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微量物證是指與案件有關的遺留在犯罪現場上、被害人身上或犯罪嫌疑人從現場上、被害人身上或犯罪嫌疑人從現場上帶走的,能夠為偵查破案提供方向、線索,能夠證實犯罪的各種細微物質。面對日益嚴重的犯罪形勢和狡猾的犯罪分子,微量物證的重要價值和社會效益已逐漸顯現出來,已經成為揭露和證實犯罪的銳利武器,在揭露犯罪和打擊犯罪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將受到更高度的重視和更廣泛的使用。偵查人員必須高度重視微量物證的發現、提取工作,充分挖掘微量物證的潛力,為偵查破案服務。
關鍵詞 微量物證 偵查 破案特點 線索提取
一、微量物證的概念和存在依據
微量物證,是指在案件偵查中依法收集到的、與案件有聯系,通過專門技術手段對其物理或化學屬性的分析和鑒定以及物質屬性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各種客觀存在,附著在與案件有關的物品、工具、人身以及建筑物表面上的,物小量少甚至用肉眼難以發現的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總稱。
埃德蒙·洛卡德互換原理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犯罪活動都是一種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在這種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就會有痕跡產生,同時有物質間的互換。罪犯可以破壞或毀掉與犯罪有關的痕跡、如手印、足跡、工具痕跡等。但卻難于徹底清除在犯罪活動中互換的物質,特別是留在犯罪現場、被侵害的客體、嫌疑人及嫌疑工具上的微量物證,如手印上的血跡、灰塵,足跡上結成塊的泥土,被撬門鎖上的油漆碎片、嫌疑人身上的玻璃碎屑、嫌疑工具上的木屑等。而這些微量物證正是我們用以偵查破案的有力證據。
二、微量物證的分類
微量物證種類繁多,從偵查學角度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植物性的微量物證——如苔蘚、花粉、種子、雜糧、木屑、魚鱗、羽毛、貝殼、浮游生物等微小物質。
第二,化學性的微量物證——如塑料、油漆、人造纖維、礦物、巖石、土壤、玻璃碎片、水泥、灰塵、金屬及其合金的微粒等。
第三,各種固體顆粒以及液體—如化妝品、毒物、藥物以及各種生活用品的微小物質。
三、微量物證的理論基礎和存在方式
第一,微量物證的理論基礎:物質交換原理,也稱洛卡德互換原理,即只要兩個客體相互接觸,在客體間分子引力,靜電引力、黏結作用等的作用下在接觸面上會發生物質交換現象。
第二,微量物證存在的方式。微量物證的形式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物質的重復出現;另一種是物質的轉移。物質的重復出現是指物質在與其他物質接觸時相互作用并再現自身特征于其他物體。如印刷品、印章等的形成是其自身特征在印刷或押印過程中在承受客體上的重復再現。物質的轉移是指微量物證在形成的過程中,物質的一部分向其他物體轉移的現象,通常這種物質的轉移存在著物理轉移和化學轉移兩種方式。
四、微量物證在偵查中的應用
(一)可以幫助尋找案件的原始現場
在爆炸、縱火、強奸、殺人、分尸及交通肇事案件中,警方接到報案的現場可能是第一現場,也可能是第二現場或第三現場。在該類案件中,通過對現場微量物證檢材的分析檢驗,有助于找到案件的原始現場、推斷案件發生過程并偵破案件。
(二)可以推斷犯罪嫌疑人的職業或生活環境
犯罪嫌疑人作案時使用的工具、衣著會反映出其工作環境及居住環境的某些特殊物質,如鉗工粘附的鐵屑,鉚工黏附的電焊顆粒,木匠黏附的木屑,居住地的土壤顆粒等等,這些屑末一旦出現在現場,就能夠反映出犯罪嫌疑人的職業特點或生活環境特點,這就為確定犯罪嫌疑人的職業、居住環境提供了重要線索,縮小了偵查范圍,為盡早破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為串并案提供依據
對于系列犯罪案件,可以通過對多個犯罪現場提取的同類微量物證的檢驗,為串并案偵查提供依據。例如,某轄區連續發生7起入室搶劫、殺人案件,警方在勘查現場時發現其中的5起案件現場留有涂料的粉末,最后查明犯罪嫌疑人在白天作油漆工、在夜間搶劫。
五、微量物證技術應用的現狀與趨勢
人們在看到微量物證在偵查中發揮巨大作用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過微量物證和微量物證檢驗技術的運用還很不平衡,相當一部分地區受人力、物力、財力、觀念等因素的制約,微量物證檢驗技術水平較低。為了強化微量物證在公安偵查破案的作用,首先,公安機關各級領導和刑事技術人員要強化微量物證意識,充分認識微量物證在偵查破案中的重要作用,在資金投入、人才配備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以提高現場微量物證的發現率和提取率。其次,要加大微量物證分析儀器的投入,不斷引進新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分析儀器在不斷地改進,在靈敏度、更新。國際上新型的分析儀器和檢測技術也被引入到國內,擴大微量物證的檢驗范圍。
(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作者簡介:劉佳(1997—),男,陜西銅川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刑事偵查。]
參考文獻
[1] 趙長青.中國毒品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1-3.
[2] 崔敏.毒品犯罪發展趨勢與對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3] 趙秉志.毒品犯罪[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4] 朱京虎.濫用毒品對機體的危害[J].中國藥事,2000,14(5):337-338.
[5] 洪波,馬濤.金三角毒品形勢的新變化[J].東南亞研究,1999
(4):12-17.