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指的是麻醉藥通過肌肉或靜脈注射、呼吸道吸入等方式進入到血液當中,使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出現暫時性的被抑制現象。從臨床的角度出發,其主要表現為全身失去痛覺、神志消失、反射抑制、遺忘等。對中樞神經系統所產生的抑制程度和血液當中的麻醉藥的濃度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同時還可以對其進行調節與控制。同時這類抑制具有一定的可逆性,當藥物被代謝或排出身體后,患者的各種反射及神志不斷恢復到正常水平。而在患者麻醉過程中,護理是一項重要內容,以下為大家講解有關全身麻醉的護理內容,希望可幫助到大家。
1、麻醉之前的護理:
告知患者在常規手術前的8h內應禁食、2h內應禁水,從而有效地避免麻醉之后出現誤吸或窒息的情況;在患者麻醉之前還應對患者做普魯卡因的皮膚過敏試驗,以及宣教心理疏導。
2、麻醉中護理:
積極配合麻醉醫生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觀察,并在記錄出入量、輸血、輸液麻醉意外搶救、臨床用藥等方面做好配合的工作。
3、患者蘇醒期的護理:
①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患者在全麻蘇醒前,應由專門看護,每15分鐘~30分鐘進行一次呼吸、脈搏、血液測試,直到患者完全清醒后,呼吸循環穩定后才能停止測試。②體位:為患者常規去枕,平臥頭向一側偏體位,6h~8h。③確保呼吸功能穩定:在患者麻醉蘇醒之前,如果患者出現頻繁吞咽、嘔吐先兆,應立刻將患者的頭偏向一側,將床頭搖低,從而利于嘔吐物排出,同時使用吸引器或是干紗布將患者口鼻內的殘渣物質清除干凈。在必要的情況下應立刻進行氣管插管,反復地進行吸引,將吸入氣管當中的異物清除干凈,直到呼吸音恢復到正常的水平。④處理舌后墜:若是患者有鼾聲的情況,應用手將患者的下頜托起,確保下頜的切牙在上頜切牙前咬合,則會解決患者出現鼾音的情況,同時也能解決呼吸道梗阻的情況。在必要的情況下,應插入鼻咽或口咽通氣管。若是患者呼吸道內有較多的分泌物,應使用吸引器將患者口腔內與咽喉內的分泌物吸去。按照醫囑可適當的為患者注射阿托品,從而有效的減少呼吸道與口腔腺體的分泌。⑤處理喉痙攣:立刻找出引起喉痙攣的原因,加壓給氧,若是采用這種方法不能緩解,可以使用一個針頭通過環甲膜刺入道氣管進行輸氧。若是不能將痙攣解除,應對患者靜脈注射肌肉松弛劑,之后再為其進行氣管插管,使用麻醉機幫助患者合理的控制呼吸。⑥處理呼吸抑制:針對這種情況應為患者立刻加壓給氧,在必要的情況下應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人工呼吸。
4、確保循環功能達到穩定:
對患者做好心電圖、心率、脈搏、血壓、中心靜脈壓等方面的監測,若是發現異常,例如:心律失常、血壓下降等情況,應立即告知醫師,根據醫囑要求,采用針對性地方式為患者進行處理。
5、確保體溫維持正常:
注意做好保暖。可給予患者50℃以下熱水袋進行保暖,使用布將其包扎好,避免燙傷患者,特別是小兒患者,全麻后可能會出現高熱,甚至驚厥的癥狀,這時應為患者吸氧,做好物理降溫,如果出現抽搐不止的情況,可以靜脈注射咪達唑侖。
6、做好意外事件預防:
針對躁動不安或是小兒患者,應為其加用床欄,在必要的情況下應予以一定的約束,避免其將靜脈輸液管與各類引流導管不自愿的拔出。
7、患者在麻醉恢復室內的護理:
麻醉恢復室與手術室靠近,應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靜、衛生、整潔的環境,將室內溫度穩定的保持在24~26℃之間。同時還應確保麻醉恢復內的搶救設備與監護設備完整,例如:呼吸機、氣管插管設備、吸氧設備,氣管切開包、各類外科換藥設備、搶救藥物等。護理人員應將設備準備齊全,并做好設備檢查工作,確保設備性能的安全。麻醉恢復室內的患者達到以下標準后才可以回到病房:第一,神志恢復清醒,存在定向力,可以正確的回答問題;第二,呼吸穩定:可以咳嗽與深呼吸,動脈血氧飽和度大于95%;第三,脈搏、血壓值平穩性在30min以上,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后未發生STT波改變及嚴重心律失常的情況。
總結:綜上所述,可知全身麻醉可以使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出現暫時性的被抑制現象。而且患者對于中樞神經系統所產生的抑制程度和血液當中的麻醉藥的濃度存在著一定的關系。為此,本文對全身麻醉的護理內容,進行相關的論述,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正確認識全身麻醉的護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