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自然資源相對豐富,但是人均占有量是極少的,人類與資源之間矛盾日益突出。為了促進經濟快速增長,我們需要轉變發展模式。本文從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緊迫性包括煤石排放量、利用效率、水資源的污染與浪費、瓦斯的安全與利用等和以規劃環評為手段促進煤炭礦區循環經濟的發展兩個大的方面對煤炭項目進行評價分析。
關鍵詞 循環經濟緊迫性 環境 污染 規劃環評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走創新型的經濟發展路線,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的污染的趨勢要求我們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為了提高資源和環境效率的總體目標,運用資源節約和組織循環利用的手段,在市場的推動下,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經濟上下可行為前提,去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和環境的污染。放眼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現狀,粗放型的高消費、高投入的道路已經不再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我們要開創一條全新的經濟發展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一、我國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緊迫性
(一)煤矸石產生量和排放量大,利用效率較低
1. 煤矸石的產生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大量的煤矸石在煤炭開采過程中源源不斷的產生,但利用效能較低,矸石排放需要占用大面積的存儲場地,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還導致了地表植被的嚴重破壞。煤矸石是我國排放量最大的工業固體廢棄物,它造成水資源、土地資源和大氣的不同程度的污染,所產生的有毒氣體通過媒介進行傳播,嚴重危害人身健康。
2. 煤矸石的利用效率低。“廢物的資源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是煤矸石最恰當不過的寫照,其實它還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和利用空間,可以用于水泥制造,制磚,發電等方面。全面提高煤矸石的利用率對于我們來說有極大的研究意義。
(二)水體資源的浪費、破壞與污染
煤炭開采過程中,為了保證礦工安全而采取特殊的排水方式和疏干方法嚴重破壞了能源與環境,造成地下水資源的污染。另一方面,大量的含礦物的井水外排又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利用特殊技術對礦井水進行提取再利用,盡量減少它的外排和浪費。
(三)關于瓦斯的利用與安全
1. 礦井中過濃的瓦斯。在煤炭開采過程中,瓦斯這種氣體對于礦工來說并不陌生,當它達到一定的濃度,會降低礦井下空氣中的濃度,使人缺氧窒息。當礦井空氣中瓦斯含量過高時,遇到星星之火便會燃燒更甚則會有爆炸的危險。
2. 瓦斯的利用價值。瓦斯在危險之余也具有一定的利用價值,它是一種熱值高潔凈而且使用起來比較方便的能源,運用工業技術將井下高濃度的瓦斯抽取用作民用燃氣,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有利于能源的節約,還能有效減少環境的污染。對礦井的安全也有極大益處。對于煤炭企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給企業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但是,目前我國瓦斯抽放技術不如國外,如何提高煤炭開采過程中瓦斯的使用效率,仍然值得我們探究。
二、以規劃環評為手段促進煤炭礦區循環經濟的發展
(一)煤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影響
通過煤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大大提高了煤炭行業的水平。但是,由于近年來市場行情的帶動,煤炭開發呈現無序狀態,多頭開發問題十分嚴重給環境帶來不利影響。在煤矸石的利用方面,由于建設單位的“各尋出路”,導致煤矸石發電廠的布局和規模的不合理,煤矸石的供給數量超過電廠的需求能力,大大降低了煤矸石的綜合利用效率,在水資源利用的方面,“多頭開發”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漏失并且利用率低。礦區內不同的煤炭項目的屬于不同的投資主體,影響了資源綜合利用的可能性。要實現煤矸石、礦井水的綜合利用還需要全局統籌考慮,僅靠煤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這道“門檻”是很難實現的。
(二)在礦區內大力推行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種理念和方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有些內容必須依靠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導。因此,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相結合,通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這個手段去落實發展循環經濟非常有必要。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手段去發展經濟,著重解決煤矸石的占地面積問題,煤矸石利用率的問題,礦區井水的排放與提取技術問題,對自然環境的污染與破壞的問題以及礦區內瓦斯的抽取與利用問題。把重心放在解決礦區問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三、結語
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飛速前進,經濟發展速度日益增長。我們在看到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由于過分追求經濟發展速度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我們不能再走粗放型的高投入高消耗的老路,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大力發展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大力發展科技,促進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為山西和順天池能源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簡介:渠長青(1978—),男,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煤炭經濟。]
參考文獻
[1] 葉前,耿海.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促進煤炭礦區循環經濟的發展[J].能源與環境,2008(1):35-38.
[2] 高淑慧,張樹禮,賈志斌,李靜.煤炭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初步研究[J].北方環境,2011(1):161-163.
[3] 于紅,彭永祥,宋華嶺.煤炭企業國際化延伸戰略的風險及其防范
[J].中國煤炭,2005(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