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歷經中華民族幾千年漫長歲月歷代中醫藥學學者研究與實踐的結晶。在歷經長期的傳承與發展實踐中,不斷的創新與完善,逐漸形成一系類健康養生文化理論,在相關的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理論指導以及歷代中醫藥學與養生學者的實踐下,逐漸衍生出一系類完備的中醫藥健康養生經驗方法。基于此,本文就從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理論原則以及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經驗方法兩個方面來展開闡述與分析,旨在傳承發展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推動我國中醫藥養生文化的實踐與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 理論原則; 經驗方法;研究
當前,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健康、養生逐漸加以重視,對中醫藥養生服務的需求日益旺盛,促進了健康服務業蓬勃發展。繼承、發展、利用好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有利于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讓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享受中醫藥健康養生的益處。
1 “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理論概述
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以現代文化為主導的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學與其他學科文化融合一體后所孕育的一種相互交流、滲透行業文化,即,與中醫藥相關聯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傳統習俗、文學藝術等相關事件。養生文化是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針對于“養生”的概念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義為:“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欲、辟谷等手段,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方法。而“中醫藥健康養生”理念則主要概述為:“以中醫養生理論與歷代養生家實踐經驗為基礎,結合日常生活方式所形成的天人相應,順應自然,神形合養,注重從心、食、性調養精、氣、神的實用、有效、科學的養生、防病、延年的健康理念”, 醫學考察學術界主要從三個方面概述了中醫學養生文化,即:其一,就是以儒釋道為核心的傳統哲學思想指導下的養生;其二,就是以《黃帝內經素問》“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為理論指導的食療藥膳養生;其三,就是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理念為指導的中國傳統保健體育養生。
2 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理論原則
2.1預防為主,扶正避邪
中醫學倡導預防為主,養生保健,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中醫學中“治未病”思想是中國文化“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思想在醫學中的滲透。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有論述“治未病”一詞,“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是“治未病”所包含的主要內容,具體而言之為:人們在養生保健,防病在先的同時,還需要注意防微杜漸、防治疾病之后的病情擴展以及疾病的復發。這也體出現了中醫養生治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
2.2天人合一,順勢而養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生命哲學的重要特征體現。機體內環境的平衡協調和人體外界環境的整體統一是中醫學養生文化主要追求的養生之道。“天人合一,順勢而養”是人體生命活動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在人體科學領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的延伸。
2.3動靜結合,形神共養
注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人體形體保健與心理、精神健康保健是中醫學養生學中“形神共養”理論的中重要體現。“形”與“神”是存在直接關聯性的,二者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形”宜動,在《素問·上古天真論》旨在流通氣血,宜“形勞而不倦;“神”宜靜,主要是“恬淡虛無”與“精神內守”。所謂“形神合一”即:通過充分運用中醫養生之法,依據人體自身特點來擇取符合自身特點的養生保健模式,進行調形養神,使其身體機能達到精充氣足神旺,益氣延年,使不同個體達到其最長的自然壽命。
2.4中和適度,陰陽平衡
在中醫學理論中認為,人體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屬于相互統一、關聯的有機整體,在中醫養生理論與實踐中,認為實現人體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則就是“中和適度”,只有在與自然、社會保持和諧、平衡的過程中才能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在中醫養身、養神和養德過程中,始終以中和觀作為指導,貫徹中和適度、不偏不過的基本原則。“中和適度”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表現為陰陽平衡的養生理念、內外調和的養生要求以及恬淡虛無的養生境界,為中醫藥養生理論與實踐提供了基本遵循。
3 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經驗方法
3.1精神養生方法
在《靈樞·九針十二原》中醫學理論中強調“粗守形,上守神”,該書中認為:五臟精、氣、血、津液為產生和維持情志活動的機體物質基礎,五臟功能的的外在反應則是依賴于臟腑的機能活動,反而言之,就是情志過激必損傷其所主之臟。所以,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與人體形體健康同樣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必須要加以重視與保健,真正做到虛心清靜、調和情志才能達到健身養生目的。
3.2運動養生方法
人體依據個體的差異性,以運動的形式來進行身體活動,從而實現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長壽命的效果。在中醫學健康養生中認為,運動是形式,養生是目的,在行運動養生之法時,需要遵循形神結合、意氣相隨、循行漸近的原則,中醫學養生主要倡導的運動有氣功、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等動而不過,靜中有動的功法,來實現體內的氣、血、精、津液的運行,達到運動養生、防病延壽的目的。
3.3飲食養生方法
依據所食食物的特性,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所食食材進行合理的選擇與搭配飲食,從而實現滋養精氣、平衡陰陽、延年益壽的中醫飲食養生效果。在《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指出:“五谷為食,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以補益精氣。”同時,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記載“陰陽平衡,勿使過偏; 飲食有節,寒溫適度; 天人相應,順應自然。”之說。
3.4藥物養生方法
在中醫學中,有藥食同源的說法,飲食為“養”在四氣五味,而藥物為“治”在四氣五味。在中醫藥學古籍中,都有對各種各樣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壽方藥與保健養生的藥物記載。如:在我國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了共計165種有延年、不老、耐老、益氣、輕身、增壽等藥物。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記述了黃芪建中湯、薯蕷丸、金匱腎氣丸等著名的補養抗衰老方劑。
參考文獻:
[1]劉君,劉樹軍,郭建菊 . 論中國傳統文化下的養生觀 [J].搏擊 ( 武術科學 ),2012,9(1):96-98.
[2]馬烈光.論中醫“治未病”的學術特色[J].中醫學報,2010,25( 6) : 1035 - 1037.
[3]宗文靜,曹洪欣,劉寨華.形神合一話養生[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 12)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