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針對于顱腦外傷患者術后運動障礙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療效進行分析研究。方法 選擇在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受治療的顱腦外傷患者術后運動障礙患者(80例)。對照組患者(40例)實施常規的護理方式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40例)實施的早期康復護理的方式進行護理。結果 觀察組患者至護理干預后功能恢復的較好,并且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更高。結論 對于顱腦外傷患者術后運動障礙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顱腦外傷;運動障礙;功能恢復;護理滿意度
引言
顱腦外傷是一種創傷類疾病,在臨床較為常見,指患者頭部在外界間接或直接暴力下,出現的頭皮裂傷、血腫、顱骨骨折、腦震蕩等,可能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影響,出現運動功能障礙。當代康復醫學認為,顱腦外傷患者術后的3個月為最佳恢復時期,盡早給予患者康復護理,能促進神經元再生,減少肌肉萎縮的出現,促進患者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改善預后。筆者選取我院顱腦外傷術后運動障礙患者80例,觀察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外傷術后運動障礙患者功能恢復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受治療的顱腦外傷患者術后運動障礙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以及對照組(4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的男性較女性多4人(即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均在23歲~6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82±4.28歲),顱腦損傷的原因分別為暴力打擊傷(10例)、交通事故傷(20例)以及高處墜落傷(10例);對照組患者的男性較女性多2人(即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均在24歲~6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49±4.52歲),顱腦損傷的原因分別為暴力打擊傷(12例)、交通事故傷(20例)以及高處墜落傷(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損傷原因、性別以及年齡等)對比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體位護理
體位護理主要有四個部分組成,仰臥位護理、健側臥位護理、患側臥位護理及半臥位護理。其中,側臥位異常反射會加強,故必須控制好時間(1h內最佳)。患側臥位的痙攣情況較少,被認為是最關鍵的護理環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偏癱患者,應避免半臥體位。
1.2.2肢體康復
肢體康復有主動與被動之分。待患者術后生命體征較平穩時,醫護人員對患者肢體進行適當的拍打、撫摸及關節活動,并注意控制力度,保持動作的輕柔。經過適度的被動運動后,可讓患者主動運動,包括床上移行翻身、橋式運動、起坐運動等,但必須循序漸進。(1)坐位與坐起訓練:對于顱腦外傷患者而言,恢復期約4周時,即可進行坐位與坐起訓練。若患肢肌力在Ⅲ~Ⅳ級時,患者可取坐位,讓軀干平穩以適合進行下床活動,并將床頭抬高。軀干和頭直立外,兩足應保持平放狀態,使坐位持續約半個小時,然后進行適當的側屈、軀干俯仰運動,再配合上肢鍛煉。(2)立位與步行訓練:待患者可自行坐穩時,即可進行平位平衡訓練。讓患者自行站立,并逐漸延長站立的時間,增加不同的站立角度,留意其呼吸、心率等變化。若下肢肌力超過Ⅴ級時,可讓患者開始進行步行訓練,逐漸訓練患者站直、站穩與站久,逐漸撇開支撐物直至能夠獨立行走。
1.2.3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1)洗臉、洗手及進食訓練指導患者用健手完成洗手、洗臉等日常行為。進食時,讓患者用健手取食物放入患手,再由患手將食物送入口中,以達到訓練患手功能的目的。對于存在吞咽困難的患者,可指導其進食前開展口腔操,每次持續20分鐘,每日3次,訓練其吞咽功能。(2)床邊轉移訓練床——椅子的轉移訓練:讓患者坐于床旁,雙腳與地面接觸,椅子擺放于健側,然后用健手扶椅子,以健腿為軸,然后進行相應的移動訓練,每次持續5分鐘,每日2次。輪椅——床的轉移訓練,操作與上述訓練相似。
1.2.4心理疏導
受到顱腦外傷的影響,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不良的心理狀態。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交流和心理疏導,滿足患者的基本要求,并向患者介紹詳細的康復計劃。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運動功能在護理前后的評分情況
通過對比兩組患者運動功能在護理前后的評分情況發現,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的上肢、下肢的評分情況差異不大(P>0.05),但在經過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上肢、下肢的評分情況有著明顯的恢復(P<0.05),并且較對照組患者的上肢、下肢的評分情況更好,差異顯著(P<0.05)。
2.2對比兩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在護理前后的評分情況
通過對比兩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在護理前后的評分情況發現,觀察組患者在干預前生活評分情況較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t=0.0657),在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評分情況較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t=7.0987)。
3討論
對于顱腦外傷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體位以及肢體實施長期系統的早期康復訓練能夠較好的減少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情況,從而促使患者的快速康復。并且實施早期康復訓練還能夠對患者的心理方面以及認知進行干預,從而讓患者從心理上去除消極的心態,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的上肢、下肢的評分情況差異不大(P>0.05),但在經過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上肢、下肢的評分情況有著明顯的恢復(P<0.05),并且較對照組患者的上肢、下肢的評分情況更好,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在干預前生活評分情況較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t=0.0657),在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評分情況較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t=7.0987),并且通過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發現觀察組患者(97.50%)較對照組(70.00%)有著明顯的差異(P<0.05,x2=7.8376)。
綜上所述,對于顱腦外傷患者術后運動障礙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侯田田.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外傷患者術后運動障礙功能恢復的效果影響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59):208-209.
[2]林瑞卿,庾銀彩,張麗敏.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外傷術后運動障礙患者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8(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