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醫護人員準確的了解耳鳴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為制定護理措施提供依據。方法:使用問卷星平臺,建立一般問卷、抑郁自評量表、焦慮量表、特質憤怒表達問卷、生活質量量表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結果:派發調查問卷33份,其中有效問卷31份,有效率94%。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顯示患者不良心理狀態:焦慮63.6%,煩躁38.7%,悲觀29.0%,抑郁3.2%,強迫癥80.6%。結論:通過對突發性耳聾伴耳鳴者心理狀態分析,得知耳鳴病人普遍存在強迫癥、焦慮、煩躁、悲觀的不良心理狀態,給其治療和預后帶來不利的影響。醫護人員加強關注耳鳴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有效促進其病情的康復。
關鍵詞:耳鳴;心理狀態分析;突發性耳聾;焦慮、強迫癥
突發性耳聾是一種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臨床主要表現為聽力下降、耳鳴、眩暈三大癥狀。而人群中耳鳴發生率為13%—18%[1],且無特效藥物、無特效治療[2]。近年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耳鳴發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趨勢。由于耳鳴具有主觀性特征,且其發生的機制比較復雜與疲勞、睡眠、月經周期、情緒壓力、腦部血液供應等都有關系,讓耳鳴成為了耳科難癥之一。耳鳴病人普遍存在不良情緒,影響生活質量,給其治療和預后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醫護人員有必要準確地了解耳鳴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3]
1.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對2019年1月~2019年5月在廣州某三甲醫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突發性耳聾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共派發調查問卷33份,其中有效問卷31份,有效率94%。
1.2 研究工具
使用問卷星平臺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經濟狀況、文化程度等。使用抑郁自評量表、焦慮量表、特質憤怒表達問卷、生活質量量表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
2.結果
2.1焦慮
據調查資料顯示,31份有效問卷中有21位患者(即63.6%)存在焦慮的不良心理 耳鳴患者之所以會出現焦慮的心理,是因為耳鳴會使患者總是處于\"嘈雜\"的環境中,從而嚴重影響其思路和理解能力,導致患者無法與人正常交流,甚至喪失與人交流的能力,從而使其產生焦慮的不良情緒。
2.2煩躁
31份有效問卷中有12位患者(即38.7%)耳鳴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使患者在白天頭暈腦脹無法集中注意力 長此以往,就會使患者的情緒變得煩躁、不安,容易發脾氣,甚至并發煩躁綜合征。
2.3悲觀
耳鳴的病程長,容易反復發作,31份有效問卷中有9位患者(即29.0%)患者有時經過長時間的治療也無法使病情緩解,這就會使其因擔心自己聽力不能恢復而出現悲觀的情緒這種悲觀的心理狀態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心情,不利于其病情的康復。
2.4抑郁癥
31份有效問卷中有1位患者(即3.2%)耳鳴癥狀嚴重的患者,終日處于煩躁、焦慮、憂愁、睡眠嚴重不足的狀態中,因此很容易產生消極、悲觀、偏激的心理狀態 而這些不良的心理狀態又會反過來影響耳鳴,使患者的病情加重,進而形成惡性循環,甚至使患者患上抑郁癥。
2.5強迫癥
31份有效問卷中有25位患者(即80.6%)出現不同程度的強迫癥。在耳鳴久治不愈的情況下,患者的內心會發生微妙的變化,產生想與人交流但又怕與人交流矛盾心理,內心出現遠離他人的強迫概念,甚至引發強迫癥。嚴重的強迫癥耳鳴患者甚至會出現拒絕與人交流和拒絕進行治療的情況。
3.討論
通過對突發性耳聾伴耳鳴者心理狀態分析可以得知:耳鳴病人普遍存在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又反作用于生活質量,給其治療和預后帶來不利的影響。[4]以上發現對指導突聾的預防和臨床治療護理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醫護人員準確地了解耳鳴患者的不良心理,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促進其病情的康復。[5]調查結果提醒我們對突發性耳聾伴耳鳴患者應多加關注,存在以上哪種心理狀態。引導他們減少應激、壓力,降低焦慮情緒,減少自我情緒壓抑,合理疏泄,學會其他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仍將繼續擴大調查進行臨床研究。
參考文獻:
[1]郭以珍.耳鳴患者的整體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2),7999
[2]王洪田.耳鳴的診斷治療新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05,21(2):114-116
[3] 李晶.對耳鳴患者不良心理的分析及對其進行心理護理的體會[J],求醫問藥,2013,11(7):243.
[4]張靜.預見性告知護理對改善突發性耳聾伴耳鳴患者的焦慮狀態效果[J].吉林醫學,2013,34(17):3439-3440
[5]盧敏.突發性耳聾循證護理的文獻研究與護理方法初探[J].現代醫院,2012,12(1):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