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青
摘要:設問、反問、連續問等修辭手法,可以增強語氣,提高表達效果。如果在高考作文中適當使用這些手法,收到非常好的表達效果。
關鍵詞:高考;作文;優化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5-128-1
高考語文中作文占60分,分值之高,比重之大,顯示出其重要性。學生若想在作文中寫出打動評委老師的亮麗語句,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達到的,需要靠平時的日積月累。筆者現舉例說明如何在作文中使用設問、反問、連續發問的技巧撰寫作文,用亮麗的語言打動閱卷老師,從而獲得高分。
一、設問技巧的運用
設問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常用于表示強調作用。為了強調某部分內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正確地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例1、什么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踏出來的,從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魯迅《生命的路》)
例2、誰是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覺得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例3、可是,我仍想問,風到底是什么?地理老師鏡片下的眼睛閃著壑智的光,他一字一頓地解釋著:“風么,就是高低氣壓層的不同引起的,……風的種類也可多著呢,有什么熱帶季風,海洋季風……有的風,帶來寒流的訊息,有的風……”噢,原來是這么回事,風是自然的產物,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我終于知道風是什么啦!……(《風是什么?》)
例4、是誰,這么早就把那親愛的令人心醉的鄉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誰,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悅耳動聽的音樂喚來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個青年人。(峻青《鄉音》)
上面例1、例2、例3是一問一答;例4是二問一答;先故意設問,然后再自己回答,其目的是為了提醒讀者的注意,引起讀者深入思考。
例5、誠信是什么?才學說:“誠信是一種虛偽。我可以無所憐惜地拋棄它。”誠信說:“當老師的誠信化為空中樓閣,那么才學也不復延續。”于是才學凝滯了。
本例與其他例子又不同:先設問“誠信是什么”,然后用“才學”和“誠信”兩個本無生命無法對話的抽象概念來對話,從而揭示“誠信不能丟”這個主題。
二、反問技巧的運用
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重語氣的一種修辭手法。
反問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在高考作文中運用反問句式,可以加強表達的肯定語氣。而優秀的高考作文在這一點上都做得比較好。
例6、共和國元帥彭德懷曾說:“‘茄子不開虛花,小孩子不說假話。難道我們大人還不如小孩子嗎?”的確,我們從“人之初性本善”的童年所帶來的那份淳樸的誠實,應該好好把握,怎能任歲月“雨打風吹去”,而洗掉了誠實的本色呢?
先用“難道……嗎”的反問句式,再加上彭總的那句稱贊小孩子“誠信”“誠實”的話,表明我們大人確實應該比小孩子更能講“誠信”;再用“怎能……呢”的句式進一步強調我們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守住自己的“誠信”的大門。整段話讀來意味無窮,全仗兩個反問句的表達效果。
例7、喊著“狼來了”的孩子在兩次“成功”的欺騙后嘗到了苦果;連一道淺淺的劃痕都不放過的“奔馳”汽車公司以信譽換來了盈利……這些難道不足以告誡我們要好好把握住自己的誠信嗎?(《把握誠信》)
此例先從反面講“狼來了”的不誠實的故事,再從正面說“奔馳”公司為信譽而誠信的事,最后再用“難道……嗎”的反問句式,讓人明白了我們必須把握住自己的誠信。
例8、無所謂“人性本善”,也無所謂“人性本惡”,當面臨選擇時,我們需要的不光是果斷,還要有也許是一樁小事所體現的人性。在面臨選擇時,據說,螞蟻被火圍困的時候,會迅速抱成團滾出火堆,以犧牲最外層的螞蟻來保證種族的延續。“螻蟻如此,人何以堪?”
此例先用議論性的語言點出當面臨選擇時不光是果斷,還要有人性,強調了人性。再舉螞蟻遇火時抱成團滾出火堆以保證種族延續,亦是強調動物的“人”性。最后用“螻蟻如此,人何以堪”表示反問,別人動物都能做到在選擇時擁有“人”性,而我們人類呢?作者舉螞蟻采取迂回戰術,繞一個彎子還是回到主題上來:在選擇時人應比動物更有人性才行。
三、連續發問技巧的運用
在高考作文中連續發問如連珠炮,問得你喘不過氣來,正是在這種“緊張”的場面才有一種藝術的力量在召喚,從而恰當地表情達意,產生良好的語言表達效果。
例9、“健康”者,能使人精力旺盛,體力充沛,工作起勁,然而“誠信”之“健康”者,何也?四肢發達之軀殼也。魯迅先生之所以棄醫從文,亦是為拯救軀殼。而此小生棄我于水底,試問,無誠信之軀殼于己何用?于世何用?(《豈可棄我——“誠信”自述》)
本例的連續發問是在最后:“無誠信之軀殼于己何用?于世何用?”這實際上是用兩個反問來強調“誠信”對人的精神空間的重要性和對社會的意義。如果一個人能把“誠信”的含義看準吃透,那也就不會出現行尸走肉的人或出賣朋友、背叛祖國的小人了。
例10、朋友,走過歷史的煙云,你對生活有什么答案?你將如何面對現實?你將以什么姿態去面對未來生活的挑戰?別忘了,我們正年輕,“看云”的日子不要迷失在天真浪漫中,尋找一個理性的答案,讓我們追,讓我們飛。生活要我們去創造,美好的未來是我們自己的!(《滄海看云》)
本例開頭連用三個設問:對生活有什么答案,如何直面現實和怎樣面對將來。這三個題一起到來,意志不堅定者、思想徘徊者、生活毫無認識者可能都會在這劈頭蓋臉的問題中清醒過來,從而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而那些本來就對生活有認識的有識之士,則會在這三問中更加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從而矢志不渝地朝著既定的方向奮勇前行而絕不后悔。所以作者在這一段的最后說“美好的未來是我們自己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