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總結應用濕性愈合理論聯合壓力治療在下肢靜脈潰瘍的臨床效果。方法:2016年10月- 2019年9月我科共收治的采取濕性愈合理論方法換藥后使用壓力治療下肢靜脈潰瘍的臨床資料。結果:258例下肢靜脈潰瘍均平均住院時間35天。結論:采用濕性愈合理論聯合壓力治療下肢靜脈潰瘍,有效的縮短愈合時間,提高了愈合率,降低了復發率。
自2016年10月- 2019年9月,我科共收治下肢靜脈潰瘍258例,應用濕性愈合理論聯合壓力治療在下肢靜脈潰瘍,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258例,男146例,女112例,年齡8-79歲,病程1個月-5年,潰瘍部位,小腿下1/3 內側120例,外側35例,脛前52例,足背49例、足跟2例。潰瘍面積:1.2-35cm2,創面:黑期28例,黃期185例,紅期45例;創面周圍皮膚均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血糖均在正常范圍內。ABI在0.8-1.2之間(動脈血流充足)。無合并糖尿病、創面癌變、低蛋白血癥。
1.2 方法
1.1.1 換藥 首診時評估傷口創面情況及拍照,取分泌物行細菌學培養及藥敏試驗。根據傷口分期,選用不同的敷料和不同的方法換藥。黑色期:徹底清創、去除壞死組織、減少感染機會,選擇水凝膠自溶清創,外用泡沫敷料。黃色期:根據滲液或感染的機會,選擇水膠體、銀離子敷料。紅色期:潰瘍貼或水膠體敷料。粉色期:泡沫敷料或透明貼利于上皮爬行。根據傷口滲液情況,決定換藥次數。
1.1.2 清潔創面 創面清潔是傷口愈合的關鍵。用生理鹽水沖洗創面及周圍組織,生理鹽水能夠去除傷口及傷口周圍組織的污垢,減少傷口內細菌的數量及毒素的吸收,為傷口的愈合提供清潔的環境,提供傷口治愈速度。
1.1.3 壓力治療 每次換藥后使用彈力繃帶固定,采用螺旋式纏繞的方法,自下而上進行纏繞,纏繞的松緊度以能1指為宜,以此達到抵消增加的靜脈壓但又不至于限制動脈血液供應,足踝部的壓力25-35mmHg。
2.結果
經過治療,258例患者進行效果評價,其中治愈202例,顯效42例,好轉14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3.結論
3.1 濕性愈合理論 濕性環境下傷口愈合速度比干性環境快1倍,從而產生濕性愈合理論。在濕性環境下:傷口局部濕潤,不會形成結痂;敷料不與傷口新生肉芽組織粘連;密閉性和半密閉性敷料,減少傷口感染的機會;無需頻繁更換敷料,創造接近生理狀態的愈合環境,細胞分裂增殖速度快[1]。
3.2 下肢靜脈性潰瘍病因 "是靜脈機能不全的最終結局。其原因是靜脈血液淤積而非靜脈曲張本身。靜脈滯積導致靜脈內壓力增高,毛細血管損傷,組織內壓力增高、水腫進行性纖維化,小動脈及淋巴管阻塞,以及皮膚氧合作用降低,加之外傷和感染,促進潰瘍的形成;同時靜脈滯積可使小腿皮膚毛細血管滲透性增加,紅細胞外溢,以致皮下組織內血鐵質沉積,刺激皮下組織形成致密的瘢痕組織;其上的皮膚則萎縮,變為薄而脆,失去正常抵抗力,最后形成潰瘍。
3.3 壓力治療作用機制 "即繃帶對下肢施加壓力,使足踝部壓力高于膝部壓力,從而將下肢體液擠回靜脈和淋巴系統,促進靜脈回流,減輕下肢淤血、水腫、保證下肢靜脈血液的良好、促進傷口愈合、減輕傷口疼痛[2]。
3.4 濕性愈合聯合壓力治療的效果
本組258例患者,治療1-2周后轉為紅期,滲液明顯減少,創面肉芽生長和上皮爬行好,患者自述疼痛明顯減輕,經過1-2月治療,總有效率大100%,平均治愈時間為35天。
綜上所述,濕性愈合聯合壓力治療,能有效控制傷口感染,促進傷口上皮化,減輕患者痛苦,有利于潰瘍面的愈合,同時可以減少換藥次數,降低護士工作量,節省了治療費用,同時配合壓力治療能夠降低靜脈壓、促進靜脈回流、減輕組織水腫。而且縮短治療時間,節省醫務人員資源,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胡愛玲,鄭美春,李偉娟,等.現代傷口與腸造口臨床護理實踐[M].廣東: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54.
[2]皺思力,曲樂豐.醫用彈力襪治療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的進展[J/CD].中國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0,2(4):251-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