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索改進內鏡消毒流程是否可以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為臨床診斷中降低醫院感染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醫院的內鏡抽檢結果以及在同期該醫院病人感染的發生情況,改進內鏡消毒流程后,統計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該醫院內鏡抽檢結果以及同時間段醫院病人感染的發生情況,抽檢內鏡及其附件500件,調查病人1000例,對比流程改進前后的醫院感染發生率,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統計。結果:改進內鏡清洗消毒流程后,明顯的提高了合格率,有效的降低了醫院感染率和內鏡細菌陽性率,有利于提高臨床患者的療效。結論:內鏡清洗消毒流程可顯著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內鏡消毒清洗;流程改進;醫院感染;效果觀察
目前,內鏡診療技術的發展日益迅速并得到了極大的完善。該項技術已在臨床診斷中廣泛運用,在大幅度提升臨床診斷準確率中具有顯著的診斷效果[2]。但是由于醫院內各環節的消毒殺菌的措施沒有得到同步的跟進,導致醫院感染率高并嚴重影響著病人的治療效果[3]。由此可知,內鏡的清洗消毒質量對于控制醫院感染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先前的內鏡清洗消毒操作流程不夠完善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發生感染。因此,內鏡的清洗消毒質量應該在臨床診療中得到更加多的關注,本研究對此流程進行改善,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期間內鏡抽檢結果與同期住院病人醫院感染監測資料作為改進前數據資料;其后改進內鏡清洗消毒流程,并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進行改進后消毒效果抽檢和醫院感染監測,記錄并作為改進后資料。改進前后各隨機抽檢500件內鏡及其附件,調查同期住院患者1000人次,分析對比流程改進前后內鏡清洗消毒質量和患者臨床感染率的不同。
1.2 研究方法
配備專用內鏡清洗室兩間,專業清洗人員六名以及相關儀器,全程為手工清洗消毒。
1.2.1傳統清洗操作流程 "(1)預處理:臨床診斷使用結束后的內鏡立即送往清洗室做基礎的清洗。(2)酶洗:用含酶清潔劑浸沒內鏡,然后用動力泵將清潔劑泵入管腔。靜置半小時后進行超聲波處理。(3)漂洗:充分漂洗后擦干內鏡。(4)消毒:內鏡浸沒在濃度適宜的堿性戊二醛消毒液內放置超過十五分鐘,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凈再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
1.2.2經過改進完善的流程 "(1)床旁預處理:把剛使用完的內鏡立即用含酶清潔劑清洗完畢后送完消毒室。(2)測漏:把內鏡的所有按鈕和閥門取下,把連接好地裝置完全浸沒在水中,觀察各部分是否氣泡冒出。(3)酶洗:內鏡浸泡在含酶的清潔液中,擦拭刷洗內鏡的管道鏡身,再用動力泵將多酶清潔液注入管腔內,靜置十五分鐘清洗管腔并進行超聲波處理。(4)漂洗:把內鏡里外充分漂洗后擦拭干凈。(5)消毒:內鏡完全浸泡在適宜濃度的堿性戊二醛消毒液內靜置十五分鐘左右,取出后用清水漂洗干凈,再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改進前后內鏡陽性率以及消毒合格率和患者醫院感染率,得出結論。
1.4 統計分析數據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流程改進前后的內鏡細菌檢測陽性率對比醫院在改進清洗消毒流程后細菌污染情況明顯優于改進前。
3.討論
伴隨著內鏡應用的日益廣泛,利用內鏡進行診療帶來的不便之處以及醫療弊端暴露的越來越明顯。專家指明,患者很容易會因為內鏡的清洗不徹底而造成感染,這嚴重影響著患者之后的學習工作生活質量。因此,為了緩和日益緊張的醫患矛盾,醫院必須對內鏡的清洗提高足夠的重視,仔細查找傳統的操作中存在的不妥之處并加以完善,從而提高內鏡的清洗合格率,造福患者。
該研究中針對以往的不妥之處做了一些改善,亮點有如下幾點。首先改進后的操作流程更加注重對使用后內鏡立刻進行清潔的預處理[2,1];其次是增加了檢漏這一重要操作,此舉措有利于對內鏡的保修和維護,提高內鏡的使用壽命;第三是加強了漂洗以后的吹干,提高了消毒的有效率,有效避免了管道死角細菌的滋生[5]。改進后的消毒流程對使用完的儀器立即進行注氣注水沖洗,并用含酶清洗液擦拭鏡身和鏡管,使內鏡內使用后產生的污染物得到最有效的清潔和處理,提高了污染物的清除和殺菌效果[4]。多酶清潔液具有迅速高效的特點,能夠最短時間內完全分解內鏡中的有機污染物,達到徹底阻斷細菌滋生的目的。同時,有學者經過實踐指出,利用高濃度的堿性戊二醛消毒可以在更短時間內對盡可能多的器具進行高效的消毒,充分保證消毒效果的同時又能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同時改進后的過程較繁瑣復雜,耗時較大,為了節省人力物力,所以在消毒時,臨床增加檢查內鏡條數,用濃度更大的消毒液浸泡,此舉既緩解內鏡用量大清潔流程繁瑣的壓力,又能保障內鏡清洗消毒效果。
以上時間可知,內鏡清洗消毒流程得到以上改進后,顯著的提高了診療內鏡的清洗消毒的質量和合格率,進而大幅度的降低了醫院內因為臨床診療采用內鏡而帶來的患者感染發生率,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麗華,彭虹,陳奕杏,等.改進消化內鏡清洗消毒流程中失效模式與效應評價[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3(11):1026-1028.
[2]榮秋華,張瑩.消化內鏡清洗消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16):3597-3599.
[3]馬淳,秦文靜,陳晶,等.消化內鏡室控制醫院感染流程優化管理[J].中國臨床研究,2010(10):943-944.
[4]楊美玲,張紫虹,胡永成,等.一種聚維酮碘消毒液的毒理學安全性評價[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717(7):1286-1288.
[5]楊美玲,張紫虹,胡永成,等.用于陰道黏膜消毒產品的毒理學安全性評價[J].中國消毒學雜志,2009,26(3):26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