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術后的護理,包括對術后患者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及患肢血運、觀察穿刺點出血情況、妥善護理溶栓導管,指導患者活動及飲食,積極預防并發癥,做好出院指導和術后的護理,可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減少并發癥發生,能有效提升預后效果。
關鍵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術后護理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術后預后效果極差的疾病,該病的發病機制與患者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1],很容易出現組織壞死的情況, 嚴重時甚至還會截肢[2];介入治療作為臨床治療中的常見手段,根據大量臨床研究顯示[3],優質的護理工作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
1 下肢動脈硬化
閉塞癥(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是指由周圍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動脈狹窄,閉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全身動脈硬化的局部表現[4]。其主要臨床癥狀為下肢缺血性疼痛,間歇性跛行,肢體壞死等臨床表現。高血壓,高血脂和吸煙均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高危因素[5]
2介入治療
溶栓介入治療具有創傷小、恢復時間快、操作簡單、療效明確等特點,近年來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被廣泛運用[6]。目前,ASO的介入治療可分為:超聲消融術、內支架注入術、粥樣斑塊旋切術、動脈內溶栓術、經皮血管球囊成形術。
3 術后護理
3.1術后穿刺點的觀察準確壓迫是介入治療術后穿刺點護理的關鍵[7]。(1)術后患者取平臥位,拔除動脈鞘管后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穿刺點,用沙袋壓迫6~8h,注意沙袋不要移位,避免劇烈的咳嗽及用力排便,以免腹壓增高導致穿刺點出血。術后6h可拿開沙袋,12h可拆除繃帶,但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需壓迫24h[8](2)向醫生了解術中穿刺的次數,觀察穿刺點外敷料有無滲血,穿刺口周圍皮膚有無淤斑及血腫,腹股溝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的松緊度,過松達不到壓迫止血的效果,過緊受壓皮膚發生壓力性水泡,甚至引起深靜脈血栓[9]。
3.2術后患肢的觀察(1)患肢伸直,制動24h,必要時可給予約束,約束時要注意松緊適宜,避免因約束過緊導致肢體缺血,協助軸線翻身、更換體位預防壓瘡。(2)患肢血運的觀察,術后要密切觀察患肢皮膚皮溫、皮色、感覺、肌力、疼痛及動脈搏動情況,每小時觀察一次,并做好詳細記錄,如發生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3)未置管溶栓患者,術后12小時后可床上活動,指導踝泵運動,避免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24小時可下床活動。術后囑患者多飲水,有利于造影劑的排出。(4)若患者術后發生患肢劇烈疼痛、麻木、皮溫溫度下降、動脈搏動減弱等情況,應立即懷疑是否動脈血栓或動脈栓塞[10]。
3.3留置導管的護理術后停留溶栓導管和動脈鞘管直接在動脈栓塞部位,要區分好這兩條管道,做好標識及有效的二次固定;置管溶栓期間術側肢體制動,以防導管移位,滑脫,導致藥物達不到準確部位;確保各管道的連接口緊密性,保持導管通暢,防止管道打折引起堵塞;嚴格無菌操作。穿刺部位每日用含0.5%碘伏消毒,防止穿刺部位感染。
3.4生命體征的觀察術后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予以心電監護,注意患者血壓、心率的變化,控制好血壓140/90mmHg以下[11]。監測患者血糖變化。
3.5 功能鍛煉待患者下地活動后,護理人員可以指導患者采取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運動方式,由局部到整體,循序漸進的幫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3.6 心理護理由于長時間的受到疾病疼痛的折磨,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首先需要對患者的心理癥狀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詳細告知患者有關疾病的相關內容與注意事項,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與問題,并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患者解決相關問題。
3.7并發癥的觀察
3.7.1穿刺部位血腫可能與術中的全量肝素化及動脈雙透壁穿刺有關,術后穿刺部位的加壓、包扎、肢體制動及觀察處理尤為重要[12]。
3.7.2假性動脈瘤的觀察介入術后穿刺點局部的觀察,重點在于區分血腫與假性動脈瘤,及時發現假性動脈瘤,防止動脈瘤破裂引起大出血。在觀察中摸到穿刺點局部有搏動性腫塊或聞及明顯的血管雜音,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3.7.3下肢過度灌注綜合癥的發生介入術后護士重點觀察患肢特別是前臂或小腿有無疼痛、壓痛、腫脹等,如出現腫脹說明有缺血后過度灌注綜合癥發生,應及時切開肢體筋膜,減輕組織水腫對血管壓迫,避免患肢缺血壞死。
3.7.4藍趾綜合癥是指足趾末梢動脈微小栓塞所致的癥候群。出現后可遵醫囑使用擴張血管藥物。
3.7.5再栓塞的護理密切觀察患肢肢體顏色、溫度、感覺、腫脹情況,并對術前術后進行對比,詳細詢問疼痛部位及其他變化,及時地報告醫生進行超聲多普勒檢查,以排除是否再次發生栓塞。
3.7.5警惕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及造影劑過敏的觀察。
3.8出院的指導患者出院后,指導患者低鹽低脂清談飲食,適當運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戒煙戒酒。遵醫囑規律服藥,定期復診,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要積極治療基礎疾病。
小結
通過穿刺部位護理與抗凝血溶栓護理,則能夠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增強心理護理和出院指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的依從性[13];而通過功能鍛煉,則能夠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進一步促進患者的康復[14]。
參考文獻:
[1]封永芳,任密果,鄭艷萍,等.嚴重下肢中小動脈硬化閉塞血管成形術后的護理[J].河北醫藥,2017,35(20):3186-3187.
[2]夏夢巖,高振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管支架置入術后的功能鍛煉與心理康復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 22(8):63-65.
[3]徐永娟,馬玉容.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92 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6): 78-80.
[4]練賢惠,楊琴,吳春,鐘秋影.介入置管溶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觀察與護理[J].全科護理,2017,15(09):1103-1104.
[5]王貴鵬,崔鳳琴,張向陽.社區老年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病率調查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地方病通報,2010,25(1):14~17
[6]王樂,周紅艷,孫靜嵐.介入置管溶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觀察與護理[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8,25(02):74-76.
[7]劉艷麗,王星.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09):161-162.
[8]楊娟.介入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圍手術期護理[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3(08):20-21.
[9]曾美紅,徐姝娟,朱紅筠,汪愛梅.綜合護理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腔內介入治療圍手術期中的應用[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8,37(03):303-305.
[10]張昕雨.總結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手術治療的護理措施[J].繼續醫學教育,2017,31(12):130-132.
[11]潘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術后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12):1876.
[12]朱湘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術后并發癥的護理體會[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05):135-131.
[13]曹艷,徐崇娟,李秀娟.血管旁路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12 例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5,7(6):228- 229.
[14]李廣萍,付燕,何朵.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行人工血管搭橋術圍術期護理[J].山西醫藥雜志,2017,40(3 下半月刊): 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