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對上海地鐵車輛檢修勞動組織現狀的分析,發現生產勞動組織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車輛檢修勞動組織的設想,并對設想進行可行性分析,為今后的勞動組織改革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車輛檢修 日檢 均衡修 勞動組織優化 崗位復合
根據規劃到2020年,上海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增加到800公里,地鐵車輛的數量也將呈快速增長趨勢,車輛數將增加至7500余輛。面對上海軌道交通的新一輪大發展,深化對一線車輛檢修勞動生產組織的研究,是在保證生產質量和運營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降本、提質、增效”的主要手段。本文主要以上海地鐵11號線車輛檢修為樣本,11號線共計82.4公里,是世界最長地鐵線路,含地下、地面、高架線路,同時是一條跨省運營的線路,較為復雜,相關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廣性,可以推廣到其他線路車輛勞動生產組織的提效工作。目前,11號線共有班組9個,其中日檢班組4個,均衡修班組5個,共147人。
一、勞動組織現狀
通過查閱公司內部資料發現,車輛檢修工作從1993年到現在經過了多次調整,期間經歷了周檢、月檢、定修等檢修方式,20多年來進行了多次優化,目前已形成相對經濟、合理的車輛檢修模式,主要分為日檢和均衡修兩大部分。
(一)日檢
車輛日檢是對當天參與運營回庫的車輛進行的日常檢查,是最初級的維護,檢查以目測為主,除了檢查各控制單元外,對與車輛的行車安全相關部分也進行日常性技術檢查。車輛的日檢修程一般分為駕駛室內作業、客室檢查以及車體外部檢查三大部分。日檢班組的工作班制為“四班二運轉”,即白班(7:30~19:30),夜班(19:30~7:30),由于日檢工作主要是夜間車輛回庫進行的作業,晝夜工作量不均衡,白班日檢人員主要安排到正線,進行運營時段的值守。
(二)均衡修
均衡修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列車可靠度和零部件故障周期的基礎上,調整列車檢修修程與之適應,在管理上發揮最大效能,創造合適的維修條件,從而可以大大縮短列車的維修停庫時間,提高列車利用率和運行可靠性的一種預防性計劃修程。均衡修班組的工作班制實行的是“做二休二”,即每連續工作2天(9:30~20:30),休息2天。
二、存在的問題
(一)崗位設置多、分工細
車輛檢修部門在生產和安全上往往過分強調“人”的保障作用,疏于考慮新技術、新設備投入使用后的提效問題。目前的生產組織方式、作業方式、工作內容等也沿襲鐵路模式,存在多年的專業隔離、分工過細、崗位設置過多的矛盾愈加突出。隨著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逐步引進,車輛檢修崗位設置也不斷增加,分工越來越細。這樣崗位人員也越來越專業,幾個崗位各管一攤,分工過細,忙閑不均,人員減不下來,只要有工作量的地方,大都設有專職人員,這些都是造成勞動生產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同時,崗位設置多,分工細,也與目前缺員的現狀背道而馳。
(二)工時利用率低
目前車輛檢修生產作業組織、作業流程研究滯后,造成勞動組織不合理。強調白天高峰期日檢人員到正線值守,一些工作負荷很小、勞動效率低的值守崗位,也配備了相當數量的勞力,造成忙閑不均,有效工時利用率低。同時,夜間19:30交接班后,夜間很多車子要22:00后才陸續回庫,真正的檢修才開始,車輛大規模回庫前的2個多小時,工作量嚴重不飽滿。同時,部分職工素質不高,觀念陳舊,用工機制不活,人員流動不暢,富余人員安置渠道窄,使得一些崗位上冗員,勞動組織優化與員工隊伍穩定等諸多問題糾纏在一起,增加了調整勞動組織的難度,制約了勞動組織的優化改革。
(三)對員工自身能力的提升和職業發展不利
由于日檢或者均衡修崗位的工作內容相對固定與單一,在習慣了這種單一模式的工作下,員工很難在現有工作內容中獲取新知識與新技術。伴隨著“新設備”“新技術”不斷引進,在用設備的故障率逐步降低,從另一個角度講這種情況減少了員工的實踐機會,實踐經驗與技術能力很難有所提高。
三、勞動組織優化
(一)優化方向
通過對各班組生產作業進行觀察后發現,日檢、均衡修作業人員在業務技能、工作內容、工作時間、作業場地上存在一定的共性,白班庫內的日檢人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參與當天均衡修的部分工作,實現日檢崗位復合均衡修作業。(如圖1)
(二)可行性分析
第一,工作內容。均衡修與日檢員工均為車輛檢修工崗位,工種基本相同,具有可替換性,日檢的工位雖與均衡修有所不同,但作業對象都為地鐵車輛車,且檢修人員都具備車輛檢修工上崗資格,可以進行多工位作業,均衡修的工作大致可分為以九大類,詳見表1。從均衡修的各類工作來看,均衡修作業中有一部分項目皆為簡單勞動,如一些準備類、測量類、清潔類工作可以由日檢人員替代完成。因此,在工作內容上均衡修、日檢作業具有崗位復合的條件。
第二,業務技能、上崗資質。根據現有的檢修操作規程和作業內容,車輛檢修人員都應持有相關技術工種技能等級證書,如空調工、維修電工、鉗工、機電一體化等,且必須具備城軌電動列車檢修工崗位上崗證。此外,由于站場內車輛檢修作業需要各類特種設備的支持,還需要蓄電池搬運車、叉車、吊車、抬車機、調機車、電客列車等操作人員。基于崗位復合的原則,班組中的部分員工還應有持有特種設備操作證,經過對班組的調研,對于特種作業上崗證(操作證)的具體配置要求如表2所示,在城軌電動列車檢修工上崗證、施工負責人資格證、1500V斷送電操作證、低壓電工操作證等常用上崗證件方面,日檢作業人員基本上各個班組也都具備,因此在業務技能、上崗資質條件上均衡修、日檢作業具備崗位復合的條件。
第三,工作區域。目前,11號線的均衡修作業集中在上賽場基地和川楊河基地進行,日檢作業也主要分布這兩個基地中,在上賽場基地內,均衡修與日檢在同一停車庫內,而川楊河基地雖然均衡修與日檢分別在檢修庫和停車庫,但兩庫距離不遠,因此在地理位置條件上兩個基地都具有均衡修、日檢作業崗位復合的條件。
第四,工作時間。從圖2可以看出,庫內日檢人員與均衡修人員的作業時間大部分是重疊的,若庫內白班日檢有富余人員,可以安排至均衡修班組進行工作。在時間維度上,均衡修、日檢具備崗位復合的條件。
(三)優化成果
根據以上可行性分析情況,對11號線各車輛檢修庫日檢、均衡修人員可以進行崗位復合,預計可以提效15%,減少用工20人。如果推廣到全路網,預計可以減少用工近300人,每年可為公司節約人工成本6000萬元。
四、實施條件
實行日檢、均衡修作業崗位復合,需要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對日檢人員來說,進行崗位復合就是增加其工作量,如果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良好的獎懲制度,容易造成員工心態失衡,消極怠工,造成不良影響。同時,調整日檢白班作業人員正線駐點值守和保駕巡檢模式,也需要增加在線檢測設備的投入,建立完整的列車在線數據監測預警系統,通過對當前正線運營的所有車輛的運行狀況進行實時監控,預測列車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才能逐步取消日間的值守和巡檢工作。
(作者單位為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李清(1987—),男,江蘇揚州人,碩士研究生,經濟師,人事主管,研究方向: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