支持采取個性化干預措施
調查顯示,患者出院后對個案咨詢和團隊支持小組的心理康復服務這兩項的需求程度整體不高,這可能與當前的醫療服務模式不完善有關。因此應提高對醫務社會工作模式的推廣,提升服務效果,擴大服務范圍。個案心理咨詢是醫務社工個案管理的一種形式,個案管理中還應增加心理評估與輔導、危機介入、疏導情緒、悲傷輔導等方面的服務。團隊支持小組強調小組內患者之間的互助,使個人充分感受到團隊精神,體驗、分享他人對抗和戰勝癌癥的成功經驗和方法,以增強對癌癥的科學認識和抵抗能力。Cerezo等通過對175例癌癥患者團體心理干預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發現,團體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提升癌癥患者心理健康,并對疾病康復帶來積極影響。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組織北京抗癌樂園的抗癌明星每天在患者服務中心、醫院門診大廳、大型公益咨詢活動的現場,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康復交流和心靈溝通,發揮了癌癥康復者群體抗癌的力量。調查還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群對心理康復護理的需求減少。但目前,我國中老年癌癥患者數量不斷增加,承受軀體痛苦、心理問題和經濟負擔的多重壓力,需要為中老年癌癥患者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和家庭支持。因此,應組織醫務社工團隊和志愿者在社區醫療服務中心開展定期心理干預活動,包括音樂治療、藝術治療、沙盤治療多種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促進癌癥患者在康復期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提高生存質量,早日重返社會。
結語
近幾年,我國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日益認識到心理護理的重要性。由于心理護理在臨床應用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所以得到了大面積推廣。特別是癌癥方面,根據癌癥病人的心理特點和具體情況加強心理護理,使病人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始終處于最佳狀態,這對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命有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曹新穎.心理護理對提高腫瘤患者生命質量的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02:213-214.
[2]王雪,宮葉琴,戴安,石義鷺,馬盼盼,李意.癌癥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水平研究進展[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9(04):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